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给父母的情绪管理课(上)里,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元情绪,情绪本身无好坏,情绪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情绪管理工具 RULER 的前两个技能:识别情绪和理解情绪。我们需要像整理房间一样,把情绪归类;我们还需要区分自己的初级情绪和次级情绪,理解情绪所包含的信息。 本次讲座我们来点更加有实战意义的,即 RULER 的后三大类技能:命名情绪、表达情绪和管理情绪。以下是部分精华内容: L 命名情绪:用语言描述情绪我们先来谈谈命名情绪,也就是说,用词语来描述自己的情绪。 也许你有如此经历:有一天你过得还挺好的,也不觉得疲惫,但这时候有个朋友看到你,说:″哎呀,你看起来很累的样子。″然后你愣一下,心想:″也许我是真的有点累。″ 又比如孩子在幼儿园,因为拿不到一块积木,体验到不愉快的感受。那么如果他只知道″生气″这个词,他可能就会在心里告诉自己,我现在很″生气″。于是,他的想法和行为都会进一步调整到生气模式。而他也可能只是因为少了这块积木而感到受挫。但是因为不知道如何表达″受挫″这种感受,反而错误地评价了自己的情绪,并把自己导向了另一个方向。 这就告诉我们,语言对我们的情绪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找到合适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情绪非常重要。命名情绪的好处至少有三个: 第一、让我们想一想自己情绪问题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 但命名也是需要技巧的。怎样找到正确的词语呢,这就需要我们多做一些累积,注意拓展自己的″情绪词库″,而不是只会说生气、难过、高兴。 (如何积累情绪词库,欢迎进入直播间收听) E 表达情绪:怎么说,对方才会听情绪虽无好坏之分,但是表达是否恰当很关键。 很多爸爸妈妈都感觉有孩子后,和另一半的矛盾冲突多了很多,常常因为情绪表达不恰当而争吵或冷战,甚至进而影响婚姻质量。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对话会发现,糟糕的情绪表达,往往是以″你怎么样″开始的,把矛头都指向对方。想要要避免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学会恰当的表达情绪。 那怎么说,对方才会听呢?用″我信息″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到你。″我信息″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不对对方进行批判性评论。一个完整的“我信息”包含三部分: 我感觉……(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平时多练习用″我信息″来情绪表达,不但改善夫妻关系,对亲子、同事等关系都会有很大帮助。 R 管理情绪:怎么想,才能少生气接着,我们来谈谈具体的情绪管理策略。你还记得我们在上一次讲座中提到过,情绪的产生过程吗? 著名心理学家格罗斯就此提出了情绪管理的过程模型,他指出情绪管理是指″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如何进行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我们在情绪发生过程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管理情绪,根据管理的时间点在反应发生以前和以后分成先行关注和反应关注。再具体到每一个阶段,先行关注的策略包括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分配和认知改变;而反应关注的策略则包括反应调整。 调整策略一:反应调整在生活中遇到负性事件的时候,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反应关注,而在反应调整的各种策略中,用得最多的是压抑。这种方法有时是必要的,比如,当工作中,领导批评你时,想想孩子的奶粉钱,你需要努力克制,告诉自己不能翻脸。压抑情绪在当时情境下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但你也会发现,很多时候忍的最后结果是″忍无可忍″,这并不是上策。 很多研究都表明,抑制往往伴随着增强的生理反应。因此,这就好像我们常说的会″憋出内伤″。格罗斯曾经形象地用水管里的水来比喻情绪流动,他认为如果你只是把出口堵上了就以为万事大吉了,那你就错了,时间一长可能在另一处会井喷、爆裂。 调整策略二:情景选择因此,我们建议在情绪变得很糟糕之前,做好预防和及时调整,也就是进行先行关注。我们先从情境选择说起,它是指:我们通过靠近或者避开某些人、事情或者场合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是人们经常或者首先使用的一种策略。在情绪不佳的时候,首先可以换个环境。 调整策略三:情景修正情境修正,是指我们通过改变情境,来预防自己遇到可能导致某种情绪的情境,以避免出现不希望的后果。比如孩子在玩拼图,总是拼不好,家长这时候给予适时口头上的指导,让他可以顺利地完成拼图,这就是家长帮助孩子修正情境,避免了后面可能发生的情绪崩溃的情况。 调整策略四:注意分配下一种管理策略是注意分配,就是通过调整注意力,让自己不去关注那些让我们产生情绪的人和事,或把关注点投放在情境中的某些方面。比如想到自己的体重,又忍不住吃零食的时候,可以找人聊聊天什么的,来抑制下吃零食的冲动。 调整策略五:认知改变在情绪产生的过程中,最不容忽视的就是我们对于事件的评价,而认知改变就是针对评价进行情绪调节的一个重要策略。 认知改变,指我们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重新理解情绪事件对个人意义,从而改变我们的情绪。大白话就是:怎么想,才能少生气。 为什么认知能改变情绪呢? 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我们的各种情绪,是那些发生了的事情所带给我们的感受。例如,我们觉得开心,是因为孩子表现好。我们感到愤怒,是别人招惹了我们。但其实,影响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反应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判断和评价。比如上次我讲到,孩子迟迟不肯去洗澡,如果你可以把孩子的行为理解成他希望能够多和你待一会,而不是故意挑战你的权威,你的情绪走向就可能完全不同了。 那么认知改变该怎么操作? 你可以学习使用 ABCDE 方法来帮助自己分析和调整消极认知。这个方法是基于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的 ABC 模型,然后由积极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格曼进一步扩展而来。 实战案例现在,我们用实际案例来看看,怎样使用我们讲到的情绪管理的策略。
如果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例子中的这位妈妈没有来得及进行先行关注,火气已经冲到了头顶,我们就可以从反应调整做起:比如,让家人把孩子带离现场,自己呼吸放松,或做点别的不相关的事情,先平复一下怒火。 那如果还有下一次类似的事情,这位妈妈可以做些什么来避免问题发生呢? 首先,她可以选择情境:在书房用电脑,由其他家人帮忙看孩子,不让孩子进来打扰工作。或是等孩子睡了再开始工作。 她还可以修正情境:了解到孩子对电脑会有好奇心,提前让孩子摸摸电脑或者打字玩一下。在离开时,做好文件存储,把电脑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或者暂时关上。 此外,重新分配注意也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家长可以把精力先集中在怎么修复电脑,让电脑恢复工作。 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改变认知: 我们可以看到这件事情的起因,也就是 A 负性事件:虽然跟孩子多次提醒,但他在妈妈上厕所期间把电脑弄成了黑屏。 这位家长的信念 B: 事情的结果 C 是:感到很内疚,担心孩子受到伤害。 那么这位妈妈的信念都是合理的吗?让我们用方法 D 辩驳,来逐一来挑战一下这些信念: 信念 1:妈妈跟孩子说的话,孩子就应该听。我们先来想一想,为什么妈妈提醒了,这个孩子还要去碰电脑呢?首先,孩子的天性就是对于一切事物保有好奇心,而且特别爱模仿家长的行为。当他看到妈妈一直在噼里啪啦打字,心里肯定特别想玩。但是妈妈又不让。趁妈妈离开没法管,赶紧玩一下。其次,3 岁半的孩子自控力还有限,想要抑制冲动对他们是一种考验。因此,妈妈要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完全遵守她说的要求,超过了孩子的能力范围。 信念 2:自己考虑不周。这位妈妈不妨问问自己前面说到的三个问题,平时一直会发生这种情况吗?我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这么考虑不周吗?还有,这件事情是可以改变的吗?在我的控制之内吗?这么一问,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次性的事件,并不代表她一直以来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考虑不周。多加注意,就完全可以避免再次发生。 信念 3,打孩子就是糟糕的妈妈。通过前面说的自我提问,我们可以知道这位妈妈是偶尔一次行为失控,并不是长期一直打骂孤立孩子。而且这位妈妈也有自我反省,也在担心。她的问题是这次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做什么来缓解情绪,让冲动控制了大脑。 接下来我们就到了 E 激发这一步,经过对于信念的分析,可以看到,这件事情并没有这位妈妈感觉那样的糟糕,不需要过度内疚自责。但同时呢,这位妈妈可以从这件事情当中,学习到一些事情。比如如何从 一开始就避免事情的发生,或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可以如何改变自己对孩子行为的解读来重新评价这件事情,从而改变自己的情绪。 所以,如果我们平时可以养成 ABCDE 这种思考问题的习惯,我们会更加自信和放松地面对自己的情绪。◆ 本文作者:屠筱青 资料整理:王丹青 |
|
来自: 莉lilyiefzvq8y >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