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书法史(上)

 艺苑小屋蓉 2017-08-04
先秦书法史(上)
先秦书法史(上)第21次课讲义

导言 学习书法史的意义
一、学习书法史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书法史的学习,要抓住文字学、汉字字体演变、生产力发展、政治和经济制度变化等环节,如果只是纯粹地罗列一些书法图片有相应史料,其结果只是有材料,而无看法。学习书法史之后,我们必须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心得,哪怕这些看法和心得是错误的,我们也可以后慢慢修正这些看法。

2、最初是掌握材料,通常掌握材料(金石文字、碑、帖、篆刻文字……),然后要将这些材料放到具体的历史年代去分析总结:为何这些书法内容会在特定的历史年代出现,出现有何重要意义,对后代产生了何种影响?

二、学习书法史将有什么作用

1、掌握汉字书法演变的历史痕迹和线索,从而使你的临帖实践活动更有一种整体上的把握。既能分析到具体碑帖,又能将其归入特定历史年代,从而思想上不那么迷惑。这是初级作用。

2、在完成了最初的解惑后,书法史的学习,其实并不能真正解惑。相反,书法史会留给我们太多的疑惑:为何汉代没有出现标准隶书?为何汉字字体到唐代就完成了演变,此后不再演变?为何碑学会在清代兴起。之所以说是疑惑,原因就是教材上的分析和给出的答案,并不是你想要的,或者说答案并不完美。这时就需要你自己去思索,这种思考,可能会一直伴随你的临帖实践。这个属于高级要求。这种高级要求或说作用,才是我们每个书法学习者应当追求的东西。

三、为何不指定教材

对于市面上所有的书法史教材,我本人觉得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指定了教材,某种程度上讲,意味着我认同了这些教材作者的看法。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最终还是不指定教材了。学员可自行购买书法史书籍。我们讲到哪儿,你即可参看相应的章节。我的讲义是初次备课,仅仅是粗线条的梳理。这一期学员班肯定就只能是这样了,后续我再结这些讲义加以整理。因是匆忙备课,其中一些材料的引用,可能有不准确之处。一些论述,可能是为了说明某些情况,其实很可能并不全面。这些都是需要加以鉴别的。

四、史料和史论

1、书法史的史料:文献材料和出土材料,其中包括各种金石器物、砖瓦、石碑、纸、帛……。这些材料,实际上就构成了整个书法发展史。

2、史论。包括历史上各朝代对于书法的看法、作用、艺术价值、人文价值的论述。这些观点,又同书法理论史紧密结合在一起。

第一节 汉文字的产生

一、图画文字

世界上所有源生性文字系统(非源生性文字系统,如日文、韩文等,就是受汉字系统影响,在汉字系统基础上再创造出的文字系统),都起源于图画。但其他文字系统,基本上都走上了字母/线性结构,只有汉字系统保留了平面二维结构,且使用偏旁结构来注音,作为注音的偏旁结构,也扮演着区分字形的作用。

二、图画文字的符号化历程

早期的各种刻画符号以及一些图画结构,都是汉文字系统起源的有力证据。但这些材料,与甲骨文之间,存在着一大段空白。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站在商代角度看,甲骨文作为文字系统,已经算是比较成熟了。

虽然一直到秦汉之际,汉字仍在图画文字为主,但汉字作为图画文字向符号文字的进程,是一直在进行着的。文字符号化的大致意思是:最初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需要将其中一部分的字,来充当语法意义,比如说由实义词变为虚义词。在符号化进程中,大量汉字也完成了由本义向引申义的转变。当然,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

第二节 甲骨文是什么样的文字

一、甲骨文的年代

甲骨文发现年代,学术界定为1899年,由王懿荣在北京发现。后来经过一系列追踪调查后,将这些刻有古文字的龟甲、牛骨出土地点确定为河南安阳,刻写的年代确定为商代晚期,内容多与占卜有关。上世纪50年代起,陕西、山西又陆续出土了一些西周时代的甲骨文。古文字研究领域的显学“甲骨学”由此产生。

对于书法学习者而言,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学习古文字学所取得的最新成就。如果你对这方面特别感兴趣,那就需要你自己去阅读大量这方面的专著了。

二、甲骨文的单字、行序等体例

一些数据:据专家统计,目前甲骨文不同字形有单字数量约有5、6000个左右,而目前真正能够释出文字意义(结合金文、小篆以及《说文解字》,将某个甲骨文的字形进行历史演变的梳理),音、形、义都得到大部分人认可的甲骨文数量,也就1000多字。剩下辣么多的字形,究竟该怎么念,是什么意思?不知道!情况大致就是这样。

甲骨文的字序,通常是从上而下。行序呢,自左而右、自右而左两种都有。但如果是龟甲,这种行序也有一定规则:行序是由外往里。即由两边的外侧开始刻,往龟甲中部念。当然也不绝对。

三、甲骨文的语法

经专家考证,甲骨文的语法,已经算是比较成熟了,如古汉语的主谓宾结构,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否定句的宾语前置等句式,在甲骨文当中都已经出现。

第三节 甲骨文的临写和集联

我们可以直接临写一下甲骨文拓片,也可以临一些甲骨文字的集联。注意,集联最好用最近数年出版的书籍。原因就是:如民国或更早时期的一些集联,个别字的释读是错误的,因为那个时候对于甲骨文单字的考证,远远没有现在成熟,因此出现这字形用错了的情况,也属正常,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