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月档里最好的一部华语片,当今电影市场上难得一见

 张星宇6prgq9pe 2017-08-02


我是在去年的上影节上看到《皮绳上的魂》的。

按照电影节的玄学来讲,它有一个中间靠后的绝佳签位,还有一个怪力乱神的故事结构。应该可以拿奖。

考虑到当年的主席正是前南大神库斯图里卡,我看完片子就在奇遇后院群里放话,金爵奖估计就是它了。谁知最后被颁奖结果无情打脸。

《皮绳上的魂》最终收获了最佳摄影奖,金爵奖颁给了我此前看好的最佳摄影奖《德兰》。我当时就说,「信封装错了」。

从库爷此后的表现来看,他还是蛮喜欢《皮绳》的。

在他一手操办的「库斯滕多夫音乐和电影节」(Küstendorf Film and Music Festival)上,他特意邀请张杨导演带着《皮绳上的魂》和《冈仁波齐》去做大师班。

老库站在「库斯滕多夫音乐和电影节」的海报前

这个节其实可以改名叫「库斯图里卡和他的朋友们的吃喝玩乐电影节」

如今,趁着《冈仁波齐》票房逆袭的东风,《皮绳》终于定档8月18号,真是可喜可贺。

《冈仁波齐》国内票房逼近1亿,是今夏文艺片的奇迹。乘此东风,同时拍摄的《皮绳上的魂》调档至8月18日(此前的8月4日依然有全国部分提前点映场次)

上影节之后的8月,《当代电影》组局,我与开寅老师、王旭东老师一起和张杨导演搞了一次颇为高大上的「四人谈」。

其实围绕这两部影片的重要问题都在那个访谈里说得很清楚了。我专门再写一篇文章,是要来谈谈这部影片的叙事。

至于摄影,《皮绳》根本不用我来夸,你仅仅是「看」,就能值回票价。

细说之前,我先亮个观点:影片中“作家”这个人物,是对电影主题的最恰当表达

他代表一种对自我的找寻。由他书写的结局,既增添了剧作的「自指性」,又反过来印证了西藏空间中独特的时间观。

这种不常见的叙事结构把握到了时间。而从空间维度,到时间维度,《皮绳》的叙事,确切来说,是“升维”的。

在拍摄现场的导演张杨,他在一年内同时拍摄了《皮绳》和《冈仁波齐》这两部电影

要谈《皮绳上的魂》,绝对绕不开《冈仁波齐》。

张杨花了近1年时间交替拍摄《冈仁波齐》与《皮绳上的魂》。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进行创作。

《冈仁波齐》被很多观众错认为纪录片。它的叙事近乎平铺直叙。贯穿全片的是视平线拍摄机位,和几乎是自然主义的线性状态。

六月夏初上映的《冈仁波齐》震撼了很多观众,可它并不仅仅是一部清心明目的“纪录片”

但要注意的是,影片中对时间的呈现方式,是通过空间展开的。

这怎么说呢?你可以回想一下那条磕长头的公路。它的延伸和材质,与拉萨市的街道和冈仁波齐的土路截然不同。空间上的差异,体现出了时间的进程。

到了《皮绳上的魂》,电影的状态就完全不同了。

首先,片中的时间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你不能通过细节,将故事定位在某个清晰的年代。这是导演有意为之的。

若要往前追溯,你甚至可以从中看出典型第五代影片对时间处理的某种传统。

首先是(民族)寓言式的写作(参考《黄土地》《红高粱》《双旗镇刀客》)。

影片中的猎人塔贝、少女琼和少年普,一起护送天珠的这条线,基本处于复仇的兄弟俩的“前现代”状态。他们的造型与空间,还有人物所遵循的行为逻辑,都是如此。

《皮绳上的魂》改编自扎西达娃的两部小说,先是讲了一个死而复生的猎人的故事

和《冈仁波齐》不同,这里的人物完全不走公路,围绕他们的情节也充满了预言、命运、复仇这样希腊式悲剧。

但是,如果只有这两条线,《皮绳上的魂》也就只是个不走公路的公路片,外加一个复仇追凶动作片的混合体。

张杨的勇敢之处,在于我前面提到的“作家”。他构成了影片的第三条线。

《皮绳上的魂》改编自著名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两个短篇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

原著作者扎西达娃,被称为20世纪中国魔幻现实主义、先锋小说的代表

逃犯、少女、少年的一路行走,还有复仇的兄弟俩,都来自《去拉萨的路上》,这些属于比较传统的故事。

所以,全片最出彩和提气的部分其实源于《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

这部短篇小说堪称扎西达娃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的主要内容大概可以这样概括:

一个作家为了填上自己多年前未完成小说的大坑,踏上了旅途。他遇到了自己笔下的人物,与他们一同走向小说的结尾场景——莲花生大师的掌纹地。在那里,作家为他们写下了结局。

在文学技巧上,这是对“元叙事”的探讨,也可以说是对叙事机制的曝露。

另外,这个故事还使用了八十年代风靡内陆文坛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当然《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对现代性、现代人乃至现代中国,都有着复杂而深刻的讨论。可惜这些被电影改编统统略过了。影片只抽出了其中关于元叙事和时间观念的神髓。

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

张杨和扎西达娃从2007年就开始合作改编这个故事。到开拍前,他们一共做了七稿剧本。

几乎不可被改编的《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因为有了《去拉萨的路上》中强动作线的加持,在电影的逻辑下可以说是成立了。

他们还为《皮绳》里的塔贝加了护送天珠的任务,并在电影的前半部分,看似把「作家」处理成了承担着「夺宝」任务的追击者之一。

这样一来,影片便交叉了三条动作线,而「追-逃」成为了人物的基本逻辑。这个处理是非常电影化的。

之后,作家的身份一下亮明,影片陡然被拔高了好几个层次。

影片中的“作家”一直在追寻自己故事中的男主角

从技巧上看,这种元叙事手法,会让人想到弗朗索瓦·欧容的力作《登堂入室》。而这种曝露叙事机制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触到了所谓的“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就这样,一部典型的动作片被提升到了探讨「电影文体」的高度。

至于说「升维」叙事,我还是得拿科幻电影举例子。

在《星际穿越》中,马修·麦康纳掉进黑洞,进入了五维空间。他在这个升高了一级的维度是怎么看四维空间的呢?

影片给出的呈现方式,是以单帧照片的形式,让麦康纳对四维时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览无余。

《星际穿越》中的五维空间,可以看到无数帧四维空间的平面时间

而在《降临》中,艾米·亚当斯最终明白,七肢桶语是一种高维度的语言,可以碾压四维空间。正因此,她才「看见了未来」。

七肢桶的时间观和语言一样,都是非线性的

再说回《皮绳上的魂》。这里作家的介入不仅赋予了故事因果的联系,也使影片的魔幻色彩能够成立。此外,「作家」还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叙事人的问题。

最关键的是,由于作家本人也进入了故事,所以这种自我指涉清晰地揭示了影片的主题:轮回与宿命。

在时间层面上,作家掌握着叙事的主导权。实际上,他所处的时空(被汽车、公路等现代元素标记),与塔贝、琼、普,和复仇者的时空,并不是同一个。

动作戏比较多的另一个时空

在叙事「升维」之后,不同时空交叠在一起,线性的因果逻辑被打破了,同时,前现代的时空与现代的时空也发生了融合。

作家最后给出的结局,是塔贝一生的因果。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了。片尾的闪回其实不是闪回,而是站在高维度叙事的作家,对因果的解释。

这呼应了《降临》中「闪回=闪前」的叙事技巧。由此带来的冲击力,是很猛的。

张杨这次的处理,自然有出色的原著打底。但影片最终能提升到如此高度,还有他自己对西藏文化深入研究的功劳。

张杨近照

经历了《无人驾驶》和《飞越老人院》的浮躁,张杨的个人造型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他深入西藏进行修行式创作的直接反映。

他自己也提到,在西藏,人对时间的感知方式是不一样的。

「一百年前到五十年前的服饰和今天的服饰没有太大差别,甚至房子的格局都没有太大变化。」

处在那种环境下,他感到时间是可以被有意混淆的。

通过混淆时间,他回到了西藏这一独特的空间。由此,他表达出与这种独特的时空观紧密相连的宗教-哲学问题——

自指的叙事,是自证的宿命;自证的宿命,是自我的轮回。

「轮」的意象在藏传佛教中时常出现

说了这么多,《皮绳上的魂》也并非是没有问题的。

作为改编基础的两篇原著小说,一个有太抢眼的动作戏,一个有太强大的世界观,它们终究难以完美融合。

增加的「天珠」,实际上把故事的重点转移了,由此而来的「夺宝」线,其实与《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里的主题并不十分相容。

这应该是为了提升影片商业性的选择吧。

至于作家那条线,前半段稍显游离,后半段又有些烧脑。好在即将上映的版本删去了15分钟,节奏可能相比上影节的版本更加紧凑。

但无论如何,《皮绳上的魂》都是当今电影市场上难得一见的作品。张杨经历一番修行之后简直成了电影界的一股清流。

我相信踏实努力的人是自有福报的。 厂房装修办公室装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