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观园(十)今天介绍的六个民族中有一个穿鱼皮服装 是哪个民族?

 金色年华554 2017-08-04

今天,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观园就要收尾了,小编心里还真有点恋恋不舍,通过这一组稿件,想必读者对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了解更全面,感情也更深了:这是我们共有的家园,我们要用异彩纷呈的民族服饰和美食文化,让我们共有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幸福。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新华融媒新时尚将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图文和视频,亲们别忘了点关注哦……

接着介绍独龙族等六个民族服饰和饮食文化:

独龙族: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位于高黎以西,但当利卡山以东,设立独龙江乡,是独龙族唯一聚居地。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过去多靠刻木结绳记事、传递信息。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贡山怒语基本相通。独龙族地区北接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东倚海拔5000米的高黎贡雪山,西南与缅甸接壤。曲折延绵的独龙江水奔腾呼啸在崇山峻岭之中。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观园(十)今天介绍的六个民族中有一个穿鱼皮服装 是哪个民族?

服饰: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习惯用一块独龙毯(独龙毯以棉麻为原料,用五彩线手工织成,质地柔软、古朴典雅,是独龙人特有的民族工艺品)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绳或竹针拴结,腰间佩带弩弓、箭包和砍刀。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常常披挂的五颜六色,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常挂在颈上和耳下,独龙族女子大多戴竹质耳管和大铜环,受藏族影响,她们也戴藏式的银质镶珊瑚或绿松石的大耳坠。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观园(十)今天介绍的六个民族中有一个穿鱼皮服装 是哪个民族?

男人下着短裤,平时喜佩砍刀和箭包。妇女腰部多系漆染的细藤圈,出门常挂小篾箩,头部胸前均喜戴车磲料等珠练为饰,男女均赤足。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观园(十)今天介绍的六个民族中有一个穿鱼皮服装 是哪个民族?

饮食文化:以种植、狩猎以及采集为主,所以饮食习俗一般都受到居住地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独龙族亦得名于他们的居住地——独龙河谷。独龙族的主食多以玉米、小米、稗、荞、青稞、马铃薯、芋头和黄豆为主,辅以少量稻米及野生动植物。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面或烧烤洋芋。晚餐则以玉米 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饭为主,也用各种野块生植物的根磨成淀粉做成糕饼或粥食用。日常菜肴有种植的洋芋、豆荚、瓜类,也有采集的竹笋、竹叶菜及各种菌类,食用时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盐后一锅煮熟而食。冬季是独龙族地区狩猎的旺季,猎获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食用野牛肉时,都先把牛肉风干,然后微火烘烤,再捣成丝状,做成肉松或切成小块,密封在竹筒内保存或随身携带。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观园(十)今天介绍的六个民族中有一个穿鱼皮服装 是哪个民族?

独龙江还盛产各种鱼类,以鳞细皮厚的鱼居多。独龙族食用鱼时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后蘸调料吃,并常把烤制的鱼作为下酒的小菜。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有说独龙族百岁老人较多,与常食蜂蛹有关。独龙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头、烧酒焖鸡、吉咪等。人们喜爱饮水酒、喝茶、抽旱烟。独龙人酿酒的方法奇特。在地上挖一个土窖,四面用芭蕉叶围住,把煮熟的玉米或米饭拌好酒曲,放进窖里,盖上一层芭蕉叶,用泥土封口,在上面烧火加温,三五天后,将土坑钻一个小洞,如有浓烈的酒气,便酿造成功了,扒开封口泥口,把玉米或米饭掏出,放在盆里揉搓捣烂,滤出的汁液,就是食用酒。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观园(十)今天介绍的六个民族中有一个穿鱼皮服装 是哪个民族?

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是狩猎民族,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

鄂伦春族主要居住在大兴安岭山林地带,使用鄂伦春语,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 。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观园(十)今天介绍的六个民族中有一个穿鱼皮服装 是哪个民族?

服饰:鄂伦春人夏天穿夏季狍子皮(红色翻毛)做的狍皮服。这种狍皮服毛朝外,夏季穿可以挡风雨,打猎时,不会被雨淋湿;天晴时穿这种皮衣也不热,属于两用皮衣。还有一种夏天穿的皮衣在制作时,把皮张上的毛层去掉,熟好了上黄颜色,这种皮衣穿脏了还可用水洗,洗完接近晾干时用。这种皮衣不分表里,两面都可以穿。鄂伦春人经常骑马打猎,为了骑马时上下马方便,男女服装都采用开叉的方式,男式服装前后开叉,女式服装两边儿开叉,开叉处绣花的图案,大都参照森林中各种花卉的形状和颜色。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观园(十)今天介绍的六个民族中有一个穿鱼皮服装 是哪个民族?

饮食文化:鄂伦春族从事狩猎业、林业,部分兼营农业、采集和捕鱼。鄂伦春族过去一直以各种兽肉为主食,一般日食一两餐,用餐时间不固定。冬季在太阳未出前用餐,餐后出猎;夏天则早晨先出猎,猎归后再用早餐,有时在猎区过夜。鄂伦春族食用最多的是狍子,其次是犴,而犴鼻更是被视为美味佳肴。兽肉食用方法大都习惯于煮、烤、涮和炖,煮肉时将带骨肉块煮至半熟捞出,用刀割取蘸盐水食用。在食用带血筋的狍子时,尤其喜欢将煮过的肉及其肝脑切碎拌和,再拌上野猪油和野葱花而食。

以前,鄂伦春族不种蔬菜,野生的柳蒿芽一直是他们非常喜爱也是重要的菜肴。柳蒿芽是长在河边、谷地的一种野生植物,味鲜美、清香,不仅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据说还有奇特的药用价值,对感冒发烧、胃肠不适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均有一定疗效。如今,鄂伦春族的饮食结构已发生大大改变,蔬菜品种十分丰富,主食方面也渐渐多了米面、玉米、土豆等食物,并赋予其独特的民族风俗。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观园(十)今天介绍的六个民族中有一个穿鱼皮服装 是哪个民族?

酒在鄂伦春族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酒对于生活在寒冷地区的鄂伦春人来说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成年男女都好饮酒,他们常常以饮酒的方法来驱除潮湿和风寒,舒筋活血。鄂伦春族共有两类酒:一种是白酒,鄂伦春语称“阿拉开衣”,都是外地输入的,喝酒时用茶碗或桦树皮碗盛酒;一种是马奶酒,用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发酵一星期多,然后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酿。

赫哲族: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也有观点认为应归入那乃次语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语。居住地域广阔,赫哲人的自称较多,如“那贝”、“那乃”、“那尼傲”,赫哲”。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集中居住于三乡两村。

服饰:由于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特定的自然生存条件,赫哲人早年的衣饰多用鱼皮缝制,素有“鱼皮部”之称。赫哲族早年的衣饰形式,因地而异。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下游者,“衣服多用鱼皮,而缘以色布,边缀铜铃与铠甲相似。”据考证,赫哲族是世界上少有的用淡水鱼皮制作服饰穿用的民族,且历史久远并传承至今。赫哲族的鱼皮服饰工艺主要由剥鱼皮、熟鱼皮、剪裁、缝制几大工序。赫哲人夏季多穿用鱼皮衣裤鞋。其缝制的衣裤鞋边、领边、袖口都饰有各种颜色的皮条云纹和动物花样,有的还在衣下摆缝上海贝壳、铜铃或缨络珠、疏绣穗之类的装饰品,以示别致美观。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观园(十)今天介绍的六个民族中有一个穿鱼皮服装 是哪个民族?

赫哲族的服饰别具特色,有用鱼皮做成的鱼皮长衫、鱼皮套裤、鱼皮靰鞡,鱼皮衣的特点是轻巧、暖和、经久耐磨耐扯,且不透水。男子早年以穿鱼兽皮衣为主。兽皮衣主要用狍皮、鹿皮。以鱼兽皮衣为主,夏季戴桦皮帽,形如斗笠,长项大檐,可遮阳蔽雨,帽上有各种云卷和花纹,常戴帽分帽头、帽耳、帽罩三部分。

帽头呈西瓜皮形,无帽疙瘩,冬季在帽内缝上皮了保温。狩猎时一般戴狍皮伪装帽。上穿皮衣,下穿狍皮长裤或鱼皮套裤。脚穿袍皮袜,鱼兽皮靰鞡。戴狍皮手套。兽皮衣有狍皮或鹿皮上衣,也有用鹿皮做坎肩的。鱼皮上衣袖肥而短,只有领窝没有高起的立领。下穿狍皮长裤或鱼皮套裤。脚穿狍皮袜、鱼兽皮靰鞡。过去赫哲族姑娘梳一条辫子,已婚姻妇女和寡妇梳两条。年纪大的戴耳环,年轻的戴耳钳,并都带镯子。今穿棉布也较普遍。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观园(十)今天介绍的六个民族中有一个穿鱼皮服装 是哪个民族?

赫哲人男女劳动时都穿鱼皮套裤。赫哲族渔民的鱼皮套裤是用怀头、哲罗或狗鱼皮制成的,分男女两种。男士的上端为斜口,女士的上端为齐口,并镶有或绣有花边。冬天穿它狩猎抗寒耐磨,春秋穿它捕鱼防水护膝。

饮食文化:赫哲人性格质朴憨厚,热诚好客,以将自己喜爱之食物馈赠给别人为乐事。他们常将鲑鱼、鲤鱼籽及鱼干子馈赠给亲友或贵客。有客人,必做“杀生鱼”以示尊敬。如开江时,一定要弄到开江鱼为客人尝鲜;秋季捕鲑鱼时,要为客氽大马哈鱼丸子,冬天要为客人做“刨花鱼片”以表敬意。近几十年来又兴起用鱼宴待客。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观园(十)今天介绍的六个民族中有一个穿鱼皮服装 是哪个民族?

鱼宴菜肴要根据客人身份和人数情况来确定菜码。至少10个菜、多者12、16或20个菜。有些是从汉族学来的菜肴。鱼宴一般有“杀生鱼”、烤鱼片、拌鲑鱼籽、油炸大马哈鱼块、炸鱼果子、炒鱼片、油煎鳊花、糖醋鲫花、干烧雅罗、清蒸鱼九、浇汁鳌花、抓炒鱼片、硬酥鲫鱼、五香熏鱼、煎炒鱼籽等,最后还要上两碗牛尾巴鱼或嘎牙子鱼做的鱼汤。酒以白酒为主。饭食主要是大米饭,也有馒头、花卷等主食。

门巴族:主要分布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错那县以南的门隅地区,其余居住在墨脱、林芝等县。人口共5万余人,“门巴”,原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门巴族。门隅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洛渝以西。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这里,山峦绵亘,河流湍急,景色秀丽,物产丰富。。原始森林广大,生长着松、柏、桦、青江、枫、杉、楠、竹等,木材储藏量极为丰富。药材有天麻、三七、黄芪、雪莲、当归、党参等几十种。在错那县勒布区,尚有小块牧场。有黄牛、马、羊、驴、骡等牲畜。野生动物有熊、豺、獐、野牛、岩羊、雪猪、熊猫、狐狸、金丝猴等。此外还有云母、水晶石等稀有矿藏。

门巴族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琬。兼营牧业,辅以狩猎和采集。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观园(十)今天介绍的六个民族中有一个穿鱼皮服装 是哪个民族?

服饰:门巴族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氇氆长袍,束腰带。戴褐色小圆帽,帽边镶桔黄色,前边留一个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脚穿筒靴,靴筒用红、黑两色氇氆缝制,靴底为牛皮软底。由于长期与藏族共居杂处,服饰和生活习俗与藏族接近。女子身前围一条白氆氇围裙,佩挂松石、珊瑚玛瑙等串饰。墨脱地区女子服饰有所不同,她们穿白色短衣或无袖无领的宽大褂子及花色长裙,脚穿绣花毡靴,戴项链、耳环、戒指、腰链等饰物。男子皆耳垂大环。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观园(十)今天介绍的六个民族中有一个穿鱼皮服装 是哪个民族?

门巴族妇女爱羊皮,少女披羊尾和四条腿俱全的小羊皮,成年后披牛犊皮或山羊皮,即便是婚礼上,盛装的新娘也要披一张好羊皮。 实际上这一风俗的来源可能更早,与门巴族的生活环境有直接关系。门巴族居住的门隅勒布地区气候潮湿、寒冷,身披兽皮,皮毛朝外,可挡风雨、防潮、保暖。再者,由于他们居住地区坡大路窄,人们擅背不擅挑,在背东西时兽皮可做垫物用。

饮食文化:农作物有水稻、旱稻、玉米、荞麦、青稞、鸡爪谷、小麦、大豆、棉花、芝麻等,一年可收获两、三次。水果有香蕉、桔、柚、桃、梨、苹果等。门巴族人的烹饪方法简单,饮食清淡,主菜通常都是汤菜,汤汤水水,和单调的米饭相配,食用方便可口,颇受人们青睐。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观园(十)今天介绍的六个民族中有一个穿鱼皮服装 是哪个民族?

门巴族的食俗文化是在长期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相互融合形成的,从而构成了独特的门巴族饮食文化。门巴族日食三餐,有些地区主食糌粑。门达旺地区、错那县、墨脱县等地以鸡爪谷加工成食品作为主食。加工方法是:将鸡爪谷经脱粒、晒干,磨成细粉,放入烧开的水中稍煮,然后用搅拌器(形如船桨的木棒)反复搅拌成面团,熟后即可食用。门巴族还喜用荞麦面在薄石板上烤烙荞麦饼。大米的吃法与汉族相同,玉米和鸡爪谷则用来做成糊粥食用。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观园(十)今天介绍的六个民族中有一个穿鱼皮服装 是哪个民族?

肉类以牦牛、黄牛肉居多,也食猪肉和羊肉及猎获的野生动;食用方法习惯炖或制成肉干。过去有些地区种植蔬菜历史悠久,品种有南瓜、黄瓜、白菜、西红柿、洋白菜、辣椒、韭菜等。门巴族善用鸡爪谷、玉米、高梁等粮食酿酒。所有餐具大都是木制,门巴族食工制作的木碗,已成为传统的手工艺品。

珞巴族: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少数聚居于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一带,是目前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由于居住地区交通闭塞和与外界接触少,社会发展缓慢。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交通十分不便。架栈桥、过独木、爬“天梯”、飞溜索、穿藤网是珞巴族的交通绝技。

服饰: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为原料,是珞巴族衣着较突出的一个特点。珞巴族妇女喜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窄袖上衣,外披一张小牛皮,下身围上略过膝部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两端用带子扎紧。她们很重视佩戴装饰品,除银质和铜质手镯、戒指外,还有几十圈的蓝白颜色相间的珠项链,腰部衣服上缀有许多海贝串成的圆球。珞巴族妇女身上的饰物可多达数公斤重,可装满一个小竹背篓。这些装饰品是每个家庭多年交换所得,是家庭财富的象征。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观园(十)今天介绍的六个民族中有一个穿鱼皮服装 是哪个民族?

珞巴族男子的服饰,充分显示出山林狩猎生活的特色。他们多穿用羊毛织成的黑色套头坎肩,长及腹部。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内着藏式氇氆长袍。博嘎尔部落男子的帽子更是别具一格,用熊皮压制成圆形,类似有沿的钢盔。帽沿上方套着带毛的熊皮圈,熊毛向四周蓬张着。帽子后面还要缀一块方形熊皮。这种熊皮帽十分坚韧,打猎时又能起到迷惑猎物的作用。男子平时出门时,背上弓箭,挎上腰刀,高大的身躯再配上其它闪光发亮的装饰品,显得格外威武英俊。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观园(十)今天介绍的六个民族中有一个穿鱼皮服装 是哪个民族?

珞巴族男女都喜爱系一条考究的腰带,有藤编的,也有皮革制作的,也有用羊毛编织的,并织有各种彩色图案。腰带除用来扎系衣裙,还用来悬挂小刀、铜、贝制作的饰物。

饮食文化:农耕主要是提供粮食来源。珞瑜属热带、亚热带和湿温带气候,向有“西藏的江南”美誉。这里生产水稻、旱稻、玉米、鸡爪谷(黍类作物)等。品种不同,制作方法也不同,因而有了不同的主食。饭食制作,米类是蒸与焖,干食为主,与我国南方稻黍文化民族相同;面类是烙与烤,以饼食为主,便于携带和保存,与我国北方麦菽文化民族相同;菜食制作,肉类是熏烤和炖煮,蔬菜是清煮或生食,没有蒸、炸、烹、炒的习惯。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观园(十)今天介绍的六个民族中有一个穿鱼皮服装 是哪个民族?

盛产辣椒,珞巴人嗜辣,凡用餐,必有辣椒佐餐。珞巴辣椒还是珞巴人与周边民族进行物资交换的主要产品。珞巴辣椒辣味强烈而清香,备受青睐,远近闻名。

基诺族:基诺族是云南省人口较少的7个特有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文字,过去多以刻木、刻竹,记数、记事,通用汉语。基诺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民族乡及四邻的勐旺、勐养、勐罕,勐腊县的勐仑、象明也有少量基诺族散居。1979年,基诺族被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总人口数为2万多人。

服饰:基诺族人数虽少,但在服饰上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民族。在一般民族的服饰中,往往女子服饰比男子服饰丰富,但基诺族却恰恰相反。 基诺族服饰简单古朴,他们喜欢穿自织的带有蓝、红、黑色彩条的土布衣服。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观园(十)今天介绍的六个民族中有一个穿鱼皮服装 是哪个民族?

基诺族男子穿镶边白色粗布对襟短褂,无领,无纽扣。背部一般都缝有绣在白色方块布上的月亮花式图案,下着白色或蓝色裤子,头上留三撮发,额前正中一撮,头顶脑门心两边各一撮,用宽约一尺、长约丈余的黑布缠头。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观园(十)今天介绍的六个民族中有一个穿鱼皮服装 是哪个民族?

基诺族妇女穿自织棉布做的紧身对襟小褂,镶绣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无领,无纽扣,肩尖。袖笼以上用蓝或黑色,袖笼以下用各种宽窄不同的条纹花边,有的以红、赭、灰为主调,有的以紫、绿、蓝为主调,有的配以银饰。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观园(十)今天介绍的六个民族中有一个穿鱼皮服装 是哪个民族?

饮食文化:基诺族主要聚居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是云南省7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基诺族主要从事农业,种茶历史悠久,素称有著名的“攸乐”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基诺族除了主食大米、玉米和副食家里种养的蔬菜、家禽外,广阔而古木参天的亚热带原始森林还未他们提供了获取山珍野味的良好的生活条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生产生活等原因,使其饮食也具有独特的风味。还有肉类的食法较多有包烧、熏制、烹煮、烧烤、腌制、生吃、剁生等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