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半脱位,又称不整齐肩,在偏瘫患者中很常见。表现为肱骨头在关节盂下滑,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出现明显的凹陷。肩关节半脱位可能与偏瘫患者的肩痛有关,可合并臂丛神经损伤,是上肢预后差的标志。 Ⅰ 偏瘫肩半脱位的发生机制 尽管至今人们对偏瘫肩半脱位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但随着偏瘫肩半脱位发生机制的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正常情况下肩关节稳定性的维持依赖于肩关节的骨性结构及其周围的肌肉和韧带,其中肩胛骨关节盂与肱骨头之间特殊的位置关系所形成的“锁定机制”,对于肱骨头在关节盂中的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正常情况下,肩胛骨关节盂朝向上、向前及向外,关节盂面向上倾斜的结构对于预防肩关节向下脱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脑血管意外发生后,肩胛带肌群痉挛导致肩胛骨后缩和下回旋、肩带下降和肱骨内收、内旋,结果使肩胛骨处于相对的外展位,破坏了肩关节外展时所必需的正常肩胛骨和肱骨之间的协调运动; 2、脑血管意外发生后,肩关节周围肌肉尤其是冈上肌变得软弱; 3、偏瘫患者早期坐位和站立位时患侧上肢自身重量的牵拉; 4、偏瘫侧上肢在进行姿势治疗、功能训练和搬动时被不恰当的处理。 Ⅱ 偏瘫肩半脱位的治疗原则 尽管目前对己发生的偏瘫肩半脱位的治疗还缺乏有效的手段,但多主张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①、通过矫正肩胛骨的位置恢复肩关节原有的“锁定机制”;②、刺激肩关节周围起固定作用的肌肉的活动和增加其张力;③、在不损伤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前提下,保持肩关节无痛性的全范围被动活动。 Ⅲ 肩半脱位的常用治疗方法 1、应用正确的姿势:卧位休息时将上肢放置于抗痉挛模式,坐位时双手对掌、十指交叉,双上肢伸直放在高度适宜的桌面上,也可采取患侧上肢负重位; 2、手法复位:患者卧位或坐位,治疗师使患侧肩胛骨充分前屈、上抬、外展并向上回旋,纠正肩胛骨的位置; 3、刺激肌肉收缩:用冰快速地在肩关节周围按摩,刺激相关肌肉的收缩,也可用功能性电刺激或肌电生物反馈对相关肌肉如三角肌和冈上肌进行治疗; ![]() ![]() ![]() 4、主动运动:患臂保持伸向前,治疗师通过患侧手掌向肩的方向做快速、反复的挤压,让患者保持手伸向前方,防止肩后缩; 5、被动活动:在健侧上肢带动下做前屈和上举运动,也可由治疗师操作做全范围屈伸、收展和内、外旋转运动,注意活动过程中不应产生任何疼痛; 6、用吊带保护:在训练或转移身体时使用三角巾或吊带保护患肩,使之避免意外损伤或使半脱位进一步加重。 ![]() ![]() ![]() Ⅳ PNF应用于偏瘫肩半脱位治疗 ![]() PNF是“通过刺激本体感受器促进神经肌肉系统反应的方法”。它以特定的运动模式和技术、以对角线和螺旋为特征的动作治疗患者,促进其功能的恢复,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康复中。 针对偏瘫肩半脱位的发生机制,我们从PNF方法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部分运动模式对偏瘫肩半脱位进行治疗,以改善肩胛骨和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活动,增强其肌力,特别是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的力量。 通过上肢D2屈模式训练三角肌、肱二头肌、喙肱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 ![]() 上肢D2屈模式 ![]() 通过肩胛骨前上模式训练肩胛提肌、菱形肌、前锯肌; ![]() ![]() 肩胛骨前上模式 通过肩胛骨后下模式训练前锯肌(下部)、菱形肌和背阔肌; ![]() 肩胛骨后下模式 ![]() 通过肩胛骨前下模式训练菱形肌、胸大肌和胸小肌; ![]() ![]() 肩胛骨前下模式 通过肩胛骨后上模式训练斜方肌和肩胛提肌; ![]() 肩胛骨后上模式 ![]() 通过躯干“上提”模式加强对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的训练。 同时,在肩胛骨前伸模式中通过肩胛骨的向上、向前运动,纠正肩胛骨的位置,恢复肩关节的“锁定机制”。 此外,在使用上述运动模式训练时通过节律启动技术改善运动的感觉,使运动的节律正常化; 通过拮抗肌逆转技术减少疲劳、增加力量和主动关节活动度以及协调和平衡功能; 通过强调节律技术有意识地加强对三角肌和冈上肌的训练。 结尾 总而言之,依据偏瘫肩半脱位发生的机制,有选择性地使用PNF运动模式和技术对偏瘫肩半脱位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不同病程的患者有不同的疗效,病程短者疗效好。 ![]() ![]() 参考文献: 王玉龙,PNF对偏瘫肩半脱位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