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热下去,这种电影就要绝迹了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7-08-03

最近热到爆炸,肉叔每天都在搜寻消暑降温片。


昨晚打开一部讲下海摸珊瑚的新汁源,想清凉一下。


没想到片子看完,整颗心拔凉拔凉……



静谧的黄昏,一位潜水者站在霞光里,穿上潜水服。



一个鹞子翻身。


眼前先是咕噜噜一串串气泡,等气泡散开睁眼一看。


美惨了。



水下的时间,似乎被拉长了好多倍。


从岩石底慢悠悠发船的海龟,第一眼见到人类还有点小紧张。



确认没有危险后,挥着四条蠢萌小船桨,滑——滑——



就连一场飙车事故,都显得好温柔。



潜累了想抬头看看?波光明灭,一切都是透明的。



你只能听见潜水员在水下的呼吸声、气泡涌动声。


他去海底要做什么?


随着片名浮出,我们才知道,他是在——


追逐珊瑚



潜水者名叫理查·维尔斯,他正在以谷歌绘制街道图的方式,记录海底的珊瑚礁。


他说我们能上网看到纽约的街景,那为什么不让更多人看到海底“街景”?



做海洋活动之前,理查在纽约顶尖的广告公司呆了十年。


同事们每天讨论的话题,最后只剩下“卫生纸应该是三层还是四层”,于是理查决定,做自己更该做的事——


作为潜水爱好者,他很喜欢一种叫海龙的小生物。



可渐渐地,他发现海龙消失了,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它们存在过。


于是理查决定,“抢救”海底的旖旎风光,用全景相机把它们记录下来,让人们知道,海洋正在经历什么。


最初,水下拍摄充满了惊喜。


珊瑚礁就像一座巨大的城市,同一种鱼,会住在同一片珊瑚里,日复一日。



水底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安静。太阳出来时,鱼群会发出合唱,就像森林中群鸟啼啭。


早上和下午是珊瑚礁的交通拥堵期,鱼群觅食游动,呼啸而过。



仔细听,你会发现不同的鱼有不同声音:呜呜声、呼噜声、哼哼声。


每条鱼都有自己的工作,各司其职:有负责耕种的鱼,它们会栽种小型植物和水藻;也有结伴出去打猎的鱼。



还有鱼会啃珊瑚吃,它们拉出来的便便,就是沙子。


换句话说,我们把自己埋在沙滩上晒太阳,就是躺在它们的粑粑堆里。


这座海底城市自给自足,珊瑚,就是城市里的“高楼大厦”。



可惜好景不长,理查的拍摄团队发现,珊瑚正遭受着全球性的疾病——“白化”。



白化的珊瑚让海底像下雪一样美,但其实,这是它们在生病。


温室效应93%的能量被海洋吸收,海水温度升高,让珊瑚产生了压力反应——就像我们发烧一样。


如果一个人的体温持续升到39度,过不了多久,就会出现生命危险。


珊瑚也是如此,水温升高了两度,它们就会开始白化。白化时它们依然活着,但会渐渐失去养分,挨饿,最后死去。



当一株珊瑚死去,它的表面就会蒙上一层毛茸茸的藻类。


而这里,也就成了海底城市的废墟。



理查发现,全球性珊瑚白化已经越来越频繁。


1997年到1998年,第一次全球性白化,许多珊瑚因此死亡;


2010年,也就是12年后,第二次白化;


2015年,只过了短短5年,第三次。


理查决定抓住这段时间捕捉白化现象,让人们了解,在看得到的海面上升、冰川融化以外,更深的海底,珊瑚也在遭受看不见的磨难。


他们要在夏威夷、百慕大、巴哈马的海底架设延时摄影机。



在海底延时摄影,哪是说那么容易就那么容易?要考虑海底压强、自动清洁摄影机外壳、固定位置……


所以他找来水底摄影机技术员查克,提供技术支持。


查克本人恰好是个珊瑚迷,他对自己水族箱里的珊瑚如数家珍,甚至只养珊瑚,一条鱼也没有。



为什么?


查克回答时的笑容,带着天真:因为珊瑚的生命力太顽强了,如果哪天它死了,一定是因为你打破水族箱。



真是这样吗……


海底,大片大片珊瑚发出荧光。白化的它们被迫产生化学遮光剂,保护自己受到高温伤害。


一场震撼而宁静的大规模死亡。



这是自然界最美的转变,也是珊瑚不为人知的呼救。


它们在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变异,发出绝美的荧光,似乎在说:谁来看看我,拜托,注意到我。



可惜的是,海面上的游船里人人都在狂欢,没有人发觉珊瑚的变化,甚至连它们美到不可思议的死亡,也没有得到一声惊叹。


如果一个人,亲眼见到珊瑚如何一天天死去,会不会难过?


查克会。


最初接受采访时,一聊到珊瑚,查克就一脸满足。



但他在大堡礁待了几个月后,离开的这天,他面色惨白,面对镜头只有强笑:


我要离开了却一点也不难过

因为在这里很痛苦



然后抬起手来擦眼角的泪。


哽咽,抽鼻子。



拼命眨眼,想平复自己的心情。


脸上风平浪静,脖子上的抽动却暴露了一切。



他看到了什么?


大堡礁有成千上万种珊瑚,几个月内,他每天都潜水给珊瑚拍照。


他原本以为自己能拍到珊瑚白化的过程,但没想到,有一天下水后,他睁开眼——


珊瑚全死了。



鱼群还围在死珊瑚周围没有离去,但这里显然已经成为废墟。



一些还活着的珊瑚,身体上的组织正在腐烂,用手轻轻一扇,就掉下来一块。



波光明灭下游动的不再是水母、鱼群,而是腐烂的水藻。



软珊瑚的组织,腐烂到拿在手里就碎成一团令人作恶的组织。



名副其实的“鬼城”。


上岸后,查克咬着嘴唇,压抑住喉头的哭腔,望着海沉默了很久。



明明盼望离开,但在飞机上,查克一直靠在窗边,一言不发。


他在看什么?



肉叔不想多提珊瑚给人类的益处:海洋防波堤、渔业经济来源……


也不想多提这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大约25年后,整个地球上的珊瑚礁都将灭绝。


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生态系统崩塌。


丑的哪里是珊瑚的尸体,是人类自己。


我们现在的行为,就是把名为“珊瑚礁”的牌从纸牌屋中抽出来,整个纸牌屋随时都可能倒塌。


我们甚至不一定能等到珊瑚沦为课本中“灭绝物种”那页的插图。



镜头下的画面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残忍。


导演奥洛威斯基说:我们正在记载这个星球上的死亡纪录。


但《追逐珊瑚》好就好在,它不是无节制地放大灰暗的情绪,以令人绝望的态度“拍死”珊瑚。


它给了观众一丝希望:如果更多地区使用清洁能源,珊瑚的死亡能得到遏制。


理查和查克把珊瑚的变化用全景模式拍摄下来,进行展览。



33岁的导演杰夫·奥洛威斯基同样如此。他上部作品《逐冰之旅》(Chasing Ice),聚焦北极冰川融化。



虽然微小,但他们尽到了自己的力量。


导演说,《追逐珊瑚》献给所有努力改变世界的年轻人。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忽视这一切?


别让这些美到窒息的画面,成为我们最后一次见证的奇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