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平均十个患眼疾的儿童家长,大抵有一半听闻过深圳市眼科医院的邓宏伟大夫。 作为眼科主任医师,邓宏伟不但有多达22年的眼科临床执业经验,在眼科科研领域底气也很足——这些年她曾为专业学习,3次抵美国,或跟诊或深造,此外参与研究省市级科研课题10项,获国家专利2项。 所以,想挂上邓宏伟的号,说容易还真不容易,一方面她的门诊量总是爆棚,另一方面她一直对进修和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视,导致每次的停诊时间多达几个月,她亦毫不吝啬——邓宏伟认为如果有条件,作为医生,停一停,学一学有时候比埋头临床来得更有意义。
“眼科是在所有医学学科中最精巧的领域之一,几乎所有眼科手术是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手术,最高端和新型的现代化科技均率先运用到这个领域。”邓宏伟觉得人们所说的“金眼科”中的“金”字更多指的是眼科特有的“精准”。
自2009年开始,她多次到美国进修,接触过相对前沿眼科知识后,深刻感受到,身为眼科领域的工作者,必须时刻保持知识更新和创新的能力:“眼科和其他领域的跨学科合作如基因治疗,人工视觉,机器人技术,生物材料,靶向治疗,3D重建以及视觉知觉训练等均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领域。”
一、眼科尤需不停学习
2002年暨南大学眼科学博士毕业后,邓宏伟在深圳市眼科医院执业至今。
她主攻小儿眼科,到节假日及寒暑假是她门诊最忙的时候。每周三个半天+周末1个全天门诊全部爆棚,一周看病人次数近200人。“碰到节假日,有时一个半天门诊能从早上8点到中午1点,得看40-50位患者。手术每周一般10台手术,如果是寒暑假还会根据患者量会增加手术日。”邓宏伟坦言工作不轻松:“现在平时工作每周只有一天全休,尤其在住院总期间,春节也住在医院,后半夜有急诊手术,第二天上午也得继续查房交班,甚至下午也休息不了……但这就是医生成长的必经过程,不是么?”
对于眼科,因为热爱,邓宏伟始终保持着很大的学习热情。目前,她停了诊,正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所属的schepens 眼科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在导师Peli教授的指导下对3D视觉引起的视觉知觉不适感进行研究,同时学习低视力门诊和视觉训练的有关内容。
从业眼科后,邓宏伟看得越来越清楚,眼科领域是个时刻充满创新的科学领域,需要医者实实在在抽出时间,不止步地学习。2009年,她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小儿眼科临床跟随Guydon教授3个月,这位教授是全美处理复视最有经验的医生,其临床、手术和科研创新能力都对邓宏伟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2013年,在哈佛大学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的学习经历也让邓宏伟获益良多:Hunter教授在临床上对复杂斜视手术的设计及儿童验光配镜,以及其自行研发出设计眼位斜视诊断的设备,还与厂家合作市场推广——这让邓宏伟意识到,医生可以不仅仅是医生,还能成为科学家,研发更好的设备治疗更多的患者。
“实话说,这是国内临床医生所缺少的是临床研究能力。”邓宏伟觉得自己也需要反省,该如何从重复繁琐的临床事务中总结经验,发现创新的科学研究方向:“我们需要将目前的工作做得更深入和精湛,而不再是简单的重复。” 邓宏伟的医生品牌意识源自于中国眼库及角膜劝捐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之一、现深圳市华厦眼科医院院长——姚晓明主任。 除了善用宣传,邓宏伟认为医生诊疗时如沐春风的精神面貌以及患者带来的口碑效应也很重要:“我身边的刘春民主任对患者的耐心接纳和有问必答的态度,也在我的医生个人品牌建立过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邓博士和她的导师peli教授) 她一直认为,做个好医生,必须建立与患者良好的沟通渠道,毕竟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是消除医患矛盾的核心之一。在面对疑难患者或手术患者问题时,邓宏伟甚至会毫不犹豫地将个人手机号或微信主动留给患者,直到个人公众号上线之前,她都坚持这么做,哪怕会带来一些对私人生活的影响,但与患者沟通的通畅才是她更重视的。 三、敢吃螃蟹的医生
2016年4月,邓宏伟在腾爱医生的协助下,开通了“邓宏伟大夫”公众号(微信号:denghwyk),并增添了患者咨询功能,这让她得以与患者,尤其是需要复诊追踪的患者有了更为紧密、及时的沟通。此外,公众号原有的推送文章功能,也能让邓宏伟得以进行靠谱的眼科科普写作宣传。
由于她工作相当繁忙,故平均每月只更新1-2篇文章,而目前公众号关注者已有3000人,咨询量累计达2.3万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