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好的期待,是“我相信你”

 茂林之家 2017-08-03

来自武志红

今天,是这一周的第一次问答,我先说几点感觉性的总结。

1、很多朋友,从父母等抚养人那里,得到的是负面期待。

2、这好像可以说明,为什么在第一周的评论里,多数朋友说得最多的第一句话,也大多是负面的。

因为,父母这样的权威的期待,和我们对自己的期待,也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有了一致性。

3、相对而言,自我实现的预言,还是比父母的权威期待,要更加积极一些。

这也是人性吧。毕竟,人本来是自恋的,人本来都希望自己是好的。

虽然权威的期待很重要,但当权威期待太负面的时候,我们还是能调动自恋的力量,来维护“自己是好的”这份感觉。

4、尽管有那么多来自父母等权威的负面期待,我们也还是能成长为一个相对成熟的人,这也是一份成就,并且绝对不容小觑。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韧劲的,要为这份韧劲给自己鼓掌!

接着我再说一下自恋,也就是自我期待,和权威期待之间的复杂逻辑。

1、无论是权威的期待,还是自我的期待,积极的,都好过消极的。

2、积极的期待,是有重要区分的,一些朋友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问,来自权威的太积极的期待,是不是会给一个人带来巨大压力?

答案是肯定的,来自权威的过高期待,自然会带来压力。

两种积极的期待第一种是,权威自恋的延伸。

也就是,“我希望,你能成为我希望的积极形象”;

第二种是,权威对你的信任。

也就是,“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你现在对自己有了怀疑,我就给予你积极的确认和支持。”

第一种期待中,权威有一个目标,希望你成为他希望的样子。

第二种期待中,权威就是纯粹的信任你。

可以说,第二种期待,是“知己”般的感觉。

如果权威的期待是知己般的信任,那就是巨大的力量源泉,而不是压力。

在心理学的精神分析领域有一个很好的词汇——「抱持」。

精神分析领域认为,最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备这样的两个基本特征:

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

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

支持包括积极期待,但这里面的积极期待,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而不是以父母头脑里的想象为中心的。

3、父母的期待太重,会让孩子失去自己本来的生命诉求。

譬如我的故事中,我在《罗森塔尔效应》这篇内容里讲了,我名字中的“红”,是来自父亲的梦。

我出生后,他梦见自己在地里捡了一块红宝石,所以我的父母在潜意识深处,对我有着巨大的积极期待。

这种期待的确塑造了我,但同时,也意味着,虽然他们从没有在意识上要求我,去担负起振兴家庭的重担,但这的确成了我的重担。

我在深度自我分析,和找做咨询师做治疗的时候,就觉知到了这个期待,有多沉重。

4、我讲讲精神分析的态度,也希望这成为我们学习心理学的一个态度。

这个态度就是,中立客观。

精神分析师在给来访者做咨询的时候,会如实如是地观察一切呈现的人性,并且不会做好坏对错的判断,也基本不提建议。

也就是说,精神分析,只是在试图搞清楚,人性是如何运作的,而不去分对错好坏。

这是因为,一分对错好坏,就是制造分裂,或者说,制造二元对立。

譬如我们讲自我期待和权威期待的时候,就分了积极期待和消极期待。

这样的词汇,很容易让人做这样的判断:积极是好的,消极是坏的,所以我只能给积极的期待,不要发出消极的期待。

当我们做了这样的对错好坏的判断时,我们就会失去一定的自由。

在观察时会有失偏颇,在行动时也将失去一些自由。

这是一个极深的道理,我们课程的第三周,会清晰透彻地去讲。

总的来说就是,当我们把一些观察到的道理给固化,去区分对错好坏的时候,就会影响人的潜能发挥。

5、除了分析和疗愈之外,我其实也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去使用专栏里讲述的这些道理呢?

我们真的只能去积极期待吗?

在这里,我讲一个经典的故事。

一位三十来岁的男士,经常在小区里打台球,另一位六十多岁的男人,是小区里的“台球之神”。这位年轻的男士,从来没有赢过这个“台球之神”。

有一次,这哥们想,我必须要赢这个老家伙一回,不过我水平的确不如他,该怎么赢呢?

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去试图唤醒“台球之神”的失败体验。

关于“失败体验”,我们在第一周的第三篇文章中也提及过,《改变,从体验开始》。

所以,他主动邀战“台球之神”。

打着打着,他问老人,你在小区里这么牛,但你参加过更高级别的比赛吗?有人会总是击败你吗?

老人也是心理战大师。他问了三遍,老人充耳不闻,这也是一招,拒绝别人唤起自己的失败体验。

当这哥们问到第三遍后,老人才傲慢地回答说,在我参加过的比赛里,没人能赢我。

眼看这一招不行了,这哥们转念一想,老人还很爱杀象棋。

于是问他:哎,你这么爱玩象棋,咱小区不是还有一个“象棋之神”吗?你俩水平,谁高谁低。

跟上次一样,他还是问了三遍,老人一开始也充耳不闻,最后不耐烦地说,我象棋不如他。

这哥们接着问了老人一些和“象棋之神”下棋的细节。

细节是魔鬼,当老人把杀象棋的失败细节讲出来后,老人的失败体验就出来了。

果不其然,这哥们接着就真的击败了这位“台球之神”,而且,之后他们再次对垒的时候,也能够偶尔获得胜利了。

心理学是非常美妙的学问,我们不能只拿它来“搞”自己,疗愈啊改变啊,也可以拿它去“搞”别人。

要跟你说明一下,这个搞字是加引号的,也就是应用心理学的意思。

当然,不要搞自己的伴侣孩子等你本来想爱的人。

但他们有意识的或无意识地搞你时,你也要有战斗力一些。

接下来回答大家一些问题。

用户一

用户一第一位朋友在留言里说,她婆婆正帮着她带孩子,这本是好事,但她心里很不舒服,看完文章才明白原因。

是因为婆婆老在表明“我比你强”,“我是对的”,给人感觉是“我好,你不好,你要听我的”,这让她感觉很压抑。

所以她问,同一屋檐下,有什么办法能让她感觉好些?

我想告诉这位朋友的是,人性是自恋的。

你婆婆这么自恋,你可以常夸夸她,去满足她的自恋。

当你的夸奖真的入了她耳朵时,她可能就会依赖上你的夸奖,到那个时候你们的关系,就会出现一些反转。

也就是,你逐渐地成了你们关系中的权威。

对你丈夫来说,他妈妈是他的绝对权威。但对你不是,这只是一位老人。

所以,别受你丈夫态度的感染,你是可以灵活地面对你婆婆的。

我一位亿万富婆朋友,她奶奶是家族的超级大母神。

奶奶八十多岁时,她带着奶奶去上海玩,去了很多奢华的地方,奶奶在农村里是见多识广的,但上海这些奢华地方,还是超出了她想象。

最初,奶奶还是极具威严,但几天过去后,奶奶对孙女的态度突然变了,她开始把亿万身家的孙女视为权威。

这是我这位朋友的无心之举,她也惊讶地发现,短短几天,她和奶奶的权力关系竟然就此发生了重大改变。

所以,当你的婆婆批评你的时候,你可以充耳不闻,你可以当作耳旁风。

但还有一个道理可以使用,就是「投射」。

投射的意思是,一个人说你差的时候,其实是她担心自己差。

她要把不好的感觉甩给别人,这个时候你不认同就好,你可以在心里说,

“她是在说她自己”。

用户二

发现自己有低级自恋的表现,比如会牢骚满腹,还会对家人进行打压。

这样的抱怨,让自己工作没有生气,整天浑浑噩噩。也难以在家里组织聚会,总是落寞落单。

所以他在思考,怎么样去升级自己的自恋呢?

这位朋友提了一个好问题,当发现自己有严重的自恋,而且为了维护自恋还产生了严重破坏性的时候,该怎么样去升级自己的自恋呢?

这时候最重要的一个解决方案,也许就是,慢慢来。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如果来访者想改变一些现实性的问题,譬如离婚、职场困惑等,通常比较简单。

但如果来访者想改变自己的人格,那就很漫长,没有个两三年,是基本不可能的。

这位朋友问的,如何升级自恋,其实就是如何升级自己的人格。这必须是要慢慢来的。

其中非常关键的是,观察自己的时候,也要有中立的态度,当然最好是抱持的态度。

也就是发现问题时,记得鼓励自己,而不是攻击自己。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找一个能抱持自己的他人,是很重要的。

如果有条件,找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好办法。

拿我自己来说,从2014年10月开始,我一直在找一个资深的精神分析师做分析,受益非常大。

所以,特别想说的一个建议是,如果有经济能力、有时间、也有认识自己的强烈意愿,找一个资深的优秀咨询师认识自己,是非常棒的事情。

刚才是关于问题的回答,现在分享一下,我在留言里发现的,使用罗森塔尔效应的大“行家”。

听了今天的课,让我特别感谢我的老婆。

现在我能专心工作,实现个人价值,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她对我积极的预言,和满满的喜欢!

@ 爱读书的鲁迅

不得不送这位朋友一句话,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我一直是有意识地给丈夫发出积极的期待,结果丈夫变得越来越好。

现在对孩子也使用了同一招,效果也非常好。

@ 匿名用户

不过她不想被别人知道她是谁,我也就不公开了。哈哈。

其实,当我们有意识地使用心理学招数的时候,其实也都有点不好意思。

因为我们都知道,在积极的期待中,最好的状态是不含诱惑的深情。

哪怕我们没有遇到过,体验过,我们本能上也都明白,这是生命的答案。

不过我也想说,心理学不是道德学,大家也可以灵活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