分享

结组保护行进技术[图]

 願隨身 2017-08-02

结组是登山中常用到的技术,而装备使用不当或技术操作失误通常容易导致一些事故的发生。比如没有结组通过应该接组通过的路段;或者结组中个人技术差次不齐,保护操作不正确,有人不能起到保护的作用;还有结组中的保护技术运用不当。因此我们将一些结组技术的相关文章以及mh关于结组的精彩问答做了整理,希望能对登山爱好者们有所帮助和启发。

  导读:

  (一)冰河(冰川)行走的基本常识

  (二)关于双人结组的评论

  (三)关于冰雪地段结组的问答

  (四)双人结组技术的多人研讨

  (一)冰河(冰川)行走的基本常识

  一、使用绳索

  冰河行走的第一条规则很简单,结绳行进,不论你是否熟悉冰河,也不论你能否看到冰裂缝,这一基本原则都适用。

  在看起来很缓和的冰河上不结绳行走是一个很诱人的主意,特别是当你曾多次顺利地走过这些路线时,抵制住这种诱惑!用在对付绳子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就好像驾车时系安全带一样,会极大地增加你的安全系数,使你能够从冰河上最有可能发生的事故--坠落冰缝中生存下来。

  1、结组

  一般情况下,三人结组比较理想,因为两个人的重量能够阻止另一个人落入冰缝,通常队员之间间隔40-50英尺,三人只用一根120英尺长的绳子,四个人用150-165英尺的绳子。队员之间距离太近也会增加危险,因为当一个人不慎坠落时,另外的队员很可能被拽倒。

  在非常陡峭或有很多冰缝的冰河上,必须经常进行保护,只有两名队员的结绳组比较合适。

  冰河旅行时至少要有两个结绳队。这样一旦一队遇险,有后援帮助,落入冰缝的一个队可以专心系紧绳子,另一个队设雪锥,帮助营救,包括提供另一条绳子。

  2、Tying in连结

  每一位攀登者腰上都系着一个安全带,对于冰河旅行,每个人还需要穿上胸部安全带。

  三人结组:这是普通冰河标准的结组方法。中间的一名攀登若系在绳子的正中央,通常用双层单结套穿过座带的系绳环物,在双层单结套末端的小环应该用铁锁尖到安全带上以保证不会脱结。其他两名攀登者连结在绳子的两端通常打8字环。

  四人结组:将绳子分成三截,两名队员在两头,另外两名各在三分之一处。

  双人结组:尽管三人组地较适合冰河旅行,有时候只有两名队员结绳,最方便的办法是只用绳子的一部分。这样你就不必拽着整段绳子拖过雪地,每名攀登者打结在离绳端25-50英尺的地方,每个人系着绳子的一头,放在包上,或环在肩上,这能使绳头不阻碍你前进,也可在冰缝营救中派上用场。

  3、绳子的安排

  把绳子全部拉开,不要放松,这是在冰河上最重要的一条关于绳子的规则,队员之间绳子拉紧能够保证你不落入冰缝,如果绳子松的话,你会掉得更远,就更有可能撞到冰缝侧面、底部或是被夹在冰缝中,对于上面那位攀登者来说,坠落的队员对绳子会产生更大的拉力,上面的队员被拉下去的可能性也更大。

  为了不使绳子松驰,结绳组的队长必须按一种其他队员可以长时间跟随的速度来行进,对于第二、三名队员来说,他们必须紧密配合队长的速度,使绳子拉长,但又不紧绷,绳子太紧也很不便,因为它会把前面的队员拖住,在转弯的时候,你需要格外注意,由于你前面的队员转变了方向,绳子会变松,这时要调整一下速度,不要跟着队长的步子走,选择自己的路线,这样才不会使绳子变松。

  当你到达一个休息点或营地的时候也不要忘了安全,绳子必须一直保持拉长不放松,直到整个区域都被探测过没有冰缝,在营地,用棍子标出安全区域的界限,在进出休息点和营地的时候每个人身上务必系上绳子。

  另一个安排绳子的技巧是使绳子的走向和冰缝保持适当夹角。这样一条绳子上的两个人就不太可能同时走近一个冰缝的边缘,以单一纵队来行进的绳队,如果走一条与冰缝平行的路线很容易几名队员同时坠入冰缝。因此,如果领队的路线与冰缝平行(他在探测雪桥或冰窟),第二、三名队员应该避开他的路线。走自己的路线,尽量使绳与冰缝保持一定夹角。

  在斜穿冰河时,即使见不到冰裂缝,这一条也适用。

  横穿的路线使攀登者与最可能有冰缝的方向平行。另外,第二、三名队员应该有自己的路线,与领队错开,使绳子与最可能发生的危险保持一定角度。

  二、探测冰缝

  第一步防备冰缝的措施是要知道冰缝在哪里,在出发之前可以先研究冰河的照片,因为冰缝的情况几乎年年不变。

  在第一次探路时,找一个能够看到冰河的up-valley或cross-valley,你能看出明显的路线,而当你在现场时却很难发现,做笔记或绘图以帮助记住主要的冰缝、路标及路线。

  这些远景非常有用,但是你要有心理准备会大吃一惊,有些看起来很小的裂缝会是大裂缝,有些主要的冰缝从你观察的角度会被遮住,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设计好几条备用的路线。

  一旦你已在冰河之上,就好像在不断做一个找冰缝的游戏,仅仅因为你看不到它们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存在,下面是一些探测冰缝的重要提示。

  ·注意雪地上下陷的沟,那标示着动作用在雪上,雪面下隐藏着冰缝,这些下陷的地方在光泽、构造,及颜色方面有细微的不同,能够让人看得出来。

  ·利用清晨及下午晚些时候的斜照阳光,观察下陷雪沟的阴影下,在有雾和上午时很难看得出来。

  ·在秋季或暮春时节的暴风雪过后,一定要留神,因为雪可能会掩盖冰缝上薄薄的下陷层。

  ·在你知道的容易冰缝形成的地方要格外小心。比如,nunataks附近,冰河的边上,斜坡陡峭的地方。

  ·经常检查你的路线的两侧,以确定是否有张开的裂缝延伸到你脚下左边或右边的雪地下。

  ·记住有一个冰缝的地方经常会有很多。

  探路是当你发现可疑区域,想要找出冰缝时可采用的技术,如果你探测确定了一个冰缝的位置,继续找到它真正的边缘。

  用你的冰镐来探,把镐柄插入你所站地点前几英尺的雪中,将冰镐与斜坡垂直,平稳地将它插入雪中。如果阻力一致,你就能够确定至少在你的冰镐的深度范围内雪没有变化,如果阻力突然减小,很有可能你发现了一个洞,如果你们的路线必须经过这个洞,再用冰镐继续插下去,探出它的深度,领队应该将洞打开,用棍子标志出来。

  探测的价值依赖于你的经验。一位缺乏经验的探测者可能会认为镐柄穿入了一个洞,而实际上只是碰到了较软的一层雪。

  冰镐的长度成了限制探测的因素,带头的攀登者应该带上一个雪崩探测滑雪棒,它比冰镐更轻、更长、更薄、更适用于探测。

  三、跨越冰缝

  攀登者们有很多办法穿越横在他们路上的冰缝。

  1、绕过冰裂缝

  当冰缝在一端变光,最安全最可靠的技术就是绕着走,走1/4英里只能使你前进20-30英尺,但可以避开与冰缝的直接遭遇。

  在夏末,当冬天的雪融成水了,你就有可能看到真正的冰缝的底部,但是如果新雪仍然覆盖着冰河,能够看到的冰缝的底通常不是真正的底部,绕过这个犄角,仔细探测。

  2、雪桥

  如果不可能绕过去,找一下雪桥,残雪在空处下陷形成一种雪桥,另外,更坚固的雪桥是两个冰缝之间的狭窄地带,它的根基一直伸展到冰河的深处。

  仔细研究一个雪桥,最好从侧面看一下,然后才信任它,如果你仍然有所疑虑,给队长系上绳子 让他去仔细观察一下,队长跨过去之后,你可以按照原来的路走,如果你是三人绳组的中间的一个人,从冰缝的两边系绳绕在身上,然后在第三个人身上系绳帮他跨越冰裂缝。

  雪桥的力度随气温的不同有很大的变化,在寒冷的冬天或清晨能够支撑一辆卡车的拱形雪桥也许会在午后的融化中倒塌,每次过桥的时候都要小心,不要以为早晨攀登时安全下午返回时也能安然无恙。

  3、跳跃

  跳跃是跨越冰缝中最常见的看家本领,大多数跨越冰缝的跳跃都很短、很简单。如果你打算孤注一掷跳过去,一定要确定是在排除了其它可能胜的前提下,然后检查你已经系好绳子。大跳之前,抱包放下,身下绕上绳子之后,找到冰缝的真正边缘。如果你需要助跑,重重地踩在雪上以便更好地立足。作为最后的准备,穿上带兜帽的防水短外套、手套、帽子,检查普鲁士吊索及安全带,把需要用来绕在队员身上的绳子卷出来。然后跳--你的冰镐放在一个可以进行自我制动的位置,能够帮助你抓住冰缝的边缘,如果你觉得干净利落地跳过去有失体面的话。

  绳子现在连在着陆面上,其他两名队员的危险性就小了很多,绕在身上的绳子能够把掉入缝中的队员拉上来。

  当你从冰缝的高处跳到比较低的一面时,要谨慎,并运用常识(如Bergschrunds,经常会在上面有悬垂的冰。跳得太远可能会受伤。)跳的时候,脚稍微分开以保持平衡,膝盖下弯以吸收震动,冰镐随时准备自我制动。

 

(二)关于双人结组的问答

  导:

  mh:从我的经历看,好象是世界每个冰川发育并且登山运动发达的地区都有自己的一套冰川行进的结组保护和救护技术。这些技术总的来说差不多.各个地区技术细节由于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但这些小节经常在讲究轻装和速度的技术登山过程中显露出自己的价值)美国人用的技术基本收于Andy Selters的 《Glacier Travel and Crevass Rescue》(http://www.amazon.com/exec/obidos/ASIN/0898862507/qid=922059725/002-3720565-0353218)这本书讲得很细,从冰川知识到装备技术面面具道。对初学者极有帮助。但我的感觉是这本书讲的(以及大多数美国登山课程所教授的)的救护技术偏于复杂。这大概与美国人喜欢为了干什么都设计无数专门器材的习惯有点关系。(看看他们的打仗方式和厨房就能明白。经常给人"技术不够器材凑"的感觉。)我个人比较喜欢新西兰登山者的技术。新西兰南岛的主隔断山脉冰川异常发达。在那里登山没有过硬有效的冰川技术基本上就寸步难行。新西兰登山者在喜马拉雅那么活跃不是偶然的。要把整套技术写出来使没经验的人可以照方抓药那就非要纷纷洋洋几大篇,而且非要有图才行。我不知道国内是怎么教的。想必我国也有根据自己情况总结出的一套经验。而且这些经验和国际上通行的技术不会差很多,而且可能更适合本地区情况。所以我暂时只讲些我知道的"点"和其他同好们彼此交流交流。技多不压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书上写的都是对的!如不可横切雪面。

  mh:“横切”是什么意思?

  ·我就被别人用雪杖插在雪里踏上一只脚“保护”过。

  mh:用脚踏冰镐保护的技术用起来很快。但这个技术的可靠性受各种因素影响极大。一定要在不同的坡度和雪质情况下多练习后再考虑使用。

  ·但保护为了什末一定要清楚。这是关于所有攀登保护的最重要的一点.不问为什么的人是有问题的人。

  mh:跳越那些“不宽不窄”的冰缝时,一定搞清对面的冰结构。

  我个人习惯是能绕就不跳。但我也知道有人是跳冰缝是很有水平的.也有时不跳不行.要养成走到冰缝附近就用冰镐尖捅捅探探的习惯。

  ·要理好自几的保护绳,勿缠勿拌勿绕。

  mh:结组系绳看似简单,但要做到即安全又方便还是不容易的.说来话长。以后有机会再谈这一点。队员之间绳子不要留有很多松弛,不要拖到地面。

  在局部地区不走冰塔下面。这些地方人迹罕至,冰结构应力很脆弱。

  · 稍有震动头上可能就有几吨重的东西下来,惹不起的。

  mh:冰塔(serac)不碰她自己会倒。非走不可最好选在气温在冰点以下,阳光没有照到的时间。如果雪在白天很湿,(尤其是下午有太阳照到的地方),“浮桥”会很弱,几米厚的桥也很有可能坍塌.所以冰缝区最好选择在冰点以下气温通过。气温在冰点以下时,白天很湿很粘的雪会冻结实。有时五厘米厚的浮桥也能载人。过快速安全地冰缝区有时是很讲求时机的。

  ·其它的就是选择线路的事了。

  在过平坦的冰缝区前最好能从高处俯看,多记细节,哪里能过,哪里转弯.提一下过ice falls(冰暴区?),在选好大致路径后,过ice falls时是个“微观寻路”的过程。不到附近看不出来。

  ·我们双人结组绳长15米。

  mh:建议用50米的标准绳.但两人间的绳长由本地区平均冰缝宽来定。一般说来是10 到 15 米.选择两人间的绳长的要点是不使两个人同时站在同一个冰缝上的桥上,但也不是绳子过长以至在路径曲折绳子不能拉直时,在一个人掉下去后,绳子在被保护人拉紧前下去的人就到底了.如何调节两人间的绳长由有效的系绳方法解决。具体以后单独说。

  ·每人大锁,小锁,上升器,下降器。

  mhmh:上升器只为过冰缝区不必要。下降器没有也行。有两个系抓结的绳圈就行。爬山是能不带的东西就不带.牙刷把上也要钻孔呢。(如果你带牙刷的话:P)

  ·弯把小镐

  没有也行.用两个系抓结爬绳的技术是每个用绳子保护攀登的人必须掌握的技术。

  ·直把大镐

  mh:每人应有个雪桩。用T形或三角铝材结成.一头是尖的,一头有过锁的眼。雪上保护雪桩很常用。

 

三)关于冰雪地段的结组-mh与博格达的探讨

  博格达:在论坛上看了关于结组的贴子,各自都有自己的高见。通过攀登博格达峰我谈一些体会:

  1、 通过坡度不大的冰川时,为防范暗裂,通过时应结组,50米绳结四人,每人手握两圈绳子,作为缓冲反应时间。

  2、 通过危险地段时(如攀登或斜切坡度较大的冰雪地段你),不能结组通过,因为一人发生滑坠,导致大家遭殃。我国首次攀登贡嘎山时就发生过三人同时坠崖的悲剧。我觉得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绳索修路,就采用交替保护的方法通过,绳索的长度30—50米为好,不能太长,否则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在冰壁上用冰锥,也可用冰镐,我们在攀登博格达峰时几乎都用长冰镐用力劈入冰中,把结组绳挂在冰镐上,保护人用力压住冰镐,为了防止意外,保护者将自身从冰镐上完全分离(平时冰镐上系有1米左右的6毫米绳子,一是做自我保护用,二来防止冰镐脱落),这样一旦保护失败,不致于将自己带下去。在攀登岩石和冰雪交合地带时(在高山上这种地段是最难攀登的,因为在陡峭的地段,雪留不住,岩石自然露出),一是用岩锥,二是将绳头挂在突出的岩石上,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在博格达峰4700—5300米段攀登都采用第二种方法。在岩石地段攀登时结组绳不能长。

  3、 通过冰暴区是很危险的,冰暴区大都在谷底,两边山上的流雪大量的堆积挤压,在谷底形成了众多的明暗裂缝,而且雪质松软,即使用大雪锥也难起到安全保护作用。在博格达峰我和一名队员从4700米下撤,由于天气变暖,“V”谷的左侧的积雪融化,冰壁裸露,沿上去的道路横切冰壁下撤十分危险,我们只有冒险走了一回谷底的冰暴区。我两用30米绳子交替保护下撤,将绳头套在冰镐上,将冰镐用力插入雪中,保护人用全身的重量压在冰镐上(将冰镐与自身分离),开路人将上升器挂在绳子上,沿绳子向前走,为了起到保护作用,绳一定保持紧张状态。

  4、 在保护通过时,由于天气变化,绳子表面和上升器的牙齿上往往结冰,失去作用。我们在博格达峰发生的几次大的滑坠,都是由于抓结绳和上升器结冰所导致,幸好我们在绳子的末端打了绳结,滑到末端绳结时才停止。

  mh:呵呵果然是有经验.希望多多交流.我只有几个地方想请一下...

  引:通过危险地段时(如攀登或斜切坡度较大的冰雪地段时),不能结组通过

  这"不能结组通过"是不是指的不能大家一起系着绳子没有保护地通过?从下文看你说"结组"是指有绳索连接但没有固定保护点.我同意在危险地段要根据情况考虑使用交替保护(用冰镐冰锥作固定保护点).我想问的是常说的"结组"是和"有绳索连接"是同意词吗?英文用"roped (aj)"和"rope up (vi)"纯粹指用绳索连接队员.但设置和使用保护点进行攀登时(当然要有绳索连接)叫"belay (vi)", "belayed (aj)"或"with belay".有绳索连接未必一定要有特意设置的保护点.(又见下文)

  引: 用长冰镐用力劈入冰中,把结组绳挂在冰镐上,保护人用力压住冰镐,为了防止意外, 保护者将自身从冰镐上完全分离,这样一旦保护失败,不致于将自己带下去。

  冰雪表面很硬时用冰镐和冰锥保护不严重的滑坠很有效.在雪质松软时把脚深深踩入雪里或挖个坑坐在里边,把双脚插在雪里,使用保护人的体重作为保护点的一部分是最可靠的保护(虽然可靠性比起好的冰锥和岩石上的保护还是差得远),这需要保护人把自己作为保护点的一部分.如果被保护人确实有很严重的滑坠危险而保护人又不能在需要时提供有效保护,那就要问问自己是不是还要继续?是爬这座山重要还是自己和同伴的性命安全重要?其实困难的经常是诚实地回答"自己和同伴的能力是否足以对付攀登难度?"还有是不是应该换路线换时间换队员?平时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的.

  引:在攀登岩石和冰雪交合地带时....二是将绳头挂在突出的岩石上。

  对这是在快速攀登时非常常用而且有效的办法.另外领头的还可以在石头和冰的突起间穿梭走S形路线,无论谁朝什么方向滑坠结组绳都能挂住.这种行进攀登方式不用或少用特别设置的保护点,但保护可靠性很好.尤其适用于锋利的山脊.

  引: 将冰镐用力插入雪中,保护人用全身的重量压在冰镐上。

  一个一般更可靠但更耗时的雪上保护设置是把长雪锥或冰镐甚至背包横埋在雪里(50cm以上)用绳套或扁带套在中间(用长雪锥或冰镐时打双套结.见tourer的http://personal./backpacker/rope.htm)从绳套或扁带套上保护.可靠性和省时间经常是鱼和熊掌。

  引: 在绳子的末端打了绳结。

  严重时可以在绳子中间也打结.通过时麻烦些但减少滑坠的严重性.(又是可靠性和省时间的矛盾)

  博格达:我这里说的结组是指将攀登者用绳子链在一起。但广泛意义上的结组也可以说是几个人一组,编组攀登。我们攀登时也有4—5人一组,在通过危险地段试试时,都采用一人通过,多人保护,这样攀登速度很慢,两人一组交替保护速度要快得多。我们登顶后,12名队员从4700米下撤,用了一根50米的绳子,用多人保护一人通过的方法下撤,从早晨7时下撤,第二天凌晨1:30才到大本营。如俩交替保护下撤4个多小时就可到大本营。我们登山时最怕由于自己的失误,给队友造成伤害。我们用冰镐劈入冰中的保护,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一次50米的滑坠中起到了保护作用。当然最好还是用冰锥。大家知道在高山上打冰锥是很吃力的。博格达峰从4300米到4700米,要斜切1500米的冰坡,我们没有力量来修路。在救援行动中,为了节约时间,我们4人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单兵作战,用7小时从3700米登到4700米。这全凭自己的感觉登。发生滑坠首先要冷静,控制自己的方向,不能头朝下或面朝冰面,我会最好的办法是,坐在冰壁上,两手紧握冰镐,将冰镐夹在腋下,用冰镐的尖头压在冰上,全身的力气都压在冰镐上,这样下滑速度会越来越慢,直到停止。在博格达峰我滑坠了6次,最长的一次滑了30多米,都是用这种方法制动的。其它几点我赞同你的说法。

  mh:谢谢关于结组和编组的解释.两人结组是最快的.现代阿尔卑斯风格基本采用两人结组.

  引: 我们用冰镐劈入冰中的保护,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其实使用得当是很好甚至首选的办法.能节约时间的办法都是有价值的办法.

  引:发生滑坠首先要冷静,控制自己的方向,不能头朝下或面朝冰面。

  对.绊倒时(比如冰爪挂在裤脚上)摔倒方向不由人.有时滑坠人的方向感会由于翻滚完全丧失.一定要掌握在任何摔倒姿势下都能把身体方向顺过来以便实行有效自制动的基本技术.

  引:我会最好的办法是,坐在冰壁上,两手紧握冰镐,将冰镐夹在腋下,用冰镐的尖头压在冰上,全身的力气都压在镐上,这样下滑速度会越来越慢,直到停止。

  面朝外自制动最大的危险是穿冰爪时冰爪会在下滑时挂住冰壁面,在速度快是造成滑坠人翻滚,是极其危险的.所以标准的自制动姿势是面朝下.压镐要养成小腿弯曲把脚抬起来的习惯动作.标准的用鹤嘴镐尖自制动如果冰壁坚硬,注意别把镐尖一下压得太狠,否则冰镐有忽然自制导致脱手的危险.相比之下用冰镐尖头制动的好处是制动力平缓.所以用你说的方法也是有价值的.

  实际上你说的方法是冰雪上滑降(glissade)的基本动作.雪上滑降是省力快速的下降方式.使用得好不但有效还很有趣.一般根据情况可以用有立式,蹲式和坐式.蹲式和坐式就要用你说的冰镐尖头制动(立式与滑雪类似).当年Lorettan和Troillet17小时来回登珠峰(北壁)就是一路滑下来的.将来能一起面对面交流交流就好了.

  还有,好的螺丝冰锥(BD,CM,Grivel的)在蓝冰上也只用以两分钟就能徒手旋进去。

 

(四)双人结组技术的多人研讨

  从新西兰回京的MH和晓东、晓明、Andes、G2、Vega、古拉、温等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登山技术研讨,MH介绍了北美和新西兰流行的阿尔卑斯式登山双人结组技术.venn(温)此文根据谈话整理。文中"["和"]"间部分为注解。MH强调听来读来的东西,自己没有实验过是没有用的,一定要实际练习,一切技术都要到实践中去检验。

  冰雪地区行进个人装备及使用

  登山前,各种装备要带够,预先准备好在临用状态,不要在需要使用时现找装备、连接装备。按照准备装备的详细步骤来说一下。冰雪地区双人结组行进靠登山绳联结,两个人间的绳子长度一般是大于本地冰缝的平均宽度,但也不要太长,以免坠落距离太大不易制动。绳子其余的长度,由两个人分别背在身上。两人间绳子长度一般常见长度在8-10米。确定好长度后,找到绳子中点,往一边量半个距离,打个结做记号。把登山绳头系在安全带上(安全带的腰带一定别忘反扣),使用8字结,绳头再打个单结确保。一般情况下,这个结是早上一出发就系上一天不解的。然后把绳子从左肋到右肩一圈圈绕在身上,如果对身上绕一圈绳子的长度比较了解,就可以省去前面量长度的步骤,预先算好中间留8、9米绳子时绕几圈。绕好后,把绳子围绳束绕一下,打个结,套入铁锁。

结组保护行进技术[图]

[结的打法要有示范或图才容易说清楚]这样做只要打开这个结,就可以方便地收、放绳,调节两人间距。身上的绳子在系进铁锁里,形成一个类似胸部安全带(chest harness)的东西,人吊在绳子上时能帮助使人头部朝上。[所以绳子绕在身上不能太松。但也不能紧到在不解铁锁上的那圈绳子就不能把背在身上所有绳子拿下来的程度]每人身上背的绳子都比两人间距大,这样,一人坠落后,另一人只要能做个稳固的保护点,把绳子拉力转移到保护点上,那末他就可以用身上背的绳子保护自己走到另一人的身边帮助、救护。主绳系好后,在主绳上做两个抓结。抓结用5.5毫米绳子制作,使用一长一短两条,要调整好两条抓结的长度,适合自己腿和胳膊的长度时才能最快地用抓结上升。

    [短抓结绳套大概从安全带到鼻子,长的从脚到安全带。]短抓结一头连主绳另一头穿到铁锁里。长抓结放在短抓结下边,另一头可挂在腰里。

    [在主绳上长抓结比短的更靠近安全带,也就是用双抓结延绳上升的系法]一出门就要把两个抓结放在主绳上,不要等掉到冰缝里在忙活。现在把背包背上。先把肩上的绳子拿下来,把背包背上,再把绳子套在肩上。如果今天要通过裂缝严重地区,还可以用一段绳子一端系在背包带上,另一端用铁锁连在主绳上安全带和抓结之间。这一步是万一掉进冰缝后解下背包时要做的,现在预先准备好。再带上一根雪锥,雪锥必须带在随时方便抓到的地方。登山用两支冰镐,一长一短,短镐要选一个锤头的。走路时长镐拿在手里。

    [准备好器材,开始系主绳]MH:“这绳子总是系着,从一天的开始到最后从来都是系着的”

    [把绳子系在安全带上,用8字结,绳头再打个单结确保] “这种系绳方法一般是小组的人,比如说只有两个,最多是三个,一般是两个。象那种阿尔卑斯式的登山,不用建营地,很多情况下,好比在Alps多山区什么 的,很多山是一天之内可以去的,比如高度差在2000米或1500米,早上比如说三点多出发,到晚上就回来了。这绳子是这样系的,你得考虑你去的地方冰缝的平均宽度,比如说十五米,两个人间就要至少留15米的绳子,原则是两个人不能站在同一个雪桥上。其余的绳子两个人分别背在身上。两个人身上一共还有35米绳子,每个人身上不到20米,这样的好处是什末呢,就是一个人要是掉下去了,另一个人做个保护,把绳子固定在保护上,这个人还可以靠肩上的绳子保护自己下到底下的那个人身边。身上这绳子怎末系呢,找着绳子中点,比如说中点在这儿”

    [边说边捋出绳子中点] “先做个结,知道中点在哪儿,然后根据冰缝的宽度,比如说十米,就一边留出5米”[量出大约5米绳子]“随便打个结,做个记号,绳子怎末系呢,绳子是这末系的,”

    [把绳子一圈圈从左肋到右肩绕在身上(绳头已系在腰上)] “把绳子直接挂在身上,熟了以后,你知道一圈大概多长,数圈就行了,就不用打那个结了,一般我要留十米的绳子的话,我记得我打14圈。这就完了,在这儿打个结把手从整个绳子里穿过去”

    [把左手从胸前这一束绳子底下伸过去,抓住活绳拉过一个绳套来,绕活绳+从8字结出来的绳子一圈(作个单结如果怕不保险),最后拉出个绳圈,套入安全带保护换上的铁锁。]

  Andes:“这是Leader要做的?”

  MH:“两人的,这一天里肯定是交互做leader,两个人都是这末打。你在这儿打个结也行[上边说的单结],一般就不打结了,直接就把这东西(绳圈头)直接套在锁上。它(肩上的绳子和系法)的好处是什末呢,你要是掉在冰缝里,它就象个chest harness”

  晓东:“胸带”

  MH:“没错,你要掉下去时它是这样把你拉着的,你不会头朝下。这末绕法打开非常快,你要放绳子时非常快。就稍微这末转一下就行。”[放绳子示范,把绳圈头从铁锁中拿出来,打开结从肩上松开两圈绳子,再原样系好。]“然后呢,现在先不背包什末的,你要过冰川的时候,每天开始的时候总是要把两个抓结给弄上,别等着到了冰缝底下再忙活,那会儿就乱套了。”

    [上短抓结,抓结一头连主绳另一头穿到安全带铁锁里]

  古拉:“这绳子(抓结绳)是什末绳子?”

  晓东:“这就是一般绳子“

  MH:“我这是四点多毫米的,一般用5.5毫米就行,6毫米也行。”

  Andes:“这绳子负荷到多少?”

  MH:“这只负个体重哪,根本没什末冲坠,也就是你到冰缝底下用这东西上来。这是一个,另外一个是长抓结” [上长抓结] “这用得特别多,好多技术都是围绕你带什末东西,这些东西怎末用。这东西可以打开做别的用或弄一节做保护用。长的抓结抓在底下,短的在上边。山上每天早上起来,大家哗啦哗啦的都在做这个。这个东西(长抓结)太长不好弄,你可以随便挂哪儿,或做个daisy chain(长的绳或扁带用一种结打成花边似的,长度大为缩短,用时一抻就开)什末的,我这儿就这末挂上了。另一个人也这末做。包就直接背在身上。背的时候,有人喜欢这末办,先把东西都拿下来。这绳子来下来特容易” [取下绳子] “这会儿再背包。因为什末呢,要把包背在绳子外边吧,很不舒服(而且放绳不容易)。然后你可以把绳子这末背着。”

    [背着包然后把绳子仍斜挎在肩上] “冰川上行走的时候一定要带个这个(雪锥),冰镐一般是拿在手里的雪锥一定要放在一个随时能拿得到的地方。” [把雪锥挂在身后] “技术登山的时候(一般)至少要用一个长的一个短的两支冰镐,小的要找一个有锤头的。小镐放在身上好拿的地方,大的拿在手里。通过冰川时前边一个人,后边一个人,[中间绳子不能太松,在裂缝区时着地都不行]如果前面一个人忽然掉下去了,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要着地(坐倒,更象是向后躺倒),要非常快。如果你不着地的话,这绳子把你这么拽(在腰的高度,人象前倒),你要再做制动什么的就非常困难。如果冰川上表面的冰雪不是太硬,能踩住的话,前面掉下去以后,绳子会陷到雪檐里面,摩擦是非常大的.经常如果是上斜坡的时候,几乎就可以用手拉住。这时候那人掉下去了.你能感觉到绳子有张力,可你不知道那人在干什么,比如现在我把他拉住了,”(模拟坐在地上拉住绳子)“你不能就在这儿干等,你要想等,你说得等多久?是等到那人爬上来呢,还是过去看看。实际上如果没人能帮你,你根本就别犹豫,甭想别的东西,你要先做什么呢,就是把这冰镐,一般是小冰镐,插到雪里面去,然后赶紧把这(短的)抓结套到冰镐上(抓结另一头一开始就做好在主绳上了),目的是什么呢,首先是把力量传到冰镐上,这样你自己就有活动余地了,否则你可能什么也做不了。绳子会拉得你非常厉害,你能停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甭说干别的了。把冰镐把插进雪里,然后跪在上面,这时候即使是非常重的人,我都会把他停住了。接下来你要做什么呢,先把包取下来,再把绳子也取下来,这样你能活动.然后再做个保护点,这个保护点一定要十分坚固。除非雪的质量好到你要把这雪锥竖着打十五下以上才能完全打下去,就不能相信竖着打进去的雪锥。”

  古拉:“硬冰怎么办?”

  MH:“如果是硬冰,这么打不下去,就用冰锥了。”

  晓东:“刚才你没讲,前面人下坠一瞬间你的反应”

  MH:“下落一瞬间,那时候如果冰特别硬,特别快的话,一下子你就给拽到前面去了,你明白过来就已经制动住了。”

  晓东:“制动住已后就简单了,最难的是他下落的一瞬间我做些什么?”

  MH:“下落一瞬间,一般来说你什么反应没有,两个人间的绳子有十米呢,长着呢,你试几次。在后边拖着连着保护点的保护绳子,别真的保护人也掉下去”

  晓东:“问题在于你是在上山还是下山,上山问题不大,下山时候前面那个人掉下去,你很容易给拽下来”

  MH:“冰川有时候基本是平的,这时候[下山]要有冰缝,就非常困难了”

  晓东:“那你就是说听天由命就这么走,他一下坠时我自然就停住了?”

  MH:“不是,你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根绳子中间不能特别松,他要一开始往下掉的时候,我就能觉出来。这一点特别重要”(当然还要小心地在冰川上找路的)

  晓东:“那我也不用插冰镐,什么也不用他就停住了?”

  MH:不是,比如说往下走,你要是直站着,杠杆作用,你要全靠脚劲几乎是停不住的,你就需要住下倒,所以在走冰川的时候,有人不喜欢穿冰爪,这点特别不好,要不穿冰爪的话,几乎是停不住。软雪上走路,虽然不穿冰爪脚轻得多,但这时候也还是得穿。总有这种情况,就是你有准备,准备不好,他也会将你拖下去。有一次我们练习,坡面只有15度,作试验,从上面(裂缝上方)没一个人拽得住的,当然后面们都有保护的绳子,这一个人就往下跳,另一个在上面拽着,一个人都拽不住。”

  “拽不住怎么办?”

  MH:“拽不住你就掉下去了,那没办法,我就是说能拽住绳子怎么办。”

  “哈——”

  MH:“就是这样,如果是两个人的话就是这样,首先要想办法不掉下去。我讲的东西是说,有很多情况下这些都是能够避免的。”

  晓东:“要是亮冰的冰缝,是不可能拽住的。”

  MH:“不对...”,有可能拽住,尤其是在有准备情况下.亮冰强度高,不易出现冰缝上雪桥忽然垮掉那样的情况。

  古拉:“是这样的,上山的时候一般你会把路探出来的那下山...”

 

晓明:“原路下去是吧。”

  古拉:“对,当然你也有这样的经验:下山非常容易出危险,登顶成功了或失败了,精神状态受到影响。”

  晓明:“还有假如你上山的时候比较冷,下山时遇到大太阳,你原来走的路线也可能出现冰缝。”

  古拉:“对,但是一般来说,你上山时会更危险些,因为下山时通常会顺着路绳,在危险的地方你都有标记,我觉着还是上山时比较危险,下山时也会有。”

  MH:“而且你穿过一个冰川,比如山在那边,你在这头,冰面上全都是冰缝...”

  晓明:“而且你说的上山下山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往一时本身又有往下的过程,上一段,下一段再上。”

  古拉:“我们一般一个结组三个人以上,危险的地方就两个人保护,一个人移动。”

  晓明:“那你们跟他就不是一种技术了,他是两个人都在移动,你的要慢了。”

  古拉:“这也是凭经验了,比如这段没危险,就别那么麻烦了。四五个人一个结组,拖拖拉拉走得特慢,下山谁愿这么慢呢?”

  晓明:“你们可以尝试双人结组,俩俩一个,俩俩一个。”

  MH:“一般三个人以上,前边一个人,后边一个人,中间结一个中间结。中间那个人掉下去还最麻烦。绝大部分掉下去只是到这儿”(指腰间)“你把手伸开就能撑住。再回到刚才那儿,停住以后,先做个保护点。横着(与主绳方向垂直)挖一个雪槽,至少这么宽,(深度要至少小臂长度)再往里掏一些,再沿绳方向挖一个走绳的槽。雪锥腰上放个双套结,平着埋在槽里面,有一点一定要注意,这条绳子(连雪锥的绳套,绳套另一端放个能够大单环结的锁.最好用能用丝扣所紧的)一定要够长,让它受力时平着拉,不能往上往外拉。经常犯的错误是这个细槽(与雪锥垂直走绳的)不够深,一拉雪锥往上走.有些人觉着不保险,要再用冰镐竖着插进去,(过雪锥上的双套结,在雪锥前边)把绳子钉在下面。横槽埋雪锥的保护点[叫DEADMAN或T-SLOT]要不是雪太软,一脚能踩下多深的话,再怎么拉,就是两个人同时跑这么拉,都拉不出来的。”

  古拉:“埋得好的话一般拉不出来,但是就怕这样拉(斜上)。因为很多人,尤其是登山经验不多的人,他会习惯往上拽,这东西拽出来就麻烦了。”

  MH:“要是往下打冰锥,上面是雪,底下是冰,一定不要把结系在上边,一定要系到最往下的地方。而且如果太浅的话,一定要再做一个,而且要做好平衡,平均均受力。怎么说呢,雪坡上,比如说60多度吧,你觉着不太保险,可以做保护,一个人往上走,有保护地上[交替保护PITCHING],而不是两个人同时走。可越快越好,象有些Alps式登山,慢了的话就没办法,一过12点,看看不行,就得辙了,第二天早点出来。所说很难安排.每次都做得很安全的保护点而花很多时间,有可能拖到很晚才能下来(赶上坏天气或没准备下天黑爬是很危险的)。是这样安全呢,还是块做个不是那么安全的保护点,可是能早点回去安全?这些都根当时条件还有你的经验有关。再回来说裂缝救护,那个人还在底下呢,不知道怎么样了,有可能脑袋撞在什么东西上了,或者其他什么,总之没知觉了.刚才你是跪在镐上,绳子拉得很紧的。你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把绳子的力量传到那(雪锥)上去这时候你就要开始解绳子了。”

  晓明:“先把自己脱开”

  MH:“没错,但你还得拉着点,别大意了.现在看怎么把这个力量传过来,先把身上的绳子解下来(拿下绳套但不解8字结)然后用一个单环结...”

  晓明:“Italian hitch.” [也叫Munter hitch]

  MH: [用单环把段抓结后的主绳系在那个连着做好的保护点的锁上] “单环结锁着的时候,就把它拉出一段来,然后从这儿绕两次...为什么这东西要能解开,原因是冰缝有时候不是特深,你过去看会发现把人放到底下会更好。”

  晓明:“所以保护的原则就是特别强调留余绳。”

  MH:“然后做成这样(把结解开),这时候你这绳子就活了。象刚才说的,要中间留10米的话,你手上还有20米,这20米足够你走到那儿,把绳子放下去,够到那个人再上来。过去看时,先用这个长的抓结保护你自己。一定要先去看看,因为经常是他掉到下面后,背包勒在身上,他要是昏迷的话,影响血液循环,所以越早下去越好。这时候拉力已经转移到 雪锥上了,你压在上面的冰镐现在可以拨出来了。抓结也可以拆了这时你就脱离出来了。” [拨冰镐,卸抓结] “然后用抓结保护自己” [把长抓结一头系在腰间铁锁上,一头抓在被拉紧的主绳] “走到前边去看看,往往这时底下的人已经用抓结快爬上来了。...你一定要学会用抓结上升。学会用最基本的技术,别尽靠器械,尤其是比较专门的器械。你保不准什么时候上上升器没带,或给掉了。有一个笑话说是你看攀岩馆里哪些是攀岩的,哪些是登山的,就看有没有这两根绳子,登山的什么时候都带着这两个抓结。要先调好两个抓结的长度,上升的效率跟这长度特别有关系。”

  Andes:“我一直想问问,就是不论上升或下降,过绳结怎么过?”

  晓明:“那不是登山技术,是探洞技术,登山就一根绳子,没有结,登山没有过结技术。”

  MH:“如果说你非要过的话...,要让我来做,我可能会这样:先用扁带做一个叫"Bachmann kont"或"Klemheist knot" [把扁带套入铁锁中,把铁锁没门的一边靠在主绳上,用扁带把主绳和锁杆一起,一圈圈缠绕起来,最后一下从铁锁中穿出系在腰间铁锁上] “这东西意思根抓结一样,好处是可以用手拿着(铁锁),不好是没抓结力量大,但我试过,攀岩时自保护时用过,还可以。一但抓紧后,抓结不易弄开,得使劲掰才能移动,Bachmann kont有个好处是容易放松。用它把我自己先挂在结的上面,再依次拆抓结到上面。我现在想到的就是这样。冰川上绳子是一根绳子,没有过结的情况。”

  晓明:“是这样的,登山中绳子不接,除了修路的。修路绳的接绳点都要留一个环,就是让你过结用的,到时候先把自己挂住,两个抓结一拆就过去了”

  MH:“而且抓结的另一个用处就是你攀岩的时候,你要先锋爬,路线又是仰角的,一下掉下来,哪儿也够不着,同伴手里又没足够的绳子把你放下来,你说怎么办,就只能用抓结上去.倒也有别的办法,要是上边岩栓十分结实的话,你俩手抓着绳子把自己拉起来,然后一松手,这一瞬间,同伴[一直紧拉绳子有是要坐在绳子上]收一点绳子,特别慢,而且我觉着那东西挺危险的,你要是有抓结的话,就可以自己先爬上去,”

  晓明:“他们爬那种特别难的free climbing(只用器械作保护,手脚只靠自然岩石表面攀登的方法.不是徒手无保护攀登,那叫free solo)路线的时候,下面还有一特殊系统,就一滑轮系统,在特殊的free climbing路线,坠落的可能性极大,底下belayer(保护者)那儿设个专门的滑轮系统,每当你掉下去的时候,belayer能用滑轮把你拽到坠落的地方。”

  古拉:“如果在山里的话,这绳子上会有水的话...”

  MH:“有水没事,实有水摩擦力更大,有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不是结冰到绳子弯都弯不动的话,抓结挺好用的。一受力以后,冰就碎了。”

  古拉:“我常碰到结组绳子会冻成棍了的情况。”

  MH:“就使上升器.倒齿部分有时也会给糊住”

  晓明:“上升器主要靠挤压,不纯靠倒齿,这时相对来说好一些。”

  MH:“那种USHBA上升器,有点象GriGri(保护器),纯靠挤压,不论你绳子多硬,只要不断,都行”

  晓东:“Shunt(Petzl产的一种绳夹器材)也行,shunt是单纯挤压,把绳子挤出一个小弯,不受冰的限制,一下就把冰弄碎了”

  MH:“反正我是对抓结信任无限。”(绳子不结冰时!)

  晓明:“Petzl目录上应该有Shunt这东西”(翻目录)“这东西就是一个金属的抓结,可以用双绳。BigWall(一种攀登高大岩壁的方式,往往持续上升好几天。)下降时,技术要求就必须用抓结,一旦我松手的话,立即就停住了。否则要一块石头把我砸晕,我就掉下去了。我还见过另一种方法,没有这个长抓结,就用一个短的边着腰,把主绳在脚上绕两圈,使劲一蹬,把抓结住上推,再绕,再蹬,再推,也特快。”

  Andes:“咱们现在都很少有人带这么两根绳子”

  MH:“还是这技术没普及。”

  晓明:“这(抓结)还是用Titan rope(一种使用Kevlar凯夫拉等材料制做的6mm的细绳,很轻,但拉力极大,与主绳相当,类似产品还有BD的Gemini cord)好。”

  MH:这种(普通5、6mm绳子)很软...(软有软的好处)

  晓明:“其实有时候抓结绳硬点好操作,好往上推。”

  MH:“另外...,反正还是这个便宜多了。”(笑)

  晓明:“听他们登山协会讲,他们有钱的来登珠穆朗玛的时候,都用这绳子修路,轻啊,又特别结实,主绳的拉力,kevlar做的。”

  温:“这么细的绳子修路,怎么走上去上升器卡得住吗?”

  晓明:“卡得住,一般的上升,走这种石头路的地儿,不用上升器,用一个铁锁套着,在不太陡的地方。你要觉着特别陡的时候,把绳子在铁锁上拧一下,推着住上走,一拉也拉得住。就用一个铁锁套住就行,,用上升器的时候不是太多。”

  古拉:“95年我们跟日本人一块登的时候,他们都用一种白的绳子,银灰色的,跟我们国内的不同,他们非常相信那绳子,也很轻,非常轻。”

  晓东:“日本人修路都用渔网的绳子,又结实又耐腐蚀,弹性特别小。”

  MH:“现在再说底下那人,你掉冰缝里了,冰镐这会儿就没用了,你把它放好。首先要把包拿走。有时候要把包拿下来特别不容易,包特别沉,在后面坠着。

  晓东:“我补充一名,冰镐无论如何要再用一根细绳跟身上连一块,不然冰镐非丢了不可。”

  MH:“没错,我这根绳了就是.你要知道今天的冰川比较玄的话,经常事先把一个铁锁挂在这儿” [扁带一头穿进背包肩带和背提,用扁带连另一铁锁挂在抓结下面的主绳上.为了保险,不要单纯相信背包的背提。] 到时候你把背带一松就可以不管它了。这会儿脱包都特困难,因为它都特别紧。把包脱下来挂在绳子上这时候这根绳子吃包一半重量,你吃包一半重量。现在你就开始上绳子了。包挂在Prusik(抓结)下面,你就往上升,包挂在底下就不用管它了。最困难的时候就是上到屋檐(冰缝边缘,在冰缝下看,常作屋檐状)。因为绳子已经陷进雪檐里了,如果上面的人不能帮你的话,你就得用冰镐往外刨.特别困难。我试过一次,半个多小时,浑身大汗。一定要注意,冰镐不要刨在绳子上。现在绳子是吃力的,特别容易给刨断。一般是刨出一个小坑道爬上去,有时候同伴只能拉住你(不能把你的重量转移到可靠的保护点上),所以不能指望他一定能来帮你,一掉下去先就往上爬,越省时间越好。只要不使劲抻这绳子(不论你爬还是在底下吊着)它受力都是一样的。而且上几米后,把下面的绳子打个结, 系在身上。如果你不打结的话,万一抓结失效,你会一直掉回原来的地方,冲坠是很大的。再说上面这个人,他是这样的”(恢复上方保护人的姿式)

  晓明:“我们原来了解的冰川保护技术是另一套技术。”

  MH:“慢着慢着,说完一套再说一套,别混了。”

  晓明:“古拉你们原来是不是也另一套技术,绳子是拿在手里的。”

  MH:“你拿在手里,人掉下去你能拽住吗?”(很有信心的登山指导确实常这么作)

  晓明:“把冰镐插进绳圈里,靠冰镐把这人制动住,迅速做个抓结套在冰镐上,人就脱开了。”

  古拉:“我知道这个,我们以前做的没他这么复杂。”

  MH:“然后上面的人拿着冰镐到边上瞅瞅,底下人往往已经到檐了。这时候怎么帮他上来。要他自己上,且着呢。从保护点开始,你身上还有20米绳子,这绳子足够你下到 他身边再回来...这时最复杂的是这人已经不能动了,你就得做个滑轮组了,1/3的,实在不行1/6的,怎么做书上都有,我就不说了,有一个东西特有用,叫阿尔卑斯离合器,绳子能往一边拉,不能往另一边拉,有滑轮后,你拉的时候要让绳子只能往上拉,不能滑回去,可以用抓结,也可以用这东西”(做ALPS离合器:取两个一样的锁,并在一起,把绳头绕两把锁肩部绕一圈,再绕其中一个锁绕一圈,即从两锁夹缝中穿过一回,这样绳头可往外拉,绳尾拉时会把两铁锁挤紧,把中间绳子夹住,产生很大阻力)“用O型锁最好,有的锁好用,有的不好用,你选锁时就先准备两个...你要是到边上看到底下人状态还可以或已经到边上了,你就用身上这20米绳子把他弄上来,这时有滑轮最好,没滑轮关系也不大.把绳子通过下边人腰上的锁.并排用两个锁,以减少摩擦,这时候你就要用这根绳子把同伴拉上来,原来陷在雪里的绳子就没用了。先在连保护点的这段绳子上做个结,再做个抓结,抓在你身边这段绳子上,另一头扣入刚才做的结”(这时下面人腰上两个铁锁相当于一个滑轮,形成了一个1/2滑轮,只用体重1/2左右力量就可以使人上升,另做的抓结是为防止绳子滑回去。有此抓结,你松手,底下人也不会下滑了)“就听底下人喊‘快点儿,快点儿,快点儿’,正忙着呢,不理他,再踢点雪下去。”(笑)

  MH:“接着把绳子收紧,喊1,2,3,两个人配合,底下人拉连在保护点上那段绳子,上面人就能收上一段绳子来,这样很快,一会儿就上来了。这是我见过的从檐下上来最快的办法。”(上来时主要的力气活还是下边的人手拽固定时作.上边的人主要是收绳和协调)

  古拉:“靠他拉固定点的那段绳子,松出这段绳子,你收上一点儿。”

  MH:“对”(两人演示)

  MH:“这时所有的力全在保护点上,所以那雪锥一定要做得十分结实。这东西明白了得熟练掌握才行”

  古拉:“我们一般过的时候两个人保护,一个人通过”

  晓明:“你说的不是行进保护,他说的都是行进保护,发生意外时怎么办”

  MH:“前面人掉下去了,要后面有几个人拉着,自然好一点.但是要注意一点,如果后面人多的话,又没注意掉下去的人卡在了雪檐里,使劲拉,会出危险。在阿拉斯加出过一次这事,救援的人特多,没看情况,使劲拉,结果把Harness(安全带)拉断了。下面的人是给卡在了雪檐里,雪檐特别厚,几个人用3:1滑轮狠拉。”

  MH:这种绳子背法在收绳放绳时很方便。两人间绳子长度有时要调整,比如说坡度陡了,40-50度,就要把间距调短,不然的话,一个人开始坠落,坠20米后你才能制动,那肯定拉不住了,要间距5米的话,你还能拉拉。雪上冰上下坠不是象攀岩那样,一般是先滑一下,你要能头2秒给他点劲,冰能停下来,这2、3秒特别有用。

  MH:“经常不是很陡,因为冰爪刮了一下裤子或自己绊了一下,没这绳子他可能就往下滑了,自己制动住也有可能,但是你要能在一开始拉他一下,或者你没拉他,在他拉你的时候,他就慢下来了,能赢得1、2秒,他就能自己停住了。”

  MH:“如果在山脊上行走,山脊有很多尖石头,你可以在石头间蛇行,绳子绕在石头上,中间不设保护点,两个人可以同时走,这时候绳子就要比较大,20米左右,这种保护是很安全的,你要向任何一个方向坠落的话,绳子都会兜在在石头上。高山上经常不带机械保护装置,只带绳套,找个大石头一套,把绳子扣上,两人同时走,前面人带着所有器材,边走边放,后面人边走边收,过一段后两人交换位置。”

  MH:“我说的这种技术,新西兰和美国基本都是这样的。唯一没怎么讲的是怎么做滑轮,书上也都有,自己看就行。冰川上两个人间距,要看平均冰缝宽度,一般来说10米就够了,要求是两个人不能站在同一个雪桥上。冰川平均8-10米的话,若不留余量,10注就够了。这是对平均宽度说的,也有特别大的雪桥,但大的雪桥往往也是厚的雪桥,不会整个儿垮掉。冰川行走间距10米,但要攀登了,比如前面一道20米高的岩壁,要加保护了,这时候leader就要把绳子全放开,做先锋爬的保护了。”

  MH:“冰川结组技术差的人在下面,上方人向下方滑坠是最难制止的。”

  雷元:“要掉进冰缝的人晕倒了怎么办?”

  MH:“那就得用滑轮了。你身上不是有20 米绳子吗,你用这绳子下去,把他的包解开,用长绳套做个chest harness(胸带)” [用一长绳套,扭成“8”字型,两头套在肩上,绳子在背后交叉,胸前用一个铁锁把两个套连起来,主绳从铁锁穿过,这样保证此人大头朝上]“若这人身上衣服较少,还要给他套件衣服,冰川上走有时候也特热,一掉进冰缝里,立刻就零下了,过冰川时厚衣服一般就挂在包外面,掉下去可能半小时才能出来,这时就要先穿上衣服。”

  Andes:“然后呢?”

  MH:“然后那人上来了,没事就接着走哇,要耽搁的时间太多,没戏了,就回去吧。冰川上最讨厌的是耽误时间,早上起来就是为了赶时间,要是花2个小时在这上,今天就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