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胃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二):健脾护胃、调脾疏肝

 水木年华138 2017-08-05


耿晓江

慢性胃病的中医理论与治疗

慢性胃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二):健脾护胃、调脾疏肝

1健脾护胃

脾胃乃后天根本,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胃的状况直接决定了人体的正气,先天不足、暴饮暴食、劳倦过度、大病初愈、久病不愈都会导致人体阳气不足,脾胃虚弱。《脾胃论》中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就说明了脾胃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临床上常用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进行加减,在健脾护胃的前提下治疗不同类型的胃病。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医者要注意补益类药物要做到润而不腻,补而不滞,慎用辛辣、苦寒、香燥、耗气破血类药物,切忌使用滋腻厚味类药物,以避免妨脾伤胃。

慢性胃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二):健脾护胃、调脾疏肝

中药

2调脾疏肝

肝脏、脾脏不但在生理上互相协调,互相利用,在病理上也互相影响。肝脏可以调畅全身气机,促进脾胃活动,从而不断改善消化功能。肝脏的疏泄条达,主要依赖脾脏生气血的滋养。有的患者由于长期患病,精神上常常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各种状况,从而引发肝失疏泄,肝气横逆犯胃克脾,导致慢性胃病加重,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病理性改变。在治疗过程中,医者必须将患者的情志因素作为参考,在认真进行心理疏导的基础上,鼓励患者不断树立治愈的信心。在方药的使用上适当加减疏肝理气类药物,例如:柴胡、佛手、香橼皮、八月札、延胡索等。这样就可以在恢复肝脏条达的基础上,达到清热除湿的功效。

慢性胃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二):健脾护胃、调脾疏肝

慢性胃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三):活血化瘀、充足的疗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