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9天后,一颗小行星将与地球“擦肩而过”,而NASA打算用它来练练手……

 徒步者的收藏 2017-08-03

《科技日报》是富有鲜明科技特色的综合性日报,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主流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在科技领域的重要舆论前沿,是广大读者依靠科技创造财富、提升文明、刷新生活的服务平台,是中国科技界面向社会、连接世界的明亮窗口。


据美国太空网2日消息称,一颗小行星将于2017年10月12日与地球“擦肩而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此前已建立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现决定在这颗小行星接近地球时,测试其筹备已久的小行星防御系统。


2013年2月,一起举世瞩目的俄罗斯陨星事件造成上千人受伤,而全世界的宇航机构居然和普通民众一样,都是通过互联网了解此事的。此后,包括NASA在内的宇航机构一直致力于查找并预知可能对地球构成威胁的小行星信息。



NASA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正是为寻找、追踪潜在危险小行星而成立,旨在成功标记并算出小行星危险系数,同时计算出如何将有威胁的天体偏转,或减轻不可避免的损失。现在,NASA决定在一颗已知的2012TC4小行星上测试这套防御系统。


小行星2012TC4于2012年首次被发现,预计2017年10月12日近距离掠过地球,但不会与地球正面撞击。该小行星的直径在10米—30米之间,届时距离地球最近约6800公里。NASA强调,2012TC4是一个检验行星防御网络的“完美目标”,因为虽然已知它绝不会影响地球,但现在还不知道其确切路径,下一步就是更加精确地计算出它的轨道。


2017年10月12日小行星2012 TC4即将飞掠地球(来源:NASA)


NASA首席科学家表示,届时将测试全球小行星检测和跟踪网络——包括全球十几个天文台、大学和实验室团队。在随后几个月将使用大型望远镜进行探测,修正其精确路径,使整个系统得到稳固的“锻炼”,共同了解人类目前的行星防御能力的优势和局限性。


此外,NASA还在研发不同的技术以应对确实会威胁到地球的小行星,例如放置另外一个大质量物体来减缓或改变小行星引力,甚至在最糟的情况来临时,制定类似于政府处理飓风或地震的应急响应措施。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有多大?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洪晓瑜表示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说,“杞人忧天”是对的。小行星“光顾”太阳系行星时有发生,只是大部分小行星在进入大气层后会被烧毁、分解,使人们觉得“天上掉下来小行星”很少发生。


NASA将直径超过1千米的小行星列为“可造成全球性影响”的潜在威胁天体,并重点观测追踪。美国估计,人类已发现了约93%的此类天体。然而,对于直径小于1千米的小行星,目前还有许多人类尚未观测到,不排除撞击地球、造成区域性破坏的可能。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杨戟表示,直径大于140米且离地球轨道小于750万千米的小行星对地球有可能构成直接威胁。但迄今已发现的潜在威胁小行星总数尚不足理论估计数量的三分之一,其中,直径大于40米的近地小行星已发现数量仅占3%。因此,加强对近地小行星的探测是探索和认识太阳系的迫切需要。



防御小行星,我们存在哪些漏洞?

历史表明,小行星撞击地球发生的概率可能超出人们想象。2013年,一颗陨落的小行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爆炸,致使大量建筑受损,数千人受伤。许多宇航机构是通过社交网络和视频网站了解此事的,这表明人类对近地小行星的出没,在认知上存在严重不足。


科学家认为,发生在车里雅宾斯克的事件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警告。如果说2013年是车里雅宾斯克运气不好,那么如果20年后,人类的某个地点又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击中,那可不是坏运气的问题了。


目前,人类在监测近地小行星意外飞来的实践中,还存在哪些漏洞呢?


杨戟表示,近地小行星游弋在太阳系各个地域,轨道分布广、亮度低、变化速度快,这为小行星探测造成巨大挑战。目前,监测近地小行星的天文装置,普遍口径小、数量少、站址单一、探测深度有限,有能力的国家需要建设具有大天区搜寻、低亮度探测和动态持续监测能力的高灵敏度天地一体化监测网。


发现具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人类目前技术能否实现防御呢?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新技术中心主任张永合认为,利用人造航天器进入深空接近或撞击小行星是可实现的,但要想让小行星在受控的状态下偏离威胁轨道,或分解成碎片,还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



40多亿年前火星可能就被撞过

火星某些地质特征的成因,一直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例如火星为何南北半球差异显著,北半球地势较低,相对光滑平坦;南半球地势较高,崎岖不平?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日前发布公报说,该校科学家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同行合作研究,认为小行星撞击假说可以一次性解释这些问题。


计算机模拟显示,44.3亿年前可能有一颗直径120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火星,此后又有一串小规模撞击。这颗小行星的撞击对火星地壳造成了巨大影响,形成了火星南北半球迥异的状况,也符合北半球地表比南半球年轻的事实。此外,撞击产生的碎片在绕火星轨道上形成一个环,环中的物质逐渐聚集形成火卫一和火卫二,就像人类观测到的那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