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老師說丨真正學禪當由『觀心』始

 大山860 2017-08-04

禪由觀心始

我講參話頭的修持方法,若只是參話頭,還不是禪真確的修法,如果嚴格的講,禪還是以「觀心」為主,隨時隨地檢察自己的心理行為,我好像已經重複的講過好幾次,因為這的確是學禪的關鍵,所以不妨再強調一下,當心中前面一個念頭過去了,後面的念頭還沒有起來,現在這一個念頭,當你認為是現在的時候,也早已成為過去了,因此,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不去理它,未來的還沒有來,不要去引發它,當下這一念好像什麼都沒有,但也不要去管它,只要這樣的保持住,保持得越久越好。能夠保持住,當然這不是禪,不過「禪」的確需要從這裡修養起。這樣修養有什麼好處呢?因為修養久了,對自己的每一個念頭,都會知道得清清楚楚,念頭事先知道了,行為當然就可以作主,這是學禪的最初步工夫,也是最基本的修養,如果這個基礎工夫都沒有打好,那就一切免談。

大慧杲禪師著的「禪林寶訓」,凡三百篇,都是記述歷代學禪有大成就者的一生行為,足為後輩所效法者,很可惜的,近代談禪者,對這一方面反而都不注意,因此,我貢獻大家,如果要想真正學禪,這一本書是值得參考的。

天人交戰是苦行

關於「觀心」的要領,我的老師(袁煥仙)曾形容說:「樽前含笑看人頭」,而我總認為有一點霸氣,但卻是參禪的心要。

「觀心」久了,最低有這樣好處,對自己的念頭會覺察得很清楚。而一般人,腦子在想什麼,大部份都不知道,往往話講過了,事情做錯了,事後再來後悔。可是,真作「觀心」的修行,就會發現是一種極大的「苦行」。大家大概都有這種經驗,當我們動一個不正當的念頭,要想用理智把它壓下去,有時候根本作不到,這就是「業」的力量。「觀心」的目的,最初步的工夫,就是要消除心念的業力。而這股力量,卻很難切得斷,如果對每一個念頭都能夠切得斷,學禪算是有了初步的基礎。由此證明,會談禪的道理,不是禪;會寫禪的文章,也不是;必須返回來在心地上作一番「天人交戰」的工夫,才算是在學禪了。

「觀心」者,就是如何修正自己的「心理行為」,有時候一個念頭,要經過好幾年的磨練,才能夠消得掉,真是一件苦事,因此,我經常勸一些年輕人,學禪如果不是切實的從心理行為修正起,乾脆不要學,何必浪費寶貴的時間,去作無效果的事「觀心」要觀到為六祖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善惡都不起了,心境一片平靜,固然還不是禪,但卻是禪的起步。也就是經上所說的「心能轉物,即同如來」了。

「觀心」達到了「心如明鏡」,在待人處事之間,一舉一動,都能夠了了然然,這個時候只覺得一切都是為別人著想,這樣慈悲心才能發起。如果是一天到晚昏頭昏腦,一片無明的境界,還說自己在學禪,鬼才相信呢?

真作了「觀心」的人,脾氣燥的,一定會成柔和,衰弱的,也會變成剛毅,因此,是否真在學禪,是騙不了行家的。心理行為改變了,生理自然會較轉健康,其中有一個哲學原理,就是一切唯心,佛與禪之所以高明的地方在此。

——恭錄:南公懷瑾先生講述『禪學講座(第43講)』;節錄

附錄(一):

那麼六祖接引惠明禪師呢?看《六祖壇經》你要注意哦,他是一個教育的方法。

惠明禪師追趕六祖已經趕到,人都看到啦。六祖所以把衣缽一丟,扔在那個石頭上,人就躲到草裡頭了。惠明法師一看到衣缽啊,他一邊喘氣一邊趕緊搶這個衣缽,衣缽拿不動了。這個裡頭就是問題了,一件衣服一個飯碗,他當過軍人,武功也很高,大庾嶺爬得那麼快上來,一個衣服都拿不動了。難道手麻痹了?怎麼樣都拿不起來,他就叫了,叫六祖,說:「能上座呀,我不是為衣缽來的啊!我不是搶衣缽、不是為傳位來的呀!我是為求法來的啊!」六祖才鑽出來,「是真的呀?」「真的!」那麼他要傳法。那麼你想在那個氣喘噓噓的,那個一身汗流,六祖趁這個時候,六祖的禪宗的教育方法來了!

人到疲勞勞累到極點,這個雜念妄念自然少了。他那個運動之下,那個追上山來,然後叫他,——「唔,這個時候,你好好站著!」沒有叫他打坐哦。想像中,當然應該是站著,你看那個書上記載。「不思善不思惡」,你什麼都不要想。一個那麼講,一個就聽他的樣子了,就站在那裡什麼也不想,那麼六祖講:「于麼時,」這個時候,問他了:「那(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這個「那(哪)個」是問號,提起來的參究、思維,(善惡)也不想,什麼都不想,不想的時候,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雖然不思善不思惡,你知道自己不思的靈知之性還在撒!所以這個時候——啊!悟道了。

不是說「不思善不思惡」就是禪哪!大錯而且特錯啊!那個是豬禪。拿閩南話叫「嘀嗊禪」,那還叫禪啊?!。

所以啊,不思善不思惡,再進一步說,真達到無念境界,不是不思善不思惡。所謂禪宗的語錄上經常:「善惡路頭相次絕」,這就對了。很多祖師講,「相次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路頭」,兩條路,兩頭的路。相對的,相次的。絕,那麼當中(中)間的空靈、自性靈明現出來了。所以要注意哦!

——恭錄:南公懷瑾先生講述《唯識與中觀》;摘編

附錄(二):

我們人的生命來源,講起來很深奧,簡單現實來講,是每個人自己個性與行為帶來的。佛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人帶來的個性都有六個要點,貪、瞋、癡、慢、疑、惡見。任何一個生命,不管多麼偉大、有學問的人,都有這六個特點的。

貪,人有貪心,當母親懷孕的時候,你這個靈魂一入胎,已經有貪心了,在娘胎裏,吸收了母親的營養變成自己的,要母親提供一切東西讓自己成長,這是基本的貪心。一個嬰兒生來,你不給他吃,不給他奶喝,他會哭的,貪嘛,佔有心,都要抓來給自己,因為天生有個「我」。這個「我」的毛病就包括了貪、瞋、癡、慢、疑、惡見的成份在內。佛說了這個大原則,這就是人自己心裏頭壞的一面。

呢?我們心理上,凡是不喜歡的、討厭的,就會想把它丟開;嬰兒也一樣,不喜歡看的人,看到就會哭。瞋恨、埋怨、討厭,這都屬於瞋的心理。

,沒有智慧。譬如從小讀書,老師教的功課看不懂,學也學不會,乃至聽了課記不住,考試成績差,沒有記憶力,因為腦子不靈光、混亂又容易癡迷。中國這個「癡」字怎麼寫呢?是「疒」旁,是一種毛病,人腦筋不健全這個病,「疒」裏頭一個多疑的疑叫癡,這是繁體字古寫。那麼後來有了俗體字,疒裏頭一個知道的知,叫痴,就是無知,自己的智慧有了病態,不知道,心不專一,不冷靜,就是痴迷。

什麼叫?任何一個最笨、最沒有學問、最沒有出息的人,還是自覺我是第一。有時候功課比不上人家,過後一想,格老子我運動還是比他好一點。或說世界上哪一個人長得最漂亮?每個人不管怎麼醜,鏡子裏看看自己,越看越漂亮,仍覺得蠻可愛的,這是我慢。人人天生有個「我」,如果有了學問,就更傲慢了,叫增上慢。譬如年紀大的人說:你們年輕人懂什麼?我活了幾十歲還不及你啊?這就是老年人的增上慢。有聲望,有地位,有兩個錢,我慢就越厲害。慢比驕傲還討厭,驕傲的心理是癡慢的結合(貪愛一分),是人生命的病態。

是不信任,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任何人,更不信任任何事,永遠在懷疑中。生命就在懷疑中,我究竟活到多少歲會死啊?明天怎麼樣?後天又怎麼樣?隨時每分每秒都在疑。

惡見就是不正確的見解認知。要掌握正確的認知很難很難,我們絕大部份的認知都是錯誤顛倒、不合事實的。

貪、瞋、癡、慢、疑、惡見,這是心性帶來的缺點,人人具備,能把這幾樣改正好了,才是教育文化的重點。可是現在的教育文化呢?越來越亂。

我經常說笑,問說現在有沒有個皇帝啊?有啊!就是錢,大家都向錢看。自己生個孩子,就教導孩子將來要拚命賺錢。像這樣追求某個東西,也是惡見,一切惡法都是這樣來的。

這些缺點毛病,既然是人性本身帶來的,就要用修行來改正。什麼叫修行?自己用智慧、學問、修養,改正了貪、瞋、癡、慢、疑,以及不正確的觀念,這就是修行之路,並不是求佛菩薩、上帝、鬼神來幫忙。

——恭錄:南公懷瑾先生講述《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節錄

附錄(三):

我們的個性、思想是前生的,多生累世的習慣種子帶來的,叫第八阿賴耶識,所以叫種子識。

以唯識講這個生命「種子生現行」,每一個人的種子,種子識,形成了現在的自己。所以一對父母生的三個八個十個兒子,個性統統不同,習慣絕對不一樣。雙胞胎有時候相像,還是不一樣。為什麽呢?這是前生不同的種子帶來的。「種子生現行」就是現在的感覺知覺,以及思想的行為所表達出來的。而我們現在這一生所經歷的一切一切,所謂這個現行已經有了污染,又變成來生的種子了。

所以修行要從種子這裡入手,修行就要改變心行,要從心行去轉變。所以「轉識」是如何修行把它轉過來,修行就是把這個業識轉了。每人個性不同,你的習氣多生累劫帶來,今天你叫我南老師,我一句話能把你改變得了,那就奇怪了,那是很難改變的。要修行的話,如果你不認識自己,自己不去改,佛也把你改變不了。這就是種子生現行,現行又熏種子。

——恭錄:南公懷瑾先生講述《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