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书架│读朱良志辑注《石涛诗文集》

 泮溪别馆 2017-08-04


《石涛诗文集》 朱良志 辑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年 6 月版

石涛作为明末清初的绘画大家,影响甚大,近代画家如张大千、陆俨少皆受其沾溉。对于石涛的研究一直也是美术史家的兴趣所在,最近朱良志先生辑注的《石涛诗文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画自元代文人画兴盛以来,诗书画三者汇集于一体成为一种风尚,在画上题诗、题记丰富了中国画的内涵,增强了中国画的表现力。画上的诗文或挥发画意,或阐述艺术观念,对于知人论世、理解绘画作品乃至启发后人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石涛的诗文包含了大量的石涛信息,其中表达其艺术观念的内容尤其值得重视,其艺术理论虽然集中于《石涛画语录》,但仍有大量有价值的真知灼见散落于他的各种诗文题跋乃至信札之中,有的可与《石涛画语录》互相发明,有的可为画语录的补充。


关于石涛的诗文整理,有清代早期汪绎辰的《大涤子题画诗跋》、清代晚期汪研山的《清湘老人题记》、近现代程霖生的《石涛题画录》、邓实和黄宾虹的《大涤子题画诗跋》、当代汪世清的《石涛诗录》等。朱良志先生此次辑注《石涛诗文集》可谓是后出转精。约而言之,作者主要在三个方面表现出工作的价值:


诗文的搜集。在前人基础上,作者借助今日信息发达的优势,从海内外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各种公私收藏的石涛书画原作以及信札、题跋,从中录出有价值的诗文。汪绎辰虽去石涛未远,并且家中收藏大量石涛作品。但其过眼石涛作品的数量应该也没有现代人多,况且彼此过眼的内容不同,正可补充汪所未及。《石涛诗文集》中的诗部分也大约有三分之二由朱先生搜集自石涛的各种书画作品中,“赋”“尺牍”“杂说”几乎全部搜集自石涛的书画作品,数量很大,皆标有出处。承平之际,宝物间出,私人收藏不时出现于艺术品拍卖会上,其中不乏精品,题跋文字中不乏精义,片羽吉光,弥足珍贵,收入集中,足为世用。如《题秋冈远望图》中提出“……与其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这段文字录自《石涛画集》影印的图画,又见于《艺苑掇英》。呕血是借李贺呕心沥血的典故,指创作态度的认真,啮雪是借苏武的典故,在此指“澡雪精神”。作者认为:“其中表达的思想极为重要:画之关键在人心,笔墨、赖笔墨而成的造型只是手段;笔墨的精熟、造型能力的提升固然重要,但究竟属于技巧,胸中空空、见识浅短则不可能有好画。”


石涛对于自己的诗有清醒的认识,在《致涨潮札》中说道:“山僧向来拙于言词,又拙于诗,惟近体或能学作,余者皆不事,亦不敢附于名场,供他人话柄也。”石涛的诗在审美意义上的价值是不必夸大的,其主要的价值除了画论上的意义之外,从中还可以考察他本人的行迹和交往。而对于研究当时其他文人、画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录自于故宫博物院藏《石溪石涛行草书诗翰》中的《赠翁山》一诗对于屈大均研究,录自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石涛《忆戴鹰阿山水》的《忆鹰阿》一诗对于戴本孝研究等等,作为第一手新发现的材料,自然值得重视。


诗文的辨伪。对于前人搜集的石涛诗文,本书作者重新加以审视考校。剔除了不少误被前人误认为石涛的诗和伪作,有30多首。在书中附录部分收入朱先生《四种石涛诗文辑录著作中误录文字》一文,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审慎。更有意义的是作者通过文字的辨伪,延伸应用到石涛作品的辨伪以及石涛行迹的考证。汪研山《清湘老人题记》中收有一诗“云卧雪声集,庭树飒以秋。身同高飞鹤,心若不系舟……”这是从一幅绘画作品中录出的,诗的后面有题款:“广陵仲秋于一枝阁下写此,清湘大涤子石涛济。”作者指出,此诗是篡改倪瓒《答徐良夫》一首而成,删去了倪瓒诗中“白发忽满头”——作伪者可能也认为这样的句子对于作为僧人的石涛来说不合,还删去了倪瓒诗中“居吴二十载”以求合于石涛晚年的行止。当然,除了对诗的辨伪,作者还直接指出了作伪者的另一个漏洞:一枝阁被挪到了广陵!一般来说,如果古人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上抄录前人的诗作,除了众所熟知的名作之外,都要标注原作者的名字,不标他人名字的,就是自己的诗作。邓实和黄宾虹整理的《大涤子题画诗跋》中录有一诗:“茂林石磴小亭边,遥望云山隔澹烟。却忆旧游何处似,翠蛟峰下看流泉。”款“清湘道人”。作者指出,此诗是元代黄公望所作,见于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中著录的黄公望《松林秋爽小轴》,又见于《元诗别裁集》卷八。而香港虚白斋收藏石涛款名迹《翠蛟峰观瀑图》录有此诗,自然也就是伪作。


诗文的辨析注释。近些年一些古代的书画家的诗文集纷纷被翻印,很多都是以丛书形式出版的。但往往都是简单的再印,缺少认真的整理,更不用说笺注。作者对于石涛诗文的注释基于他多年的研究,有着丰富而有深度的内容。可以说这本辑注《石涛诗文集》和他的另外两本著作《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石涛研究》相表里。注释部分除了注明作品来源,确认创作年代,注释相关的人物地名,更能体现其深度意义的有两个内容,一个是由诗文进而延伸的考据,如石涛《题隔江山色图》录自上海友谊商店旧藏的一幅画,画中除了这首诗之外有款题说明此诗作于丙子(1696年)冬日,作者认为诗中有“才结新茅屋,欣逢好友回”是证明石涛的大涤草堂建成的直接材料,此后石涛正式离开佛门,改成“大涤子”,不再用“苦瓜和尚”之号。这些为石涛作品真伪的辨析提供了重要依据。石涛当过和尚,佛教玄之又玄的一些词语概念夹杂在他的文字里,有些难懂,朱良志先生是哲学系教授,解释起来比较从容。《石涛画语录》是影响很大的一种画论,但其中的一些概念“一画”“蒙养”“尊受”“资任”都很难解,对此,他都有深入的研究,著有专文。这次在《石涛画语录》的注释中,化繁为简,简明扼要,为读懂石涛的画论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本文刊于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