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儿童心理课堂,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① 父子对打怎么办 一段一位热线工作者接到的求助热线。是一位妈妈打来的。 大意是,儿子上初二了,经常与爸爸发生冲突。近期对打起来,儿子情绪特别激烈,甚至操起了刀子。 妈妈想要缓和双方之间的矛盾,希望能够帮助到儿子。看他每次与爸爸打完以后,痛不欲生的样子,妈妈的心都要碎了。 接听者先是共情了妈妈的感受,然后问了下,儿子小的时候,父子俩相处的方式。 妈妈说,爸爸的性格比较暴躁,儿子从小贪玩,没少挨打。 随着儿子渐渐长大,先是顶嘴,然后就是对着打。现在两人水火不容,一触即发。 接听者建议妈妈带父子俩一起去做家庭咨询,要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先要解决爸爸的问题。 电话那头陷入了沉思,过了好一会,妈妈啜泣着小声说,好的。 通话时长十二分钟多,妈妈反复问热线工作者她应该怎么办?儿子怎么会变成今天这样?如何让儿子变得温顺懂事? 接听者反复解释,想要改变儿子,先要改变爸爸的态度和处理父子矛盾的方式。 妈妈似乎是懂了...... ② 父子一起玩游戏,怎么办 摘掉耳机,想起之前住的小区的一个邻居。也是一位妈妈。儿子读四年级。 每次在门口等孩子放学,我们都会聊上几句。 妈妈当时正为儿子玩游戏的问题烦恼。用她的话说“头发都愁白了。” 原来爸爸回家的“主业”就是打游戏。妈妈苦口婆心说了多年,无果。 儿子读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妈妈还能管得住。爸爸在一间屋里打游戏,儿子在另一间屋里写作业。到了三年级,有点管不住了,放了学让他写作业,他说爸爸怎么在玩游戏? 有时候父子俩干脆一起打游戏,说谁都不听。 儿子的学习成绩从三年级开始就很不稳定,作业也是时写时不写。有一次,她实在气得不行,把儿子的书包从五楼直接扔下去后,无助地坐在沙发上哭了起来。 就这样,儿子和爸爸“戒游”了三天。 三天过后,一切恢复原样。 ③ 焦虑的为什么总是妈妈 无论是儿子与爸爸对着打,还是儿子与爸爸一起玩游戏,我们发现,最后焦虑的总是妈妈。 为什么呢?
所以,妈妈焦虑、烦恼、忧心忡忡。 可是两个钝感的男人毫无觉知。他们联手制造了让妈妈苦不堪言的场面。同时,也说明了妈妈在家庭中没有撑起她应该撑起的半边天。 ④ 儿子现在这样,妈妈能怎么办
我妈的邻居,我叫她大婶。有一年春节回家,我妈让我给他们家送些点心过去。 早上九点多了,大婶在包饺子。大叔和他们正读初二的儿子各自躺在一张床上看电视。 大叔一边吐着烟圈,一边在“教育”儿子:你明年就初三了啊,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能像现在这样子了,天天打游戏。 大婶也犯愁,问我,儿子咋办?天天打游戏。休息在家,连饭都不好好吃。饿了吃泡面,渴了喝果汁。 我当时想也没想,随口就说,你不买泡面,也不买果汁不就行了吗? 还有,大叔是爸爸,对儿子来说,是有权威的。要好好管孩子,更要给孩子立个榜样。 大婶说,你大叔常年在外打工,也就春节在家过几天,怎么管孩子? 我叹了口气,真的是无能为力。就算大叔天天在家,又能树立什么榜样?老婆忙里忙外,他在床上躺着?在屋里抽烟,睡到日杆高? 此题无解。 ⑤ 爸爸在儿子的成长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一个好的父亲,至少具备以下几点:
保护妻儿免遭痛苦与责难。 物质不充裕的时候,保护妻儿免遭挨饿。物质相对充裕的今天,保护妻儿免遭孤独与精神空虚,也即平时所说的陪伴。
妻子眼中的好丈夫,孩子眼中的好父亲。 有良好的人品和性格,疼老婆爱孩子,是儿子长大后想成为的人,是女儿长大后想嫁的人。
无论是暴力还是说教,对儿子行为习惯的养成皆收效甚微。 如果父亲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就在无形中为儿子的成长树立了标杆。 而儿子,只有完成了对父亲的认同,才能更好地成为自己。 在父子关系中,以及对儿子的教育中,妈妈能做的是,尽快让爸爸意识到,他的言行是决定父子关系的关键。 想要改变儿子,爸爸要先做出改变。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