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法根:直面文本,让学生与课文“恋爱“

 凌之梅 2017-08-04

小学语文名师

我们不是知识的生产者,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以更专注的姿态,帮你寻找更多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还有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

精彩就点击右上角分享出去,玫瑰手有余香。

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苏州市吴江区组块教学研究室主任、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从教以来,致力于语文组块教学研究,主张“为发展言语智能而教”,形成了“清简、厚实、睿智”的教学风格。


薛法根:直面文本,让学生与课文“恋爱”

01

学生爱读书,但不爱学语文,尤其憎恶语文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为什么对经过专家、学者、名师精心选择的语文课文如此厌恶、唾弃呢?

我们的教材中所选择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我们的专家学者名师用成人的眼光来辨析、选择、修改的,是我们向学生推荐的经典之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典范的语言艺术,照理学生是应该喜欢的。然而,这是一相情愿的做法,教师说好的,学生并不一定喜欢。因为学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儿童世界,他们拥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和审美眼光。现在的学生,他们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世界,而这是我们成人难以了解和熟悉的。我们很难知道学生的生活需要、精神需要。我们听不到发自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君不见,所有的语文教材编写都没有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学习的课文和教材居然不征求学生的意见,又怎么能让学生喜欢,又怎么能适合学生阅读、学习的需要呢?当然,学生的评价和喜好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他们的阅读境界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阅读教学中加以提升。但,阅读教学的首要问题是要学生喜欢我们精心编写的而已问教材。所以,倾听学生的意见不啻是我们改进语文教材的一个好办法。

02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杵”在学生与文本(课文)之间,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喋喋不休,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亲近文本、走进课文,仅仅是走马观花般地读一读、看一看,真正花在学生自主阅读、深思上的时间是少得可怜的。刚刚接触课文,教师就要求学生做这做那;刚刚开始朗读课文,教师又要学生展开什么讨论;刚刚开始进行讨论,教师又要学生进行练笔,或者进入另一个话题的学习……语文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跟着教师的步伐忙得不亦乐乎,匆匆而又匆匆,缺乏亲身的感受和深切的体悟,学生对文本、对课文,又何来的感情?所谓的感情朗读,纯然是一种装腔作势。课堂上,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不是常常要求学生这儿读得轻一点、慢一点,那儿读得重一点、快一点……如此感情朗读,又怎么能不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厌恶呢?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获得的,是靠教师的讲解听懂的。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为了赶自己的教学进度,在需要学生花时间去读、去感悟的时候,往往“越俎代庖”,替代了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犹如农民在晒干菜时“节约了阳光”,而用烘干的办法一样,得到的是老得蹦掉牙的干菜而已!

03

教师在学生与课文之间,应该做一个“红娘”,当学生对课文没有兴趣的时候,教师应当将课文中最精彩的、最有趣的、最有魅力的地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好感,从而愿意、甚至主动地阅读文本、开掘课文的内涵;当学生在深入了解课文、探究文本遇到障碍的时候,教师应当及时提供指导,解开彼此间的“别扭”,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地谈下去……如此教学,教师就是学生喜欢的“红娘”,而不是令人讨厌的“第三者”!要做好这个“红娘”,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和课文,知道两者可以亲近的地方,知道两者可能生疏的地方,在教学中及时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学生能真正进入人本,与课文中的人物、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精神的交流。而这样做,教师就需要对文本、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自己独到的发现,产生自己的思想。以鲜明的思想和生动的形象展示课文和文本的魅力,让学生“爱”上语文教材!

编辑:泡泡糖

文本由平台重新编辑,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小学语文名师  ID:xxywms

如有侵权请告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