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人做事当有“四端之心”

 刘山泉 2017-08-02

距今近2400年(前372年-前289年)的亚圣孟子给人们的道德心性修炼提供了一把钥匙,旨在让人们打开灵魂之门,透过黑暗,走向光明。这把神奇的钥匙,就是经典中的“四端之心”。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廉耻之心是义的开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一个人有这四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面注入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去领悟罢了。所以说,求索就得到,放弃就失去。四端之心,人皆有之。对于我们加强道德心性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样提供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启示。   

恻隐之心仁之端。“恻”是伤之切,“隐”是痛之深。 “恻隐之心”是不忍人之心,就是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同情和关怀,故而是仁的表现;缺少对生命和人性的同情与关怀,就叫做“麻木不仁”。正是有了恻隐之心,人类才会相互关爱,社会才会变得如此温暖。虽然我们享受着现代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富足与安逸,安宁与和平,但我们的心灵仍然需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地进行修炼和磨砺,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群众的期待。当然,要构建一个互帮互助、和谐温馨的社会,无疑是需要每一个社会中人都有恻隐之心,同情弱者,扶助贫危。这就是“仁”的开端。“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具备了仁的品质的人,就会是对人民群众怀抱一腔真情,对他们的冷暖疾苦感同身受,多一些关心,多尽绵薄之力,而不是漠不关心,甚至落井下石,把他人的痛苦当故事和笑话传;同时能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自觉接受组织和同志的批评帮助,改正存在的过失和毛病,使之符合文明道德的规范,并将恻隐之心扩大化,使同情之心,不忍之心成为我们的必要品质和基本素养,仁爱、和谐、快乐就会洋溢在社会和我们的周围。

羞恶之心义之端羞恶是为自己不合礼法道义的行为感到羞愧,是对他人恶劣行为的一种憎恶,是“义”之开端,即“行天下之正道”“所以合宜也”。羞恶之心,是为人做事的道德底线,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人无羞耻可言,那他就会玩世不恭地荒废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人无羞耻之心,那他就不会顾及社会的道德约束而肆意妄为、无恶不作。义,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正义,做人不能没有羞耻。当今社会,当然不乏一些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他们不畏强权,将礼义常存于心,将礼义看得高于生命,将羞恶看作是人生的红线,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我们应该把公平正义作为努力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以“义”的道德、法律原则作为底线,时时以“羞恶”之心警示自己,把国家、民族、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同时也注意尊重他人利益、感受。正如孟子所说的那样:“生我所欲,义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辞让者,谦让也。“辞让之心”表示对他人乃至自己生命的尊重,对他人谦恭礼让即是对他人有礼。“辞让之心”即是“礼”之开端。礼,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规范,它将人与禽兽区别开来,从社会表象上看主要讲分清贵贱尊卑,凡事均要依礼而行。礼的功能和意义主要包括“别嫌明微”“恭敬辞让”“礼之用,和为贵”三个方面,即通过不同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人之间的区别,来避免出现嫌疑和尴尬的场面,从而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让人们有一种适当的形式,互相谦让,互相表达恭敬与尊重;人们在不同场合,要遵循的各种礼节、仪式,来融洽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和睦安定。推行“辞让”之“礼”目的是为了保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教化人们在社会中摆正自己的位置,遵守国家的政策法令,遵守工作单位的各项制度,严格按规则办事,养成虚怀若谷、谦恭有礼的良好作风,待人接物依礼而行,谦虚忍让,不能一点谦让、礼貌的言行都没有,更不能违法乱纪,胡作非为。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有序、和谐,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稳定、顺畅和安祥。

是非之心智之端是非者,价值判断也。每一个人天生都具有是非判断的能力,只是这种判断层次高低不同而已。这是“智”的发端。儒家把“智”列为“五常”之一,认为追求知识,增长聪明智慧,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知者不惑”,就是说“智者”不仅知识丰富,而且聪明智慧,能够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美丑,具有完善理想的人格。人有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人类所认识的事物,却没有不可以被人所认识的事物。人类不断通过实践,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探究万物,掌握规律,创造文明,积累起越来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社会的不断发展,进而促进知识、智慧的传承,是非、善恶观念的更新,犹如漫漫长夜里永不熄灭的明灯,茫茫大海上永不沉没的航标,照耀着社会人生之正途,指引着通往真理的方向。一个人要成为智者,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摈弃甘当“大老粗”和把不爱学习当作“光荣”缺点的心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学习作为一种本能和习惯、一种责任和追求,做到好学、乐思、勤问、笃行,从而不断丰富心灵的世界,涵养生命的气质,提升修养的品级,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是非之心”的“智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