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律诗教程

 昵称42012528 2017-08-03
镇楼诗
《与诸子游校湖》
校苑新诗兴,因公早见招。弱湍风簇水,青壁柳沾潮。
篱角葵初发,松阴暑半消。生平爱幽趣,未觉路程遥。

本教程采用尹氏注音法,具体如下:
○表平声
●表仄声
□表可平可仄
◎表平声韵
◆表仄声韵

第一讲 古音中四声、平仄和音切的概念
在这一讲之前要说明一点:古音和如今普及的现代标准普通话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我们在朗诵古人诗赋的时候,很可能会觉得拗口,甚至感觉到古人的诗歌并不押韵。这是正常现象,下面会进行说明,望诸位初学者适应。
言归正传。之所以在第一讲学习古音,是由于我们学习诗词肯定不是闭门造车的,一定会涉及到对古诗的研究。而古诗都是用古音写的。因而熟悉古诗的基础就是熟悉古音。
与现代汉语类似,古音有四个声调;不过,这四个声调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二三四声,而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下面围绕这四个音调进行讨论:
1. 平声。平声原本是单独的一个声调,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分化为阴平(标准普通话中第一声)和阳平(标准普通话中第二声)
2. 上声。上声后来演变为标准普通话中的第三声
3. 去声。去声后来演变为标准普通话中的第四声
4. 入声。入声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声调,特点是发音短促。标准普通话中已经没有入声这个音调了,而原本的入声字如今不同程度地变为了普通话的一二三四声的字,例如“黑”“白”“尺”“侧”在古音中都是入声字,而在标准普通话中,有的演变为第一声,有的为第二声,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论述并非是绝对的。例如“是”,古音中为上声,普通话中却为第四声;“筒”,古音中为平声,普通话中却为第三声,等等,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如今,中国北方地区的方言中已基本没有入声了,而南方某些地区的方言还保留着入声,如南京方言、闽南方言及粤语。
据此,古人把音调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平声就是平声。仄声则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仄”,通侧,有不平的意思。古人写诗,讲究平仄声的交替,以求韵律铿锵有力。
(现代汉语中,我们可以认为平声为第一二声,仄声为第三四声。)
不过,我们目前为止只了解到古音的音调,那么古音中如何表示一个字的读音呢?这就要涉及到音切。音切,又称“反切”“反语”或“反音”,是我国给汉字注音的一种传统方法。用两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两个字中,前者称反切上字,后者称反切下字。被切字的声母和清浊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如:功,沽红切。取沽的声母g,红的韵母ong,便构成“功”音(gong)。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在古代,同一个字在不同时期的读音也很可能不一样。例如“常”,唐朝编纂的《唐韵》中为市羊切,而在宋朝的《集韵》和元朝的《韵会》中却为辰羊切。另外,即使是知道了音切,用现代汉语的发音合成出的入声字的发音也并非全是准确的。不过,大多数情况下,音切是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字古代的发音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