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鲜卑族

 拥抱寂寞与狐独 2017-08-04

《世说新语》第27《假谲》载王敦称晋明帝为:“黄须鲜卑奴”,并称其相貌特征是“黄须”。注引《异苑》所载王敦语作:“黄头鲜卑奴”,并加以解释:“帝所生母荀氏,燕国人,故貌类焉”。黄头指的是金发,黄须指的是黄胡子,可见晋明帝的相貌特征就是金发黄胡子,具有白种人的相貌特征。《晋书》卷6《明帝纪》亦载王敦称晋明帝为“黄须鲜卑奴”,并称“帝状类外氏,须黄,敦故谓帝云”,明确指出晋明帝的相貌与其母族相近,说明其母族的相貌具有白种人的特征。既然晋明帝被称为“黄头鲜卑奴”或“黄须鲜卑奴”,其生母荀氏应为鲜卑人。

晋明帝生母荀氏的身份是宫人,《晋书·后妃传》未载其出身,《晋书·明帝纪》称其为“燕代人”,据《晋书·地理志上》:“起雁门以东,尽辽阳,为燕代”,则“燕代”一词显然指的是地理范畴。但《晋书·刘聪载记》称“鲜卑之众星布燕代”,足见燕代地区是鲜卑人的主要分布区,《晋书》之所以称荀氏为燕代人,是本着为尊者讳的原则,不直书荀氏为鲜卑人,而以与鲜卑人关系至为密切的燕代地区代指。《异苑》称荀氏为“燕国人”,此燕国是指鲜卑人建立的前燕政权,也是以此暗示荀氏是鲜卑人。但鲜卑慕容氏一直到公元337年始称燕王,《晋书》卷6《明帝纪》称晋明帝死于大宁三年(公元325年),“年二十七”,中国古人计年龄称虚岁,则晋明帝生于公元299。其母荀氏当生于公元280年左右,或更早些时候,当此母子在世时,慕容氏的政权尚未定名为“燕”,称荀氏为“燕国人”,是后代人记前代史事却习用后代的称号,显然不如《晋书·明帝纪》称“燕代人”准确。此中燕国应当是古燕国,即燕召公所封的燕国,囊括今辽宁,吉林部分地区,朝鲜北部地区。东汉公孙家族战败后中原失去控制,朝鲜北部的乐浪郡叛乱独立,辽宁吉林部分大多落入鲜卑人手中。

东晋人认为,晋明帝因母亲是鲜卑人而相貌类似于鲜卑人,所以才被称为“黄头鲜卑奴”或“黄须鲜卑奴”,证明“黄头”或“黄须”正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金发是白种人的显着特征之一,可见鲜卑人、至少是东部鲜卑人中,存在相当数量的白种人。晋明帝生母荀氏生于公元3世纪下半叶,所以说,东北亚的东南部地区,至晚在公元3世纪,就已经有白种人的部族居住,只不过他们在当时被看成是鲜卑人。

不仅东晋人把“黄头”或“黄须”看成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在唐朝人的观念中,鲜卑人的相貌特征仍具有金发碧眼等白种人的特点。唐代诗人张籍的《永嘉行》开篇即是:“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 ,显然咏的是西晋灭亡的史事,诗中称鲜卑为“黄头”,反映着在唐代通行的观念中,鲜卑人最明显的相貌特征是“黄头”。苏轼在观赏唐人韩干的画时赋诗,其中一句是:“赤髯碧眼老鲜卑” ,说明在唐人的画作中,鲜卑人的形象还是黄须碧眼的,反映出唐代社会普遍将黄须碧眼看成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

公元3世纪,东北亚地区的白种人不仅存在于鲜卑人之中。《魏书·安同传》:“安同,辽东胡人也。其先祖曰世祖,汉时以安息王侍子入洛,历魏至晋,避乱辽东,遂家焉”。安同祖先为安息人,即属伊兰人种,显然是白种人的后裔。为避战乱,安同不是向自己祖先所居的西方迁徙,而是向东北迁入辽东地区,并在此定居下来,可见这里有着吸引他的外部环境。东北亚的西南部地区有白种人部族居住,很可能是原因之一。

下至唐代,居住在东北亚的白种人部族分布范围更加广泛。杜甫的《悲青阪》诗说:“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可证奚族中有黄头发的部落。《新五代史》卷73《四夷附录》与《旧唐书》、《新唐书》的《室韦传》都提到室韦诸部中有“黄头室韦”,也称“黄头部”,在岭西室韦的东南,“此部落兵强,人户亦多,东北与达姤接” ,“达姤,室韦种也,在那河阴,冻末河之东,西接黄头室韦,东北距达末娄” ,则此黄头室韦约在今嫩江与松花江合流处以西,大兴安岭以东。《新唐书》卷110《李多祚传》:“李多祚,其先靺鞨酋长,号‘黄头都督’,后入中国,世系湮远”,说明唐代靺鞨人中也有黄发碧眼的部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