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甘肃人,潜伏豪门,揣摩权臣心态三年,重出江湖,对手竟拜他为师

 陇史荟王文元 2020-05-14

梨园传奇:马锦,戏剧十大名伶中的兰州人

这虽然是发生在明末的传奇故事,但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至今而不衰。这就是名伶马锦留下的故事,而最新的研究表明,这位著名昆曲演员还是个兰州人。

  马锦对许多人来说耳熟能详,描写他的散文名篇《马伶传》曾经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他和优孟、黄幡绰、敬新磨、珠帘秀、阿丑、魏长生、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为中国戏曲史上的十大名伶。

  掀开往事,十大名伶每人有一段属于各自的传奇,但以马锦传奇最为奇特。明末,马锦在演出对台戏《鸣凤记》中失利后,随即隐姓埋名,投入相国昆山顾秉谦府为奴,他“察其举止,聆其语言”,掌握了权臣的心态,最终再次在对台戏《鸣凤记》中成功塑造了舞台上权奸严嵩形象,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令人可惜的是,马锦这位“大明星”的籍贯一直模糊不清。近些年,在老艺人和专家努力下有了一个初步的说法,马锦就是兰州人。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陈岚,聆听一位名伶的传奇人生。

  时事剧《鸣凤记》  

  在戏曲史上,马锦和《鸣凤记》紧密相连,可谓是,败也《鸣凤记》,成也《鸣凤记》。《鸣凤记》是明中期大才子王世贞创作的一部戏剧,也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部时事剧。

  所谓时事剧就是以反映现实、抨击现状为主要内容的剧目。现在,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比较多,但在封建社会,写时事剧是要冒风险的,所以好多时事剧作者连名字都没有流传下来。《鸣凤记》讽刺了嘉靖年间的严嵩等贪官恶吏,打破了以悲欢离合为主的结构。戏在严嵩当权时就已经写成了,但正式演出就到严嵩倒台之后。可见,即便是大才子王世贞,也是顾虑重重。

  这部戏一面世就被各个戏班追捧,争相上演,可算是古代的跟风热潮。

  演出对台戏,惨遭失败   

  马锦当时的名气很大。那时,南京最出名的戏班子是兴化部、华林部两家,所谓的部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戏班。马锦就是兴化部的台柱子。但在那时条件下,虽然名气已经很大了,但也仅限于梨园行当和戏迷中间有名,很难为士人群体所关注。今天,我们之所以能知道马锦的故事,这还要感谢侯方域(字朝宗)。他专门为马锦写了《马伶传》一文,这篇记述马锦故事的文章,被选入了多种文集,这才使得马锦的传奇广为流传。

  马锦在南京唱的自然是江南一带流行的昆曲,至于他究竟是不是秦腔艺人出身尚需待考。

  在新安商贾筹办下,兴化班和华林班唱了一次对台戏,这大约是明万历末年到天启初年的事情了。马锦的传奇故事,就在兴化班和华林班的对台戏中开始了。对台戏的剧目自然是当时最流行的《鸣凤记》。这在当时的南京是件轰动的大事,因为这两个班实力强大,名角多。

  前几场戏,两个戏班实力不相上下,两个戏台下的观众大体相差不多。但到《河套》一场就该考验演员了,这一场有“夏言和严嵩为是否出兵河套一事展开激烈辩论”的情节,其中有几段道白。道白多的戏要吸引观众,就要看演员的实力。

  马锦演出功底扎实,但多局限在师傅教的套路上。华林班的姓李的演员,表演比马锦要有神韵得多,重点刻划了严嵩面部的表情,用语气将一个奸相活脱脱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于是,兴化班的观众都跑过去看华林班的戏了。兴化班无奈中败阵了。

  潜伏豪门,揣摩权臣心态

  对台戏失败了,戏班的人自然希望马锦能给说法,或者露面稳定大家的情绪。谁知,第二天,马锦也失踪了。没有台柱子,失去市场,兴化班只好离开南京,到乡下走街串巷演出。

  马锦究竟去了哪里呢?

  原来马锦思索了一晚上,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错,唯一缺乏的就是对权奸心态和日常生活的了解。怎么办呢?他听人说,当时首辅顾秉谦属于严嵩一类的人物,就下决心到北京,混入顾秉谦府中,想看看所谓权奸人物究竟是什么样子。

  马锦一人独自去了北京,通过各种手段,投身到顾秉谦府中,先当门房,他想大门口是顾秉谦每天必须经过的地方,自然就能看到顾了。谁知,顾相爷乘坐轿子出入,不在大门下轿。无奈中,只好巴结管事,混到了内院打扫庭院,一两个月后,他就成了招呼顾府客人的仆人。这样一来能经常见到顾秉谦,尤其能看到顾秉谦和其他人交往时的神情。三年后,他自认把握十足,才告病返回南京。

  在南京,他找到了流浪演出的兴化班,班里同仁对他不告而别的做法都不满,当听说他来再次唱对台戏,当然高兴得不得了。他们又找到了那个新安商贾,让他组织和华林班唱对台戏。这次演出中,马锦通过各种神情动作完美地展现权奸严嵩的神态。到了《河套》那一场时,还是几句老台词,但马锦却说得神情并茂,而且在腔调中暗藏着一种杀机,口出数言又将严嵩表面上不露神色,心中却恼怒不堪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自然,兴化班大获全胜,演出结束后,华林班的李伶专门跑来,要拜马锦为师。这段传奇才画上句号。马锦也将他三年中所作所为一一道来。

  老艺人还流传一个细节说,马锦在顾秉谦家中,时时观察,认真琢磨。他发现,顾秉谦的咳嗽和笑都和别人不一样,尤其是来人向他请教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时,顾秉谦先瞪一瞪眼,不回答对方,然后咳嗽一两声。接着,展开笑脸,和来人热情寒暄,但总不表态,以显示他的高深莫测。一旦听到自己不满意的观点,就会咳嗽一两声,或者吐口痰,来掩饰心中的不满。马锦观察到这些细节,消化吸收,用舞台语言表现出来,最终提炼成了舞台演出中权奸严嵩的特点。

  籍贯之谜,浮出水面

  侯方域写《马伶传》是他流寓南京时写的,这个故事已经过去十几年了,他听南京市民传说写的,当时他参加了复社,与魏党余孽阮大钺进行过斗争。其实是想通过马伶学戏的事迹,讽刺顾秉谦,旁敲侧击,打击阮大钺。

  马锦学艺的故事,通过侯方域记述,再加之复社人士的推波助澜,很快就闻名遐迩。但是关于马锦的籍贯一直是个谜团。在《马伶传》中,侯方域只是写了:“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西域是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一般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意思,广义的西域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狭义的西域则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明代西北疆域相对狭小,明后期,放弃了嘉峪关以西的地方,西域就变成一个相对狭窄的概念。

  研究兰州历史的康叙五先生,曾经在《兰州文史资料》(第十六期)写了一篇介绍兰州戏曲的文章《兰州戏剧实录》,开头提到了这一观点,他是这样说的,“明末时,兰州秦腔艺人马锦在南京兴化班演戏”。除此外邓明、千同和等人也赞成这一观点。尤其是千同和先生,他在《兰州城关史话》一书中有一篇文章《名伶马锦》,记述其事。

  这说明,马锦是兰州人的观点并不是空穴来风,但有个问题我们始终没有弄明白,康叙五先生是依据什么材料,提出这一观点的?可以肯定的是康先生是非常严谨的人,他不可能凭空说出这种观点,肯定有其依据。可惜康叙五先生已在多年前去世了,留下了这个令人遗憾的问题。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至今对于这一观点没有人提出争议,我们以为,马锦是兰州人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同时,我们也期盼更多人能就此进行研究,提供相关情况。数百年前,从兰州走出的艺人,在南方舞台给人们留下了极为精彩的一幕,至今令人震撼不已。

兰州老王原创作品,非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违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