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办人都在为自己的理想打工

 昵称815848 2017-08-02

开封求实中学校长



教育者的尊严

我对民办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我对从事民办教育的办学者和从业者心怀崇敬。这不仅源于多年来对民办教育的跟踪报道所产生的感情,更来自一些具体的现象和细节。这里至少可以呈现两个场景:一是每次参加以民办学校校长或教师为参会对象的会议,参会者的学习热情总是让人感动,有一个细节,会场的秩序通常很好,即便是到最后会议要结束的时候,也少有人随意走动或擅自离开。这样的细节我观察到了很多次,我想这绝不是偶然的,这可能源于民办学校是花自己的钱为自己学习,可能更珍惜这样的机会。二是近年来民办学校的课改涌现出了丰富的创新成果。我曾经在《民办学校从跟跑走向领跑》一文中分析了民办学校在课改中的领跑现象,同样我想这也不是偶然的,因为民办学校是为生存而课改,而非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课改,他们敢于在课改实践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会为了作秀、作假去掩盖问题,因此,容易产生新的成果也就顺理成章了。但是,即便是这样,把这些选择课改的民办学校放置在民办教育发展的整体背景下考量,彰显的是一种突围的姿态。因为与公办教育相比,民办教育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对于民办教育而言,发展才是最大的尊严。当你还停留在挖名师、抢生源的层面时,注定会为同行和社会所不齿,这种“以挖抗挖”的发展方式也注定走向失败。民办学校要做有尊严的教育,要努力赢得尊严而不仅仅是捍卫尊严。

“尊严”之于民办教育人,则意味深长。当他们被有意无意边缘化时,他们需要靠实力赢得尊严。民办学校不能跪着生存,不能永远跟在公办学校的后面,成为公办学校的翻版,民办学校的教师更不能跪着教书,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因此,当越来越多的民办学校和民办教育人选择了改革的时候,民办教育变彰显出了变革的张力,民办教育便开始弱中显强。而这些恰恰决定着整个民办教育行业的成长性。

当然,不管那些探路者、先行者和领跑者,贡献了多少可资借鉴的经验,不管经验本身在未来能有多大生命力,他们的实践都是值得尊敬的,尤其是那些改革背后的人——每一位有思想的行动力的生动的人物。

 

儿童文学作家、郑州加斯顿小学校长 王钢


理想者的坚守

上个世纪90年代,教育领域曾出现了“孔雀民办飞”的现象。公办学校里不少有实力、有想法的、不甘寂寞的人纷纷南下投身民办教育。在那里他们可以拿到高过公办学校几倍的工资待遇,他们可以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施展拳脚。而今天,在公办学校的工资待遇逐步提高的背景下,似乎很少人愿意选择一辈子在民办学校工作,因为,那注定将是一种没有保障,缺乏安全感的生活。

王钢则是个例外,今年7月,在公办学校工作了13年的他,已经成为省内小有名气的名师,如今却自己砸了自己的铁饭碗,加盟到了民办学校。这一次的选择,他赢在了理想,他想有一个自己独立的教育家园,他想为自己的理想打工。其实,无论在公办学校还是在民办学校,职业的终极归宿都指向幸福。公办教育正像是一个围城,里面的人想走出来,而外面的人又想走进去。无论是进去还是逃离,都基于工作、生活得更好。

像他这样为理想而选择投身民办学校的老师还有很多。民办教育因此聚集了一批真正有教育理想的人。大凡理想者往往是思想者。理想让他们的前行拥有更清晰的方向感,而思想则使他们的行走更有力量。

与那些依然坚守在民办学校的精英们相比,第一代民办教育创业者的选择更让人仰视。他们身上不仅要有理想者的情怀,更要有创业者的品质。开封求实中学校长张建平,曾经是一位荣获过全国劳模的优秀教师,当年选择办学的想法很朴素,就是为自己的女儿,但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为女儿办的一所学校却成就了一个开封教育的品牌。

就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教育符号一样,这个时代同样会有那些值得记录和留存的历史,有那些值得铭记的怀揣着梦想行走的人们。行走在民办教育的那些精英们无疑值得为他们写下浓重的一笔。

江苏昆山前景教育集团董事长 张雷


改革者的胆商

民办教育有两个背景值得关注:其一,民办学校一直处于补充地位,招收的是公办学校剩下的生源,被称为是差生的收容站。他们不得不疲于应付各类考试,沦为应试教育背景下公办学校的附庸。那么,民办学校如何摆脱缺乏特立独行的个性,如何从随波逐流走向引导潮流,需要有胆有识的改革者来破局。

其二,上个世纪80年代,民办教育出现的最初形态,就是弥补国家教育供给的严重不足。今天,民办教育的发展需要新的形态,要满足民众多元的、选择性的教育需求。因此,今天民办教育的补充作用不是“补缺”而是“补优”。民办学校能否真正起到“补优”的作用,考验着民办教育的发展智慧。

没有改革就没有出路,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一批敢于改革的先行者已经起步,通过自己的行动唤醒更多的教育者投身改革。其实,教育领域的改革始终没有停止过,好的教育也不会像今天的考试一样有标准答案。适合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方法、策略,无疑都是好的教育。但是好的教育又往往有着相同的品质——那就是做目中有人的教育,让孩子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获取心灵的成长。

江苏昆山前景教育集团,一个有着7000多人的教育集团。早已摆脱了生存困境,并且创造了成功课改经验的学校,却又一次选择了改革。董事长张雷选择的改革无疑是“雷人”的。当众多学校一个老师教一个班质量都不能有效保障时,他则开始了一个老师同时上四个班课的实验,这一改革被业界专家誉为“一拖四”教学模式。这样的改革也曾招致了来自各方面的争议。而“一拖四”教学模式改革推行一年来取得了良好效果。保障一个老师同时上四个班的课的条件有四个,那就是强化一个流程,建立一个组织,提供一个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案,做好一个跟踪评价。在这样的课堂上,当老师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时,就需要有一种机制和文化,确保生生互助,这种模式无疑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挥到了极致。

我想支撑董事长张雷全力推行这一改革的,首先是他对教育理想的追求,然后是改革者的勇气和胆商。当很多学校面临可改可不改的时候,势必会选择不改。而张雷带领他的团队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继续改革。这就是民办教育阵营里那些改革者的品质和精神。

正如教育需要减少对孩子成长的干预一样,学校只有是自由的,才能自主发展,才能不断创新。就像商界推崇乔布斯这样的商业英雄一样,民办教育领域也要呵护和尊敬这样的教育探路者。

教育改革繁荣的程度代表着教育开放的程度。我坚信,民办教育拥有不断诞生教育思想的热土,民办教育领域一定生存着伟大的教育实验,这样的实验一定在无限接近着教育的理想。

我们期待着,民办教育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褚清源系教育媒体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