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前的隆昌县城,你还认识吗?

 天高云淡pm8ci2 2017-08-04


作家

张宗基

 近日,文友张津先生欣喜地告知,他在南方搜得一本画册,上有一张隆昌老照片,拍摄时间为近百年前,摄影者为美国人沙利文,并很快传给我。

这张黑白照片的前景为大片梯田,田中有不少稻茬,坡地里堆着高粱秆,应是秋收之后。有些水田已经犁耙过,水平如镜,不见了稻茬,田间小路弯曲向前。

图中自左向右可见远处一溜城墙,墙内多处青砖瓦房隐约可见,掩映于黄桷树的浓荫之中,炊烟缭绕,似能听到鸡鸣狗叫。正中最远处为一高塔,塔身只是一抹灰影。那是云峰塔,俗称白塔,立于要口云峰关之上。这个塔处于正中远处,说明当年沙利文先生是站在北关外的高处向南拍摄的。而北关外的高处是禹王宫,山门脚下正好是大片的农田,农田不远处便是城墙了。

云峰塔


从照片上按比例计算,那时城池的边长也不过一千米左右,相当于现在一个稍大的乡镇。当时,隆昌的人口不足两万,新中国成立初期,也只有四万人,街道分东西南北街,从北至南,北至北门口,南至南门桥,主干道叫中城街,俗民老街子,现名中心街。当时的隆昌在东西南北分别置有城门,隆昌河绕城而过,东门南门先后修有桥,最早的是观音桥(石板桥),1938年,在东城门外修了新拱桥,此前南门已修了桥,也是石板桥。新拱桥不再是石板桥,而是石拱桥。

(模拟地图)


隆昌的城墙大约建于明隆庆置县之后,清末,隆昌城墙已残缺不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日本人的飞机轰炸隆昌,城墙进一步遭毁,后经县参议会决定,为方便交通,扩展街道,将城墙全部拆除。新中国成立后,只留下一些城墙的残迹散见于东门和北门。上世纪九十年代,顺河街文教局处拆建,其墙基挖开,便是老城墙的脚基。

百年来,隆昌从风雨飘摇中走过,改革开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隆昌县城常住人口已达20万,县城面积增加了几十倍,高楼大厦林立,宽阔的街道上车水马龙。照片中的水田,现已成为宽广的石油大道和莲峰公园。

隆昌街景

莲峰公园

文:张宗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