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戏: 甘肃腔调为何在广东流传了三百年?原因至今未解这是一种在广东潮汕地区流传了三百多年的甘肃腔调。它的名字叫西秦戏,也叫甘肃调,是西秦腔的一种。 如今,时光虽过去了三百年之久,但广东的西秦戏,依旧保持了明代西秦腔的某些特点,舞台动作还能看出粗犷豪迈,雄浑激昂,“关西大汉铜琶铁板,高唱大江东去”的架势。 这种流传了三百年之久的西秦腔孑遗,是如何传到广东的?这背后究竟有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1.西秦,其实指甘肃陇中 唐人有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里的三秦,人们多以为指的是关中之地。当年,项羽逼刘邦入汉中,为防范刘邦,同时为安抚秦人的残余势力,在关中一带封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以他们三人封地为三秦。实际上,三秦涵盖了关中、陕北等地。 甘肃是秦人的故乡。商末周初之时,秦人先祖因抵抗周军失败,而被发配之甘肃陇中陇南一带为周人戍边。甘肃甘谷的朱圉山,其意为红色山崖下圈禁奴隶之地。这里就秦人早期的落脚之地。其后,秦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壮大,顽强奋斗,最终建立秦国。最后,在秦始皇时期,统一天下。甘肃天水至今被称为秦州。秦州即为秦川、秦岭、秦州中的三秦之一。 秦昭襄王时期,秦人以今甘肃临洮(古狄道)中心设立了陇西郡,在甘肃镇原等地设立北地郡,以掌控秦国西部,解决秦人东出潼关,争霸天下时的后顾之忧。西秦就是指秦国西部,其实就是陇山以西的甘肃陇南陇中一带。 ![]() 西秦腔就是明末中期到清初,流传在甘肃境内的秦腔。西秦腔一词最早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过去,人们从明万历(1573年——1620年)年的杂书《钵中莲》中,发现有唱“西秦腔二犯”一调。由此认定,当时西秦腔已经在江南流传了,其唱腔已经为其他曲艺所借鉴。这也是关于“秦腔”一词的最早出现,学界将其认定秦腔出现的最早记载。 近几年,青年秦腔研究者陈岚,经过长期的研究,比较各种历史资料,尤其是年画、脸谱、戏剧班社、戏楼等已从,尤其是,上世纪发现的高台忠义班账簿中,有关'洪武十一年(1380)整建乐善忠义戏班’资料,认为秦腔形成于明初,在明中期就已经很兴盛了。大量的脸谱资料等证实,明中期西秦之地的甘肃,秦腔很普及了。甘肃各地保存了不少明代戏楼,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西秦之地的秦腔的兴盛程度。人们也将流传在甘肃各地的秦腔,称之为西秦腔。 那么,流传在广东的西秦戏,同甘肃的西秦腔之间,究竟有啥关系呢? 2.广东海陆丰地区流传的神秘的西秦戏 西秦戏,听这个名字,人们就不难发现,这个戏和西秦腔有着天然的关系。这样想就对了。据资料显示,西秦戏又叫甘肃调。它和甘肃有着天然的关系。 如今西秦戏以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引起了各方面关注。近日有消息,广东甘肃两方,还组建了一个田野考察团,对甘肃陇中等地秦腔,进行一次田野调查,以期全面梳理对比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 ![]() 人们普遍认为,西秦戏是明代西北的西秦腔流入广东的潮汕地区后,同当地民间艺术相融合后,在清初形成的。西秦戏尽管地处烟花三月的江南,尽管经历三百年的岁月,但西秦戏依旧保持了,粗狂豪放的西北特色,有着豪放慷慨的陇上气息,其武打虽然融入了南派武艺,但不时能见西北鞭杆的影子。 据资料显示,西秦腔流传在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其中广东主要在有潮汕地区,福建在南部,台湾也有广东福建移民带去的西秦戏流传。究其流传时间,广东的民间艺人说,口口相传已经三百年了。资料显示,清乾隆时,有个叫吴长元的人,在《燕兰小谱》中说:“……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今人张庚、郭汉城也说:“总之,琴腔也好,甘肃调或西秦腔也好,名称虽异,实际上是一回事”。“琴腔”,其实就是“甘肃调”、名“西秦腔”。 到嘉庆年间,西秦戏已经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大肆流行了,名角不断涌现。海丰地区有三大戏班,其中的顺泰源班留下的资料,其剧目有《打金枝》《贵妃醉酒》《锦香亭》等。清末民国间,西秦戏进一步发展,一度流传到了香港东南亚等地。剧目也分为文武两类,内容多来自演义小说。脚色场面则合称“五行十柱”,涵盖了红面、乌面、丑,正旦、花旦、蓝衫、婆脚,老生、文生、公末,乌军、文畔、武畔等等。后来,一批民间艺人还跟随彭湃参加了农民运动。 如今,西秦戏的传统剧目有一千多个,其中常见的《龚克己》《三官堂》《宝珠串》《贩马记》《棋盘会》《斩郑恩》《秦香莲》《赵氏孤儿》《游西湖》等等。 ![]() 那么,问题来了,西秦戏是如何流传到广东的?这个话题,少人有人论及,似乎是无迹可寻。其实,细细追究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 下面,老王就说说一点拙见。 3.明末,甘肃名角唱红江南演艺圈 明万历末年,南京的戏剧舞台有一位名角,因善于奸臣严嵩而闻名。此人,就是明代秦腔大家马锦。他和优孟、黄幡绰、敬新磨、珠帘秀、阿丑、魏长生、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列为中国戏曲史上的十大名伶。 马锦的学艺之路更为传奇。他潜伏豪门,揣摩权臣心态三年,重出江湖后,一炮走红,当年的对手也不得不拜他为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散文《马伶传》,就讲的是这个传奇故事。 ![]() 明末,马锦是江南演艺圈大咖。当时南京最出名戏班是兴化部、华林部,马锦就是兴化部的台柱子。万历末年,一次兴安某富商组织演出对台戏《鸣凤记》。结果,马锦技不如人,演出失利。为了学习,他随即隐姓埋名,投身到相国昆山顾秉谦府上为奴,以便观察宰相日常生活和举止。三年中,他“察其举止,聆其语言”,掌握了权臣的心态。三年后,他再回南京,要求再演对台戏《鸣凤记》。意思在《河套》一折中演活了权奸严嵩,一举成名。演对台戏华林班的李伶,最后都要拜马锦为师。 过去,马锦籍贯一直比较模糊,侯方域在《马伶传》中,只是写:“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近代学者们研究认为,马锦籍贯是兰州。研究兰州历史的康叙五先生认为,“明末时,兰州秦腔艺人马锦在南京兴化班演戏”。这个观点得到了学界普遍赞同。至今,学界对此观点尚无异议。 马锦这位从兰州走出的艺人,带着西秦腔在南方舞台给人们留下了极为精彩的一幕。流传在广东的西秦戏,是否就当时江南艺人从马锦这里学的呢? 师友们请留言说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