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光强:“微改造”,城市“抗衰老”的又一剂良方

 神州国土 2017-08-03
2017-08-01 09:39:28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赵光强

拥挤、嘈杂、缺乏活力,日渐“衰老”的社区、街道,应该路向何方?是推倒重来、大拆大建?抑或是建房卖房、房地产化?

一段时期来,一些地方旧城改造更多地与征地拆迁划上了等号,当地决策者习惯于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解决问题,其中虽不乏成功的案例,但将旧建筑一拆了之,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不说,也把过往的记忆一并带走。即便高楼大厦立起来,有了“形”,城市的“魂”也早已无处可寻。

旧城改造,其实是个多选题。改造,意味着改变、打造,可以是“革命”,也可以是“微调”。随着房价不断上涨、动迁成本逐年攀升,“微改造”“微更新”之风近来在广州、上海、厦门等地渐兴。

作为城市发展自我调节的一种新理念,“微改造”更强调以人为本,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老城区潜在资源和优势,通过建筑物局部修缮、功能置换、整治改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施更新。老旧街区特别是一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城区,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微改造”便是以一种温和渐进、细水长流的修复模式,于细微之处见真章,增强功能、传承文脉、重塑活力,避免大拆大建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在上海,“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将旧城改造从传统粗放型的建设方式转变为关注零星地块、闲置地块、小微空间的品质提升和功能塑造,有效改善了社区空间环境。在广州,今年计划安排的111个城市更新项目中老旧社区“微改造”项目达93个。在厦门,曾经破败不堪的城中村—曾厝垵,经过“微改造”变身“最文艺渔村”,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

相较于“简单粗暴”的大拆大建,“小打小闹”的“微改造”可能会耗费较多的时间成本,但其经济成本更低,资源消耗更少。它可能“面子”改变不多,但“里子”会更精彩,可以留住旧城那份“人情味”“生活味”“文化味”;它注重细节的精细化,体现了城市治理的智慧,就像中医的针灸疗法,通过局部改善促进整体代谢,给予旧建筑第二次“生命”,实现人、文、地、景、产的有机融合,激发出旧城的无限可能。

“微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做好这篇文章,首当其冲的是规划问题。

思路清才能方向明。从宏观层面来说,“微改造”如何改、按照怎样的时序改、改造如何与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有效衔接整合等等,政府部门都必须有一个宏观的指导。

微观层面,具体街道、社区如何改造,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搭建多方参与平台,引导更多的专业人士、社区居民参与进来。以上海为例,如今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带着团队走进社区、街道,为改造一个窨井盖、一处垃圾房、一座楼道、一方绿化带之类的城市细节“绞尽脑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效果自然不会太差。

改造绕不开资金、产权和利益问题。如何撬动社会资本进入,打造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实现“共建共享、共治共管”?改造中可能增加的面积,产权如何界定?在改变地块功能、增加商业面积的同时,如何保护产权人的利益,实现政府、企业、居民多方共赢?这些,都需要细而又细的考量。

总而言之,“微改造”并非否定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存在的合理性,其倡导的是要更能体现民生温度、文化关怀和历史敬意,留住城市的“魂”,促进“城市增量”向“城市成长”转变。

(作者系本报记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