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华豫之门》第一组藏品:南宋湖田窑茶盏 点评专家: 徐鸿 点评藏品:南宋湖田窑茶盏 南宋湖田窑茶盏 南宋湖田窑茶盏南宋湖田窑茶盏这是影青瓷,属于老窑的范畴,也叫青白瓷,它有点像玉一样。 究竟有多像玉呢?李清照有一首《醉花阴》: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其中的玉枕并不是玉的枕头,而是指这种青白瓷,这种影青瓷在宋代是非常受欢迎的。 上面是一个茶盏,下面是一个托,这个盏工艺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没有很多的刻划花工艺,但是它的素雅也为它增分不少。 古代的人喝茶是非常讲究的,北宋的时候,因为茶道的兴盛,造就了这些盏托。 每个窑口都有它的发展,影青不过是其中一个,但是影青瓷这几个特点是非常为世人所称道的: 第一个,特别清亮,玻璃质感特别强; 第二个,它的胎质,因为可塑性非常好所以它非常薄; 第三个,如果是真品,在下面它都是有垫烧的,垫烧痕它会泛一种铁,这种铁跟瓷胎是非常的交融; 如果是防的,也有一种铁质感,但是它浮在胎的表层,并且釉面玻化程度太高,亮光没有那种滋润度,贼光一样。 这件藏品跟仿品的特征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它符合宋代影青的所有时代特征,可以肯定这一对盏托是宋代的青白瓷真品。 7月27日《华豫之门》第二组藏品:掐丝珐琅无挡尊 点评专家: 陈建明 这件藏品一般人第一眼看到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花觚。其实这件器物它是有一个专门的名称的:这是一件掐丝珐琅无挡尊。 特征是上下折沿、口筒相通,这件的底是后面镶了一个底在那儿,原来是没有的。 这种无挡尊的器形,应该是明代早期从阿拉伯,当时称为波斯,传入我们中国的。 它是干什么用的呢?是给别的器物当底座用的。 掐丝珐琅这种器物,因为美轮美奂、富丽华贵的形象深得帝王权贵的喜欢,所以明清两代的帝王都把它作为宫廷用器,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烧造。 明代早期这一类掐丝珐琅器物呢,它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厚重,色泽很鲜艳;上面的掐丝,都是大花大叶的。 但是这一件藏品看上去有点古色古香的味道,而且它的胎体相对来说比较薄,颜色也有点灰暗,上面的这个西番莲和缠枝花卉显得有点细碎,这个风格跟明代早期掐丝珐琅的风格有点不像。 另外就是它跟清代康熙到乾隆时期的掐丝珐琅那种美仑美奂、精雕细琢的风格也有点不像,那么这件器物它是一件什么时候的器物呢? 每个国家历史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它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都跟这个国家这个朝代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到了明代晚期内忧外患,那么掐丝珐琅在明末这个时期制作的工艺都呈现了倒退的情况。 这件器物就很好地反映了那段历史,它是一件明代晚期的掐丝珐琅无挡尊真品。 7月27日《华豫之门》第三组藏品:双龙佩 点评专家: 杨震华 点评藏品:双龙佩 南宋湖田窑茶盏 南宋湖田窑茶盏南宋湖田窑茶盏这件东西在我们一号中山国皇陵墓出土的有一件孤品。现在出现了两件是一对,跟那件出土的孤品有三个方面的不同点: 第一方面,藏品上的苍老浮在表面,不是深入肌理,自然的苍老不够,是人为仿古、人为做的假沁。 第二方面,是绞丝纹,出土的孤品绞丝纹很深,是有一定深度的雕法,不是浅的、不是薄意雕;但是这上面的绞丝纹是薄意的、没有深入肌理的,就简单地划了几下、尾巴也是简单地划了一下。 第三方面,是龙纹,孤品的龙纹是张嘴的,但它的龙纹是闭嘴的,并且形纹也不同。 所以说根据包浆 沁色 形纹,这是一件属于仿古玉,当代仿战国的赝品。 7月27日《华豫之门》第四组藏品:铜香炉 点评专家: 苏振高 这个香炉耳朵是个象首,象首在香炉中作为耳部装饰用比较珍贵。 这件这么大尺寸,一定是因为它的使用环境也比较大,例如大的寺院;家里使用的话,一定是大的祠堂;尺寸大,能传承下来的就少,所以就弥足珍贵。 这只香炉全品相,除了边上有个地方好像人为的把外边皮子给刮了外,没有受到过任何的磕碰。而且口沿很薄,但是拿起来很重,实际上它胎体很厚重,再加上从底足看,它的铜质也十分的致密,如果是真品,它一定是一个极为珍贵的香炉。 那么如何断代? 有个地方出现了一个摩擦痕,利用这个伤的部位作为鉴定点使用,会提供很多方便的条件: 通过这个破开的地方,可以清晰见到贴骨的包浆,这个包浆底部残留着人为自然使用的刮擦痕,以及历经几百年所形成的、深入铜质胎体的那种生根见地的滋润的包浆,这个是造假者无法实现的; 再观察内膛的自然氧化程度以及底足自然的使用痕迹,可以肯定地断定它是一只明末清初的尺寸巨大而且款式底部带鎏金工艺的铜香炉真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