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系列重大的地理发现--引出“大西线”3〈2007-02-21〉

 长弓有心 2017-08-04
钱宁的发现
钱宁早年在美国留学,1954年回国于清华大学任教,后调水利部黄委会工作。1958年,黄河河床掘出一处唐棺,他察看,发现墓壁沉积的全是0.025毫米以上的粗沙(细沙都被水冲到海里了)。这就是说,造成黄河河道淤积,成悬河的罪魁是0.025毫米以上的沙。
这一发现,找到悬河的病根了。然而,这种粗沙是从哪里来的昵?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钱宁教授被下放到山西忻州,他自费徒步走遍了晋西和陕北、部分内蒙地区,考察了这个地区所有黄河的支流,终于找到了粗沙的产区——延河、无定河、窟野河……。
钱宁进一步考察研究试验发现:黄河下游河流挟沙能力(冲淤)临界值在20~25公斤/米3,每1立方米水含沙低于20公斤则冲刷,高于25公斤则淤积。
现在黄河水每立方米含沙37公斤。所以每年4亿吨泥沙淤积在郑州以下的河道里,形成高于地面12米的悬河。现在(1984年)平均每年黄河入海量324亿立方米,如果能使黄河水量增加维持2800~30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年入海量达到680亿立方米以上,那么黄河就不会淤积而可强冲刷,16年左右即可消灭悬河,让黄河下游成为低于地面约18米的槽河。黄河作为害河的帽子被永远摘掉了。
所以当后来他听到郭开讲大西线方案时非常高兴,讲了自已的发现,郭开按其发现,调整了规划设计:大西线建设成功后,能向黄河年输水2006亿立方米,保证黄河永不断流,常年径流2500~2900立方米每秒,年入海680亿~900亿立方米。当每年入海量达到680亿~900亿立方米时,每立方米水的含沙量将降到5~10公斤以下,河道不再淤积转而冲刷,而且是强冲刷,16年(如辅以大型挖泥船在河床搅拌效率更佳,8年即可)使河床下降15~20米,消灭悬河。届时,黄河郑州到河口将成一条宽600~1000米,水深13~15米的平流河,可通航10万吨级船。当黄河郑州以下悬河消失河床低于地面16~18米时,也就是从现在的95米降到76米,比降小了,流速缓慢,冲刷也就停止了,形成不冲不淤的良性的状态。到此黄河就达到真正根治了。这样一个河槽泻洪能力高达4万立方米/秒,就是万年一遇的洪水也不会泛滥成灾。省了每年150万人上堤防洪,几千万人可以高枕无忧,睡好觉了。
造成这样一条河槽增益无穷:第一,现在黄河宽5~20公里,成了槽河宽不过1公里,省出大量河滩地和泄洪区土地;第二,现在黄河是悬河,高出地面很多,由于渗漏使附近地下水位抬高,土地盐碱化。一变成地下槽河,又能挽救一大批田地;第三,这样一条槽河,要冲刷200亿吨泥沙入海,这些泥沙淤积填海又能造出许多新地。以上三项估计新造和开发2000万亩良田。这可是一大笔了不得的永久性财富啊!
然而,这还不是最大利益,最大利益是:现在黄河口离10米深海线仅3公里,等这条河槽形成时,黄河口延伸到了深海区,淤积就永远停止了,造陆也停止了。因为泥沙一到深海区,水深不易堆积,海流强烈很快就冲走了,形不成陆地。而由于海水的顶托,黄河流水冲刷作用也停止了,河槽固定下来,成为直通深海的深水航道——黄金水道,10万吨海轮直泊济南、郑州,万吨轮船通航西安、宝鸡,且上溯万家寨,联通朔天运河,中原繁荣,黄河文化再度辉煌。
钱宁又说:我是搞泥沙的关心黄河泥沙,但我更关心长江泥沙,因为长江水量比黄河大20倍,而且比降小,一旦发生下游河道淤积危害可就太大了!长江下游河道也和黄河一样摆动,从钱塘江口一直到连云港,以九江湖口为基点,形成一个大三角洲——这就是长江泥沙淤积后果。长江形成今天这样的河道,只是几千年的事。上海的崇明岛是3500年长江淤积的结果,这是因为以前的长江水清。如今长江泥沙大增,有人说快成第二黄河了,所以50年即可再造一个崇明岛,堵塞长江口,回水入黄埔江,提高水位3米多,上海泡汤,后果不堪设想。不过有了朔天运河雅黄工程在长江上游建了那么多大水库,可以截流长江洪水泥沙,把它们引到西北灌溉沙漠,一举两得:既解除了长江水沙之患,又改造沙漠成绿洲,功德无量!

张冲和
云南地理水文考察队的发现

张冲是原国民党上将,长期在川滇康(西康省即今天西藏昌都林芝地区,四川甘孜,阿坝地区)地区工作,对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脉,地理水文非常熟悉,对孙中山引江济河思想十分崇敬,发誓身体力行。他积极倡导“开河十万里,引水五千亿”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并率领云南地理水文专家工程技术人员,遍查滇康川地理水文,有重大发现。
首先,他发现独龙江水源丰富。这条不见经传,很少有国人知道的小河,其径流总量590亿立方米以上,比黄河还多。第二,他发现:怒江古河道和今天不一样,而是在中林卡直接南流乌热冲玉河即桑曲—察隅河—鲁希特河—布拉马普拉河。
第三,他发现:利用金珠藏布引帕隆藏布入独龙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虎跳峡,……引水2000亿立方米,这就是早期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方案。
以上三项发现,对形成郭开大西线调水方案起了重要影响,特别是郭开设计的副线,基本上是这条线。
左大康的发现
左大康是大科学家,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就是他领导的地理研究所写出了《朔天运河可行性报告》,他和副所长廖克等专家合作,还绘制了一本《青藏高原地图集》,为朔天运河大西线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理研究所许多年来为大西线做了不少工作,郭开说他深有记忆,然而人太多,几十上百,不能一一说及,只说所长左大康。左大康有两大发现。
第一,他发现西藏除雅鲁藏布江外,还有11条河流入布拉马普特拉河。它们是巴霞曲、察隅河、丹巴曲、洛扎曲、错那河、卡门河、库鲁南河、杜来河、奔汤河、阿莫河、曲罗河,这11条河也叫藏南诸河,每年流出境的水量2300亿立方米,加上雅鲁藏布江水1886亿立方米,就是4186亿,再加独龙江、怒江、澜沧江,西藏(包括滇西北)“每年有6000亿比黄金还珍贵的水,白白外流,西北、华北干旱缺水,亿万人受渴……太遗憾了!我所以支持朔天运河,就因为你最终目的是大西线,引藏水到北方。”(左大康语)
藏东南离印度洋近(600余公里),又在西风带上,所以大量水汽沿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水汽通道而来,碰在念青唐古拉山形成大量降水。年总量在2万~8万亿立方米,形成径流8989亿立方米,流出国境6000亿立方米,从中调水2006亿立方米,不过1/3,天经地义,谁也不能说什么。何况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河(雅鲁藏布江全部在我国境内,出境入鲁希特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到孟加拉国叫贾木纳河,流到达卡附近入恒河,注入孟加拉湾。雅鲁藏布江是三级支流和松花江一样是中国内河),不是国际河,调水更不受影响。
左大康第二发现是调水可增加调入区大气降水,调来的水蒸发到大气中,不仅自己凝结成水滴,而且捕获或结合大气中原有的水分子,一起落下,大大增加降水,改善生态气候。当然调水要达到一定规模(万亩,每亩300方连续十年)降水可增加30%~40%,连续40年干旱区可以变成湿润区,如果现模可以大到500万平方公里,整个北方成江南。水体是调温调湿的,随着水体的增加,水总量的增加,地区温度湿度也增加,当大气降水达到1000毫米,气温平均15摄氏度,不就是宜人的江南风光吗?
最后左大康用竺可桢的话结束了陈述:“季风是我国降水主要因素,但季风时空变化很大,故形成降水在时空分配上很不平衡,因此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势在必行……如果调剂好,我国水是够用的。北方干旱地区的缺水问题,只能靠调入水解决(调水,只能调藏水,别处没有能解决北方干旱的充足水源),当地(西北)挖潜,节水不行。”
郭开根据左大康的发现,做了长时间研究,又结合南水北调东线调水预测和美国田纳西试验,内蒙河套灌区的实测进行的系列推算,大西线每年调水2006亿立方米到北方,连续十年可以绿化沙漠10亿亩,使降水增加到600毫米;再连续10年,再绿化沙漠10亿亩,降水增加到800毫米;再连续10年,增加森林10亿亩,增加降水达1000毫米,干旱尽除,沙漠难见,年均气温15摄氏度,无霜期250天以上,处处稻田,村村鱼乡,北国成江南。
中国千百年的北国江南梦,可以实现了。这意义多么伟大呀!
考察队的最新发现
1999年我们“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方案”考察队到西藏八松湖考察,正碰上电力部考察人员用GPS定位系统测量得出数据:八松湖水面高程3474米。
一看这个数据郭开大叫一声“太好了!”这是个惊人的发现,“我们可以走八八边怒线了。”什么叫八八边怒线,就是八松湖—八盖水库—边巴县—怒江。
八松湖是雅鲁藏布江北岸支流尼洋河支流巴河上游的雍塞湖,成东北西南一长条,宽约2公里,长19公里,加上河谷西南东北向长90公里,过山(约14公里)即易贡藏布八盖水库,向东北偏东有一条沟川到边巴县直入怒江。这条线路是把雅鲁藏布江水调入怒江最近的线路。那原来为什么不走这条线而要走林波松怒线(林芝—波密—松宗—怒江)又远又困难呢?……因为原来地图上和一些资料上都标明八松湖高程3535米,这样超方段达一百多公里,全面开挖工程量太大,没有办法。今天发现八松湖高程仅3474米。根本不用开挖,可以自流。这样一来不仅缩短了流程,而且放弃了林波松段(林芝—波密—松宗)300公里险路,就避开了大塌方(拉月)大泥石流(古乡)大地震(察隅—波密)区,放弃了落差千多米的6大翻水(倒虹吸)难度极大的工程。把那些反对大西线的人极力攻击的“缺点”都避开了。所以考察归来,经过多方论证查对,郭开确定放弃原大西线方案中的“林波松怒”线,而改走八八边怒线。
决定走八八边怒线,那么林波松怒线的360公里朔林大渠(从朔玛滩至林芝的大盘山渠)也就没有必要了。应开凿66公里的朔工大隧洞直接到工布江达——八松湖。
这个问题在我们考察队里争论很大,大部分人都主张上隧洞,特别是我们的隧道专家们认为应该上隧洞。
理由是朔林大渠在山腰开凿,十分困难,360公里,造价达108亿元,而且即使开通了,高边坡问题也很难处理。而66公里隧洞穿越郭喀拉日山凹腰部,埋深浅(200米上下)打支洞容易,打32个支洞,就成33段,每段都两头对打。如今隧道技术非常成熟。世界上有单洞139公里的成功例子。我国煤矿几千公里长,地铁几百公里。秦山大隧洞20多公里,就是我们铁道兵打的。现在激光测距技术可以做到,两头对接误差不超过几毫米。所以两头对开打隧洞没有问题。这样我们可以安排66个作业班,一个班才1公里。就以我们作业班最低进度日进尺10米(世界纪录日进尺77米,我国纪录33米)1年还能开凿3000米以上。我们投入66个作业班,66公里隧洞,我们一年绝对拿下(如果采用盾构机和掘岩机,速度更快),66公里造价40亿元,比筑360公里大渠道省下68亿元,而且缩短流程300公里,何乐而不为!争论结果,郭开采纳了我们的意见,第一期工程决定上朔工大隧洞,从朔玛滩直向北偏东,穿越郭峰拉日山到工布江达—八松湖。
总之,大西线南水北调方案的形成和日益完善,绝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国众多科学家长期穿山越岭,跋山涉水考查、科研、发现的集大成,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的实地考察结果也证明:大西线是惟一能彻底解决我国黄河断流和西北、华北缺水问题的最科学、最可行的方案。大西线是一条天然的引水大道,是大自然厚赐给中华民族的一条宝贵生命线。其发现者,实在要比我国远古的大禹还伟大,让我们永远铭记上述这些发现者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