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 1层的思维方式#20

 辛明洋 2017-08-03
T+1层的思维方式#20
原创 黄远航

本文乃《欧神文集》读书笔记

一、家教

上大学时,做过一段时间中学生家教。说来也怪,自己在高考前拼死拼活,怎么也学不会、学不完的高中知识,做家教时却有了一种云淡风清、融会贯通的感觉,一边给那个高二男生讲课,一边恨不得想退学再考一次高考。

为啥时隔一年,心态和感觉会相差那么大?难道智商在一年内突飞猛进了?

哪有这种好事?或许只是思维方式变了。

做学生时,只会死扣一个数学定理就埋头做题;做家教时,咱能看出来上一个数学定理是怎么推导出下一个数学定理,以及这个定理的考核点在哪。

做学生时,只会死背一页页的历史地理知识点;做家教时,咱能看出来上一个历史事件是怎么引发出下一个历史事件,以及地理环境起的作用在哪。

说夸张点,做学生时,是“从下往上”攻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做家教时,是“从上往下”攻击,山川大地一目了然。

可为什么做学生时,就是无法做到俯瞰众山、一览无遗呢?因为老师就是一坨一坨知识来讲授的呀,这一坨知识搞熟了,再搞下一坨知识。每一坨都是一小段知识图谱,讲授、练习、应考,然后再下一个,只顾着埋头赶路,哪时有时间和精力去抬头看路?

非要等到考上大学了,心情放松了,压力解脱了,跳出圈子了,对知识的整体框架才算是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才有可能站到更高的一个层次去看风景。

总之,早一点掌握“T+1”层思维方式,早一点获得压倒性的竞争优势啊。

二、难题

面对一道难题,左想右想,怎么都想不出来,但是只要去看一眼答案解析,准会“哦”的一声恍然大悟。这又是为啥呢?

答案是:绝大部分情况下,是因为找不到知识点的线索,那就无法使用知识啊。

难题,从已知条件到解题思路,再演算出那个准确答案,一定有一条路子,而这条路子通常是由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搭桥过来的。

那几个知识点,就藏在你的记忆深处,你就是找不到啊。就象你看过一本小说,让你再找到某个情节,你一下子就是找不到啊。

这时候,你去看一眼答案解析,就相当于看了一眼小说目录,某个故事情节很快就找到了,那几个知识点马上就记起来了,然后这道难题就顺利地看懂了,答出来了。

所以根本原因还是知识点不成体系,没有“目录”,没有用“线条”把许多珍珠“串起来”,没有形成一个互相勾联、千丝万缕的有机结构,而只是一些单独的、零碎的知识点在大脑中存储着,虽然每一个知识点你都学会了,但真要使用的时候,却无能为力,就象面对一地撒落的珍珠,怎么也找不到你想要的那一颗。

怎么办呢?必须提高一个层次,找到“目录”,找到“线索”,把知识点“串起来”。

所以说,学习数学最美妙的体验,其实不是把难题解出来的那一瞬间,而是许多杂乱的知识融会贯通的那一瞬间,那一种头脑澄明、浑身颤抖的美好感觉,幸福到想哭。

大多数情况下,在我们的学校上课是不可能有这种体验的。幸好还有高人们写的数学教材,象侦探小说一样的数学教材,充满了悬念、行云流水又让人拍案叫绝的数学教材,很多同学在看温德华氏的《代数学原理》、柯斯特利金的《代数学引论》、Sheldon Axler的《Linear Algebra Done Right》,William feller的《概率论及其应用》等等,才有这种感觉。

提高一个层次看问题——多看原版教材,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自己绘制一个知识点网络,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深入研究一个公式或原理,甚至自创出一个定理(当然前人肯定早已发现),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对比而言,只顾着埋头拼命刷题,其实只是大脑偷懒的一种做法,因为只需要纯机械的套公式,纯体力的拼套路,也是可以刷很多题的。

总之,早一点掌握“T+1”层思维方式,早一点获得压倒性的竞争优势啊。


三、房价

房价为什么一直涨?这也是一道难题,似乎政府天天搞限购、限贷、限婚、限外地人,媒体天天骂炒家,天天骂开发商,似乎也没用。

这十几年来,有一些人看透了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迅速卡位,加大杠杆投资,一下子就登上了中国财富的高速列车。

到了今天的2017年,我们所在城市的房价还会涨吗?大多数人或许只会天天关注房地产新闻,偶尔看看政策,偶尔看看开盘的价,偶尔去听听售楼小姐的介绍。或许我们还会认真考虑“品牌、朝向、面积、设计、净高、环境、物业、学区”等等因素。

然而欧神告诉我们,看房价还是要提高一个层次来分析,主要看四个理由:

1、人口和人口结构:人口数量?人口在涌入还是逃离?小学生是否越来越多?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位都供不应求吗?

2、政治地位: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省会城市?经济强市?

3、现行房价:过高还是过低?前期涨得过快还是过慢?

4、微观结构:城市供地速度?房产开发速度?地段在哪?周边是啥?

想清楚4个问题,至少买起来就不会太盲目。

至于房价未来长期趋势是什么?也许又要再提高一个层次去想了。

1、土地财政会变吗?地方政府愿意地价卖得贵点还是便宜点?

2、货币政策会变吗?中央银行会不会继续开动印钞机?

3、城市化进程会变吗?乡镇人民是否还在继续进城?

4、经济发展速度会变吗?实体经济能不能支撑高房价?

总之,早一点掌握“T+1”层思维方式,早一点获得压倒性的竞争优势啊。

当然啦,如果这些想得头晕脑涨了,干脆还是别想了,只要记住领导的那句话“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就行了,这是最高的标准,至高无上——因为这句话有深意,有无穷的内涵,也就是说:只要这个房子适合人去住,并且在未来还有很多人想去住、愿意去住、抢着去住,甚至你自己都想搬过去住,那就尽快、尽力、尽量买下来,准没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