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更多可以利用的钱和时间

 励志朝阳 2017-08-04

 每天15分钟,每周带你读完一本书,

成为更好的自己


《稀缺》第二章 共读

来自365读书

09:11



领读人| 紫菀君

  主播|牛蛙



各位书友,上一节我们一起了解了什么是稀缺、稀缺有何利弊以及带宽的一些知识,相信各位读了那一部分,已经对这本书接下来所要讲述的内容有所了解并有所期待了。


在本节中,我将领读《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这本书的第三章和第四章(P79—P120)。接下来,稀缺会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01


当我们出门旅行的时候,假如我们带了一个大行李箱,我们收拾行李时就可以十分随意;当我们带一个小行李箱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小心翼翼,思索再三,纠结哪些东西应该带,哪些东西是多余的。

 

稀缺会改变我们花每一分钱、度过每一个小时、吃掉每一份食物的方式。


稀缺会给我们一个不同的结果,装出一个内容不一样的行李箱:大行李箱总是装得随心所欲,还剩不少空间;小行李箱却总是装得十分谨慎,满满当当。

 

正如《稀缺》这本书的作者所说:理解我们装箱的方式,是理解稀缺创造稀缺的关键。

 

当我们处于稀缺中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权衡式思维。


比如你在餐厅吃饭,很想吃一份很贵的海鲜,但是你本月的钱已经快花完了——这时候你到底是吃还是不吃呢?于是,你坐在桌子上纠结了好久。

 

在这种稀缺状态下,因为所有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俘获了我们的大脑,以致我们开始对之念念不忘,开始产生决策难题。如果时间和金钱都有富余,我们就不会如此专注,而权衡式思维也就不会那么明显。

 

因此,实际上正如作者所说: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说得通俗点,就是没有多余的时间或者多余的钱。


02


在没有余闲的情况下犯错,后果会非常严重。

 

孟加拉国存在着很多乡村银行,建立这些乡村银行的初衷,就是要给贫穷落后的农村家庭提供小额贷款,避免他们借不合法的高利贷。


这些拿到小额贷款的家庭用钱来买种子或者一些其他的原料,然后从事简单的劳动和生产,等这些产品出售了之后,再去乡村银行归还贷款。

 

但是,有些家庭的男主人并没有把钱投入到生产,而是拿来去买酒喝和赌博。如此一来,到了要归还小额贷款的时候,这些人却什么也拿不出来——这时候,他们要么忍受家里的东西被银行的工作人员拿走,要么就去借高利贷归还贷款。

 

作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


越是处于稀缺中的人们,越是容易继续走进稀缺,犯下错误。

 

所以作者得出结论:稀缺不仅意味着没有失误的空间,也意味着人们可能会出现失误;稀缺不仅提高了失误的成本,也为人们创造了更多机会去犯下错误、做出不明智的选择。


03


用经济学知识来理解稀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轻松地理解稀缺。

 

比如你家附近有一个手表店,有一块100块钱的手表你很喜欢,但是在两公里以外的一家手表店这块表只要50元。这时候你会选择买哪一家的呢?

 

当然是多走两公里,去买50块钱的。

 

现在你需要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你家门口的电脑店卖5000块,而同款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在两公里外的一家电脑店,卖4950元。这时候你会选择买哪一台?当然是离自己最近的那一家。

 

你心里可能会想:反正都浪费了我这么多钱了,谁还在乎这50块钱点小便宜?

 

但是实际上,仔细思考以下:以上的两个案例中,如果选择比较远的那家店,都能节省了50元。

 

但是,我们在小物件上连几毛钱都会计较,而在大物件上却挥金如土。我们所谓的节俭是相对的,在很多时候根本派不上用场。从经济学上来说我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恰恰与此相悖,因为我们受到稀缺的影响。


04


假如你用1000块钱买了一张五月天的门票,在演唱会开始前的几天,门票被炒作到了5000块。这时候如果你把门票卖出去,你就可以得到5000元的收入;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卖,而是继续去看演唱会。

 

经济学家将这5000元看作真正的成本,因为只要能卖掉门票,就能得到5000元。这被经济学家称为机会成本。那么,各个群体是如何看待这张门票的价值呢?

 

根据作者的调查,在富人看来,这张门票的价值就是1000块,因为这就是1000块钱买的。甚至有富人觉得它的价值是0元,因为钱已经花出去了。

 

相比之下,穷人觉得5000元才是这张门票的价值,他们的答案更加接近经济学的理想情况。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都会汇集在一起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一次在现场,有两个经济学家向其他人问出了类似的问题,但是78%经济学家都偏离了经济学的解释,从而答错了问题。

 

对这些收入颇丰的、可以支配大量资源的经济学家来说,他们拥有大量的余闲(多余的钱和时间),所以他们并不需要对生活中的小事做出权衡,计算小钱的机会成本。所以按照经济学教科书的标准,他们的回答都错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深陷贫穷的人比职业经济学家和富人更懂经济学。

 

我们并不是说与富人相比永远更理性,而是说穷人所拥有的是一种特殊技能:他们更善于维持当下的生计。他们能让一美元发挥更大的价值,他们是金钱价值方面的专家。

 

这种专业技能会令他们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得更加理性,更不容易做出自相矛盾的选择。然而,因为专注,所以拥有专业技能;因为专注,所以更容易产生管窥之见;因为管窥,所以更容易产生一系列负面效果。

 

什么样的负面效果呢?下一节我们再来一同探讨。



END



作者:紫菀君:管理学硕士,创业者,读书近三百本的书呆子,微信公众号:紫菀读书(Ziwandushu)。本文由365读书(ID:dus365)原创,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