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是一种急性进行性皮肤炎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该菌由皮肤的破口或创口进人皮肤的深部而发生炎症,并影响到皮肤全层和其中的细小淋巴管。有时病菌侵入粘膜,也可发生月-毒,比如有些人有挖鼻孔、掏耳孔的坏习惯,如果损坏粘膜,潜伏的病菌亦会感染致病。丹毒的常发部位除了头部和颜面外,还好发于下肢,俗称为“流火”,多因患有足癣,搔破皮肤后发病。 丹毒起始为局部皮肤出现红斑,边界清楚并稍隆起,并向四周扩散,同时伴有体温升高。经用药治疗炎症消散后,被侵犯的淋巴管常发生闭塞。多次反复发作后,受累的琳巴管愈来愈多,淋巴回流受到阻碍,发生淋巴储留,在下肢则形成橡皮腿。严重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 夏季因气候炎热,人们睡眠少、出汗多、食欲不佳、精神不振,导致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减弱;夏季虫蚊叮咬增多,暴露部位擦碰伤常见,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失当,细菌极易侵人发生感染;夏季脚癣糜烂加重,更易诱发流火。故丹毒多在夏季人体体质下降时发生,且易复发。 防治丹毒最主要的是增强体质,劳逸适度;积极防护,避免皮肤擦破碰伤,皮肤有破损应及时处理,有足癣者应积极治疗,不搔破皮肤,防止诱发丹毒。发病后,患者应立即卧床休息,多饮水,抬高患肢。局部可用金黄膏清热消肿,同时给予大量抗生素控制感染。下肢已经形成橡皮肿的患者,可用活血化瘀、凉血通络中药煎汁外洗,也可内服益气活血通络中药减少复发次数,消除肿胀。 头而部丹毒治宜散风清火解毒,常用药物有薄荷(后下)、熟牛蒡、僵蚕、生山桅、黄芩、黄连、板蓝根、银花、连翘、赤芍、丹皮等;发于腰胯肋下治宜清肝泄热利湿,常用药物有柴胡、黄琴、生山桅、龙胆草、生地、丹皮、赤芍、银花、连翘等;发于下肢腿足者治宜利湿清热解毒,常用药物有紫地丁、银花、连翘、赤芍、丹皮、川牛膝、赤苓、生苡仁、黄柏等。
|
|
来自: 为什么73 > 《中医药基金会Y德馨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