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如果忽略了人本身的因素,即问题的原点和产生机制,而企图寻找到问题的解决答案,无异于本末倒置。
文/任 立(微信号:xkrenli)
我的一位朋友非常热切而诚恳的请求我,想要给他的品牌(产品)想一句广告Slogan.其实类似的情况和问题,在以往其他的朋友也时有提出——不是请我给他们起一个公司名字、就是产品品牌的名字,或者什么广告宣传的核心诉求。 每每遇到这样的请求,我都不知如何回答他们才好,因为创意一个公司或品牌的名字(包括广告语),并不是随随便便转转眼球、拍拍脑袋就能够可行的;为此他们经常也不理解,说:“你创意的‘五谷道场、德御坊、谷之禅’等品牌名字及其广告语,不是都挺好的么?就起一个跟它们差不多(效果)的名字就行!” 看着朋友急切的样子,真是让我哭笑不得。除非我再费一大堆口舌告诉他:“五谷道场”等品牌的创意,首先是在有一个事业目标、定位、战略发展预期(规划)的前提下,经过对行业领导品牌及主要竞争者的深入了解分析,以及对行业发展趋势和消费者期待(即尚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进行研究,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才可能确立独具个性且有效的差异化策略及创意方向;之后再根据这些要求,“想”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名字,然后再经过一一的排除法,最终才确定下来三至五个基本符合创意意图的名字;然后再到工商注册机构进行核查……。无论是一个品牌名字,还是针对品牌产品的广告语,都是一个系统性的创意、思考和规划,绝不是表面上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的事,更不是出一个点子的问题。 这位朋友似乎理解了,但又坚持说:“那,我这个简单,你也就简单的给想一句广告词儿就行——这对你来说还不是轻车熟路、小菜一碟儿?”我说:这种拍脑袋的事儿,我干不来;况且,这样既是对你不负责任,更是对我自己的不负责任……。 透过这件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司空见惯的行为模式问题,那就是:绝大多数人,遇到问题(无论什么问题,特别是比较困难的危机),首先想要的是问题解决的答案,而不是静下心来,审慎的研究问题的根源,即出现这种问题或危机的产生机制是什么?如果不搞清楚问题的产生机制即根源,即使将一时的问题解决了,但问题的“根儿”还在,过一段时候,同样的问题它还会出现,甚至复发时来得更凶猛。 人们之所以喜欢(自觉或不自觉的)直接想要问题的答案,在心理上是一种逃避机制在作怪——赶紧摆脱困难和痛苦、甩掉包袱或危机,逃到一个安全的舒适地带。这无疑是一种顾头不顾腚的“驼鸟策略”,仅仅是扬汤止沸而已。如果不是专注于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和方法,而是仔细地思考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发生的?当你客观如实的顺藤摸瓜、将问题的来龙去脉分析和思索清楚的时候,也就是找到了制造问题(症状)的“病灶儿”,就搞清楚了它的产生机制。这时,解决问题的答案自然也就在其中了——答案就是问题之中。 所以,我们要养成在问题中寻找答案的习惯,以期釜底抽薪、彻底杜绝和铲除问题之根,而不是像外科手术式的直接将表面的“问题”干掉,这等于杀了个“替罪羊”,却把产生问题的“主谋”那个“病根儿”给保护了起来。这样的方法是极其荒谬和无知的。 人们所有的困惑、纠结、混乱和痛苦等问题,常常在于不了解和认不清自己,自己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正由于不了解自己的问题,所以才惯性的径直去寻找答案。若此,你所找到或选择的答案,往往也只是你(主观)想要的,而不是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那个最究竟的答案。这是因为你在寻找答案时没有究竟的依据,只是急于逃避或满足自己的想像和愿望而寻求答案——你并未了解自己、未了解问题本身,所以寻求的答案也就是无的放矢的! 切记,关键在于思考和关注问题本身,而不是急于去寻找答案。 ………………………………………………… 本文版权为“性空禅士任立”所有。 若需转载,麻烦请注明:转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