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转移瘤周围脑水肿形成的相关因素

 springer009 2017-08-04

Ref: Schneider T, et alPLoS One. 2017 May 11;12(5):e0177217. doi: 10.1371/journal.pone.0177217. eCollection 2017.


脑转移瘤(brain metastases,BM)是常见的成人脑肿瘤。由于肿瘤导致血脑屏障破坏,致使BM周围发生血管性水肿(vasogenic edema,VE),而VE促使患者病情恶化。目前,尚无有关脑转移瘤与瘤周VE的研究报道。德国汉堡-艾本多夫大学医学中心诊断与神经介入放射科的Tanja Schneider等开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以确定脑转移瘤与瘤周血管性水肿之间的关系,包括BM的部位、大小和原发灶的病理学类型等对VE形成的影响。结果发表在2017年5月的《PLoS One》在线。

 

该研究共纳入173例经病理学证实和术后未作辅助治疗的BM患者。其中,男性90例,女性83例。在MRI-T1加权增强图像上显示,共有1416个转移瘤灶;MRI的FLAIR序列或T2加权图像可见有865处VE。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线性回归、广义混合效应模型以及ROC曲线进行数据分析,并控制转移瘤灶的不均匀分布产生的影响。

 

结果显示,在BM的545处非融合的脑水肿区,BM的体积与VE大小呈正相关(p<0.001)。非融合脑水肿的BM体积比无水肿的BM体积大(U=69371.5,P<0.001)。混合效应模型发现BM体积与形成脑水肿相关(P<0.001)。形成水肿的BM最佳直径阈值为9.4mm,而形成脑水肿的BM大小因不同原发肿瘤类型又有所不同。多变量分析发现,VE的形成与原发肿瘤类型相关,而与BM位置无关。

 

作者指出,VE的形成主要取决于BM的体积以及原发病灶的病理学类型,而与BM的部位关系不大。对于初诊患者,必须使用造影剂明确脑转移瘤的直径是否小于9±10mm。脑水肿体积可以预示潜在的转移瘤的大小;对随访患者可不用造影剂增强,依据瘤周脑水肿的体积来作判断,也有较好的效果。掌握脑水肿与转移病灶体积的关系,为推测原发肿瘤类型提供线索。


Tim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知秋教授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