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的书画热,莫过于傅山、四僧,以及明末清初的画坛,一个绘画史上极其罕见的时代和思维大转换的时代。这样的现状也形成了博物馆界对于明末清初新的研究和展出热点。2017年,天津博物馆也聚焦在清代前期,遴选馆藏精品,筹备了“清代前期绘画特展”,展览以山水、人物、花鸟为纲,通过两期共约160件展品为观众全景式呈现清代前期中国绘画的原貌。 第二期已于7月11日正式调陈,新增50件天津博物馆馆藏精品亮相展厅,展览将展出至10月15日。雅昌艺术网在此为您带来一份最称心的导览,话不多说,一起安静看画,先从一幅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开始(文中作品介绍来自于天津博物馆陈朝霞老师、“清代前期绘画特展”作品介绍): ▼ ▲清 八大山人《河上花图卷》局部 纸本墨笔 康熙丁丑(1697) 天津博物馆藏 八大山人的绘画以水墨为多,用笔恣意纵横,浑厚酣畅,花鸟画成就突出。他在学习陈淳、徐渭等前代写意大家的同时,在绘画实践中逐渐突出用笔奇峭,构图险怪,造型夸张的特点,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对后世的写意花鸟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花鸟画作品中,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的《河上花图》可谓精品中的精品。 荷花题材在八大山人的传世作品中占比较大比例,可见他对荷花情有独钟。此幅荷花概括而传神,笔墨纵逸蕴藉相兼,与陈淳、徐渭的写意画法并不雷同,可谓将中国水墨写意技法发挥到极致,堪称八大山人的传世杰作。 这幅画后画家自题行草书《河上花歌》,是清康熙三十六年(1967年)所作,作者当时年72岁。拖尾有清永瑆、徐世昌的拔,卷中钤清许乃普、徐世昌鉴藏印多方。 如果八大的一张写意荷花长卷还不过瘾,那么我们可以再来一张山水画的长卷,两张长卷的不同凸显出的正是四王和四僧的不同: ▲清 王翚 《云山竞秀图卷》 纸本设色 康熙乙未(1715年) 张叔诚先生捐赠 此图是四王之一的王翚晚年精心为祝贺清代著名书画收藏夹安岐寿诞绘制的山水巨制。八大的长卷和王翚的长卷,前者笔墨概括潇洒,后者用笔细腻秀丽,这正是四王与四僧的最大差异。 ▲清 王翚 《云山竞秀图卷》局部 这幅画堪称王翚晚年的杰作,王翚完备的绘画功力都在画面中呈现出来,可见给安岐的祝寿礼物真的很重视,这一幅画是天津博物馆的一级展品,由张叔诚先生捐赠。属于清宫内府收藏,也是溥仪带出来,张叔诚先生收藏了好多溥仪的带出来的书画,这个展览中很多绘画都是张叔诚先生捐赠。有意思的是,王翚画这幅长卷的时候他已经84岁高龄,但安岐年仅33岁。 ▲《云山竞秀图卷》 局部 在中国的收藏里,吴门收藏很重要,后来从南方转移到天津、北京之后,到清初之际,安岐是当时的大收藏家,他们家的收藏一半都进入了乾隆的《石渠宝笈》。有专家说这是画的天津的风景,画的是水溪庄,安岐的书房叫春贤草堂。 ![]() 生平画长卷最多,也最见功力,晚年所作长卷更多。吴湖帆在评述其一生风格变化时曾说:“石谷自三十至四十颇见风韵,与南田绝相似,四十以后至六十为中年最精能之时,六十以后渐趋松懈,至七十左右为最退化时期……八十以后则老笔纷坡,复入佳境,愈简愈辣。此种功力,非他人能到矣!” 看完这张镇馆之宝,那么我们再沿着天津博物馆的调陈后的展览线索山水-人物-花鸟,一一看去。首先是“山水画”单元,以画家群体和地域性绘画流派为线索陈列,“四王吴恽”、“四僧”、“金陵画派”、“新安画派”及浙江地区画家的绘画得到较为充分的展示。 ![]() ▲清 石涛 《巢湖图轴》 纸本设色 康熙乙亥(1695) 周叔弢先生捐赠 石涛的《巢湖图轴》,同样也是天津博物馆的一级展品,画的是安徽巢湖的风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画家画巢湖风景的画作,巢湖博物馆专门以这幅画的仿真绘画作为博物馆入口的标志。2009年,中国邮政发了一组石涛绘画的邮票,第一张就是这件 《巢湖图轴》。 据考证,这是1695年,53岁的石涛应吏部尚书、英武殿大学士李天馥和庐州府太守张见易的邀请,从扬州来庐州游览,从庐州返回扬州的路上,路过巢湖,巧遇巢湖那几天下雨发大水,于是他就作了这么一幅《巢湖图》。其中的亮点是石涛对水的描绘,用“网巾纹”的画法,显示出风大浪急的感觉。 ![]() 这天,船停靠在金沙河畔,闻讯赶来的淳朴憨厚的田家农民,为了表示对石涛的敬仰,特地从深水池塘里摘了一枝含苞待放的荷花,送到船上。石涛一时很受感动,准备以金钱作酬报,田家农民执意不受,反而求之以诗。石涛慨然应允,即兴成诗两首,其中有“吾只爱诗不受钱”,“一枝菡萏最堪怜”的诗句,表面是寄赠田家,其实这正是作者自己的心声流露和感叹! 说这幅画是上乘之作,因为这幅画集合了石涛的诗书画三绝,石涛共在画面上方洋洋洒洒题诗四首,四首诗系即兴之作,前三首诗是用他独特的篆隶结合书体写的,第一、二首秀雅轻灵,第三首苍润丰腴,墨色浓润。第四首是用行书体。全图诗书画相得益彰,堪为三绝。 ![]() ![]() ![]() ▲清 王鑑 《仿古山水册》 纸本设色 康熙壬寅(1662) 张叔诚先生捐赠 王鑑长于摹古,因生于书香世家,他家是琅琊王氏一脉,曾祖父是明末大文学家王世贞,家学文化底蕴深厚,所以家藏古今名迹甚富,丰富的家藏,为王鉴学习临摹历代名画真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清初他们家开始没落,他跟王时敏一起跟董其昌学画,王时敏专门学黄公望。但是王鉴不同,王鉴学沈周、唐寅,明代的人都学,虽然他尊崇于他的老师董其昌所说的我尊黄公望为第一位,但他其实都学。 ![]() ![]() ![]() 此册仿董源、居然、李成、黄公望、吴镇、王蒙等五代宋元名家笔意,风格各异。既有简淡疏朗之作,又有繁密厚重之笔,并有青绿山水,设色艳而不俗。虽自题仿五代宋元各家,其实已经能够融会己意,体现出王鑑绘画的多种面貌。时年王鑑65岁。 ![]() ▲清 王原祁 《粤东山水轴》纸本设色 康熙壬辰(1712年) 王原祁的这幅画有《富春山居图》的感觉,看整个山水的构图就像是龙脉。构图简练文中,中远景峰峦高耸,流云缭绕,房屋茅舍散落山间。近景破石疏林,平淡自然。笔墨秀润而有浑厚之气,山峦树石,用淡墨皴擦,浓墨勾点,色调以浅绛为主,略加石青,凝重而又明快。自题介绍“粤东山水奇秀变化不落寻常”。画这幅画时,王原祁已经71岁。 ![]() ▲清 王原祁《仿古山水册》纸本设色 张叔诚先生捐赠 ![]() ![]() ![]() ![]() ![]() ![]() 这套王原祁的山水册共计十二开,创作时间达一年,分别临仿了董源、荆浩、关仝、米芾、赵孟頫、倪瓒、黄公望、吴镇等宋元名家。笔墨精妙、设色典雅,既有各家的气韵,又有王原祁自身的风貌,这是王原祁晚年的精心之作,当时他已经72岁了,绘画技艺臻于成熟精绝,色与墨交融达到一定的境界,可以说“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画面效果斑斓又厚重。 ![]() ▲清 吴历 仿赵大年山水图轴 纸本设色 张叔诚先生捐赠 此图仿背诵画家赵大年笔意绘江南乡村景色,画中远山如黛,溪流蜿蜒,桑柳郁郁葱葱,农户耕织正忙,清丽雅致,充满诗意的山村小景跃然纸上。作者用淡淡的赭石烘染远山,以细细密密的点簇、短线条皴擦点染农田、数目,笔墨精细,敷色清雅,向远方眼神的溪流营造出较强的空间透视感。 自题诗一首:“溪水分还合,溪山断复连。人家桑柳下,耕织自年年。” ![]() ▲清 恽寿平《千林暮霭图轴》 恽寿平的山水画常常为其花鸟画名气所掩盖,其山水取法元四家,并上溯董源、巨然,用笔潇洒秀逸,以神韵、情趣取胜,同样也取得较高成就。另外,恽寿平还有诸多颇有见地的画论传世。 这张画的顶部保存的不是特别好,但是是收录了画上有“石渠宝笈”的章。此图绘画暮霭时分寒鸦归巢,山川林峦逐渐归于沉寂的动态景象。呈现出暮霭时分自然界微妙的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