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拼义理论研究可能是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心理基础 (2012-11-09 14:48:20)

 弟朱三千 2017-08-03

【2012.10.25日下午,我在复旦中文系做了一个报告,题为,拼义思维:汉字赋予中国人的独特思维方式。中文系申小龙和张豫峰老师在座。昨天收到了当时听讲座的一位学生的来信,觉得对文字本质的认识,有可能对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提供一些启示。这对我实在是非常有新意的视角。附上学生的来信,供感兴趣的人参考。】

主题:     来自一名复旦学生的请教
日期:     Thu, 8 Nov 2012 19:38
发件人: * * *
收件人:
尊敬的张老师,您好~~

    我是复旦大学的一名研究生,现在所在的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原名古籍所),上个月听完您在光华楼的讲座之后,久久不能忘怀,我当时就坐在距离您五米的距离,呵呵。作为一位科学工作者,您的人文精神和关怀超出了我的预期(XD)。跟您的情况相似的是,我现在做古代文学也是跨界的结果,感觉是一步步朝着自己内心的那团希望之火走近。

    您及您的团队以心理学研究,证明出汉字与拼音文字在人类的视觉接触中表现出迥异反馈,N200的存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一点无疑是令无数汉字研究者振奋的事情,它也在某种程度是让很多原本说不清道不明的形而上学的思考落实到了“大地”上。但就像您在后来与听者的反馈中不断强调的那样,N200在目前的阶段与现存文字、文学、心理学等研究还没有进一步的实际确证研究,如何认识这个现象,如何解读这个现象,可以说还是处在开放的阶段。

    但是您知道吗?您基于文字的这种研究就像给我们做文学的人搭建了一个天梯,那是终于可以从云雾中走下来的感觉。我目前在做的硕士论文是抒情传统与通俗文学之间关系的研究,抒情传统这个概念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陈其骧先生提出后,逐渐得到世人的重视,大家纷纷表示:没错儿,中国的文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史诗、戏剧,这不是因为中国文学的缺陷、 落后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古就存在着“抒情传统”这条脉络,而各文类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一传统的统御下得以发展的。于是长时期以来,抒情传统成为了汉学与西方文学分庭抗礼的一个有力工具,对抒情传统的讨论成为了汉学研究的主流。

    不管是旁敲侧击还是感悟式鉴赏,亦或是东西比较剖析,学者呕心沥血的研究都在尽可能的为文学抛光打蜡,从而接近其本质。今天,您的心理学的研究虽然是从文字的角度讨论了文化心理的构成,但是在我看来,这恰好是抒情传统存在物质、心理基础的证明。文字在人们的阅读过程中强化了自身在人类意识中的认知,七千个汉字每一个都是可以引发刺激的基点,可以说每个都是作为独立的存在而包蕴无限联想意义的,而字与字的组合又能引起类似化学反应的连锁反应,“经典”、“联想”、“意象”、“境界”等等诸如此类已经在文学的领域被反复使用的语汇都是有其内在的心理结构意义的,这也是为什么您证明的N200会让我顿时眼前一亮。是一种“终于找到你了”的感觉(XD)

    虽然我现在做唐宋文学,但本科期间我是读的金融学,也可以认为是社会学的一种吧,毕业后又从事财务相关工作,所以在看问题中,我跟“根红苗正”的中文系同学往往有别,我从不认为文学就是按照文学史建构的那样,就像一个有独立生命的个体,桀骜独立于人世之外,正相反,中国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与政治氛围、社会环境、宗教思潮……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根本关系,我现在做的文言小说的研究就是基于这种大文化的观念而关照文学作品。事实上,文化心理的研究始终强烈地吸引着我,从一开始,为什么从金融转到文学,就是因为我对经济学的理性经济学人的假设存在根本的怀疑,实际生活中,不管是私人领域还是公共领域,人们的心理结构都不是一维,如经济学假设的那样,纯粹为自己利益最大化而存在,而行动。于我而言,人的心理结构应该是复杂多样的未知领域,文学即是人学,我想研究人,探索人,所以研究生期间投奔了复旦最清苦的衙门“古籍所”,两年多的文学训练艰苦而多有收获。我来之,我爱之。

    我理解,您的心理学的研究跟文学应该是有内在关联的。但是,就像我前面所言,我跟中文系同学的本质不同在于,我总是想为文学接上“地气”,为大而空的假象找到现实的依据,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我想在未来的继续抒情传统与文化心理的研究。非常希望能在未来回到文化、社会、心理的本位,而作一些研究。抒情传统的研究也只是学生初步的一个假设,非常想知道张老师您会对这种想法作何批评,这种关联研究是可能的吗?有必要的吗?方法是什么?……

谢谢!

顺颂

学安

学生 *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