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子评改】杨大儒作品点评 特约评改人:钱玉清

 溥泉老人wfql8c 2017-08-05



  特约评改人:钱玉清(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2011-2012年书法报·书法海选“兰亭诸子”获奖书家)

杨大儒 临怀素《论书帖》斗方 规格39cm×41cm


  杨大儒作品评语:作者通临怀素《论书帖》,按原帖的尺幅、格式、布局、章法忠实呈现,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实临,赞赏作者的至诚、用心,这才是对传统和经典的敬畏。同时,临摹要讲求准确与精细,以尽可能地还原原帖的形貌与神采为要旨。此作用笔轻松、娴熟,节奏感强,不放过每一笔、每一点的微妙处理,充分理解了王僧虔《笔意赞》中“纤微向背,毫发死生”这句话的深刻寓意,是一件甚佳的临作。

  倘若要进一步的话,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笔毫在运动过程中的锋变轨迹还可更加清楚一些。如“高”字下部的环弧应该有边写边转锋压笔的动作,使其弧下部更厚重、扎实;“废”“来”等字的捺部末端,应有明显的折顿调锋后往左下收笔的动作,使线性更具质感。二、笔画在字法结体中的位置组合还可更加考究。如“风”字的中间部分并非直垂于正中,而是倚靠于右侧,使其更富美感和动感;“也”字的最后一笔与第一笔的交叉上下分割过于均等,应上部长于下部,这样才不显呆板。除此之外尚有以下不足:与原帖对比,“藏”字缺一点,倒数第三行“知”字多一点,“岁”下“近”字草法有误;再则,落款过于居中不妥,上提或下移都可以,只要不在作品的中部就好,下移落款、钤印后超过“也”字可能会更好。



经典解读


怀素《论书帖》 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名,后来足可深戒。藏真自风废,近来已四岁。近蒙薄减,今所为其颠逸,全胜往年。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谢》书,问知山中事有也。


“高迈蕴藉”的怀素《论书帖》


■钱玉清


  怀素《论书帖》为纸本草书墨迹,纵38.5cm,横40.5cm,9行,共85字。怀素的草书总是以奔放纵逸为基本面目,而《论书帖》则与《食鱼帖》《苦笋帖》等风格迥然,有“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之趣。通篇浑圆清雅,高迈蕴藉,是今草中有章草遗意的佳作。明代收藏家项元汴谓此帖:“出规入矩,绝狂怪之形,其合作处,若契二王,无一笔无来源。”清初鉴藏家顾复在他所著的《平生壮观》中,认为该帖是怀素师法王羲之的早年之作,对后世研究怀素书风的演变具有参考价值。

  常有人说“书法是凝固在宣纸上的音乐”,此语可谓识者珍言。《论书帖》用笔丰劲圆润不失清逸高古之气,温柔妍婉颇具安和流宕之象,结字秀整疏朗,精奥纯正,章法空灵散淡,自然浑成。整体看去节奏轻盈,笙磬同音,就像一首悠扬的笛子独奏,一首淡远的古琴轻抚,给人以怡然、恬静的愉悦感。赵孟頫在《跋怀素论书帖》中曰:“此卷是素师肺腑中流出,寻常所见皆不能及之也。”该帖不以长线顺势连接为美,而是以短笔触、小点画取胜。用笔温润含蓄,娴静雅逸,不显山露水,不鼓弩为力,闲庭信步,从容淡然,字分而意合,笔短而势畅,可谓墨有尽而意无穷。


钱玉清示范作品

临怀素《论书帖》横幅 规格37cm×64cm





微商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