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明帝、鲜卑人与草原丝绸之路(上)晋明帝为何被称作“黄须鲜卑奴”?

 恶猪王520 2023-05-12 发布于新疆

作者/林硕(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文章首发《世纪知识》丝路阡陌专栏

在中国历史上,东西两晋王朝君王的存在感普遍比较低,唯有晋明帝司马绍能“脱颖而出”,一方面是因为他曾经戡平“王敦之乱”,另一方面,此人有着异于常人的金色毛发,基因比较特殊,令人过目不忘。

图片

内蒙古草原风光。

晋明帝为何被称作“黄须鲜卑奴”?

司马绍,字道畿,是晋元帝司马睿的长子。东晋太宁二年(324年),明帝司马绍决计趁王敦病势日沉之机,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叛乱集团。

图片

为探查虚实,司马绍亲乘巴滇骏马微服出行,抵达王敦的驻跸地芜湖,暗中观察其营垒。

王敦手下的军士很快便发现司马绍的可疑形迹。究竟司马绍有何过人之处,会被军士识破其身份呢?接下来王敦的话揭示了答案。

彼时的王敦正在营帐中昼寝(午睡),梦到有太阳环绕其城,惊起曰:“此必黄须鲜卑奴来也。”

“黄须鲜卑奴”即司马绍,而他面相的最大特点就是“黄须”。

《晋书》卷六《明帝纪》很隐晦地写出了原因:“帝母荀氏,燕代人,帝状类外氏,须黄”。类似记载还见于《建康实录》卷六《肃宗明皇帝》,大意是司马绍继承了母亲荀氏的很多特征,所以胡子是黄色的。可对于荀氏出身族属,史书未有明确记载。

对于司马绍容貌异于常人的描述,已知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南朝刘宋时期,见于刘敬叔所撰《异苑》。编纂于唐初的《晋书》极可能参考了《异苑》,不过在表述上有所不同。《异苑》将晋明帝写作“黄头鲜卑奴”,“帝所生母荀氏,燕国人,故貌类焉”。

无论是《晋书》的“黄须”,还是《异苑》的“黄头”,至少说明晋明帝受到生母血统的影响,相貌异于常人。那么,晋明帝的母亲荀氏究竟是哪里人呢?

笔者认为:《异苑》中的“燕国”不及《晋书》的“燕代”准确,容易引起歧义。

“燕代”是一个历史概念,“起雁门以东,尽辽阳,为燕代”(《晋书·地理志》),范围包括今天华北以及东北辽宁省的部分地区。

图片

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在这一片区域建立起五个“燕国”,合称“五燕”。

再看晋明帝的母亲荀氏,长着黄色毛发,且生活在鲜卑人治下的燕代地区,即使不是鲜卑人,也必拥有其基因。

事实上,“黄须”和“黄头”都是鲜卑民族的显著特征,这一点在历代诗文中均有体现,后代史家出于“为尊者讳”,不直书荀氏为鲜卑人,而是以“燕代”或“燕国”代指。

既然了解了“黄须鲜卑”的由来,那么“奴”字又作何解呢?难道是王敦出言不逊,公然蔑视、辱骂晋明帝么?实则不然。

此处的“奴”并非仆人、奴隶之意,而是当时对孩童常用的爱称。

这种风俗与古代丝绸之路有关。“奴做乳名”源自中亚,由粟特人传入中土,自东晋十六国时期开始流行,绵延数百年,直至辽金时期仍普遍存在。

比如,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就是“寄奴”,王敦的侄子王劭乳名“大奴”,著名的美男子潘岳小名为“檀奴”,辽圣宗耶律隆绪也被叫作“文殊奴”。
图片
是故,“黄须鲜卑奴”的字面意思大致是“那个黄头发的鲜卑小子”。王敦是外戚,其妻为晋武帝司马炎的爱女襄城公主司马修袆,与明帝之父晋元帝司马睿同辈,因此,以堂姑夫的身份称呼内侄倒也无甚不妥。

由是可知:“黄须鲜卑奴”的称呼,恰好折射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尤其是鲜卑各部沿着草原丝绸之路播迁的历史进程。作者/林硕(国家博物馆)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