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钱币谱录所载辽钱形制数据所传达的信息

 国民一员 2017-08-06

历代钱币谱录所载辽钱形制数据所传达的信息

 

泉痴山人

 

清以前历代钱币谱录都不甚重视钱币形制数据的检测与记录,人为地给后人的钱币研究带来不必要的时间与精力的浪费。辽钱此种情况更为严重,多数谱录作者很少亲自对钱币进行实测,多因因相袭以讹传讹。以至历代谱录中辽钱形制数据不仅稀少,而且矛盾歧误颇多。仅有的点滴数据虽不完全准确,但对辽钱形制研究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然而,多年来这一宝贵资源被辽钱研究者所漠视,至今未被开发利用。为了展现它们的价值,引起人们对历代谱录的重视。本人现将手边部分各代钱币谱录中的辽钱形制数据辑录出来,配以按辽度衡制(辽承唐制,辽制即唐制)换算成的公制数据,让我们共同看看它们传达了何种信息?对辽代钱币研究会带来何种裨益?

要说明的是:本文只列谱录中的辽钱形制数据,其它一概不录;重复者只取首见者;明显错讹者不录。所用度衡以《唐六典》所记唐开元通宝钱的“径八分,重二铢四絫”为基础,换算成辽制。一尺=30厘米,一寸=3厘米,一分=0.3厘米(3毫米);一钱=十分=4.2克,一分=0.42克,一铢=1.75克,一絫=0.175克。依此换算成的公制数据标注在原数据后面的括弧中。

 

一、辽代非年号钱的形制信息

 

1.契丹文天朝万岁缺万字的三字钱(兲主二),径一寸一分(33毫米)、重三铢三絫(5.775克)(《钱币考》清·佚名·饯熙辅辑)。

2.太元货泉,径七分半(22.5毫米)、重四铢(5克)(《钱币考》)。

3.通行泉货背月,径八分半(25.5毫米)、重二铢七絫(4.725克)(《泉志》南宋·洪遵)。

通行泉货,径八分(24毫米)、重四公分八厘(4.8克)(《泉币》民国·罗伯昭)。

4.千秋万岁,径三分(9毫米)、重?(《泉志》)。

千秋万岁背龙凤,径一寸九分(57毫米)重一两(42.3克)(《钱币考》)。

千秋万岁轮郭分八棱长命富贵背福德长寿、国泰仁安,径一寸三分(39毫米)、重?(《钱币考》)。

千字钱,(穿右千),径一寸六分(48毫米)、重十铢(17.5克)(《钱币考》)。

 

从上述四种八个类别非年号钱币实物看,1、4两种5类钱应是民俗钱,因其形制与辽日常用钱差距过大。9毫米小钱应是用于庙宇供奉的供养钱。而其它大型钱:折三型(33毫米)、折五型(39毫米)、折十型(48毫米)、当百型(57毫米)钱,均应是纪念赏赐币或开炉、镇库用钱。2、3两种3个类别钱,应是行用钱。其形制数值符合宝钱制行用钱规定范围:平钱径七分-八分半(21~25.5毫米),虽然重量与唐制不符,三枚钱均超重0.5克以上,而这恰恰说明它们必定产生在辽钱标准化之前,为辽早期钱制初创时铸制。该钱铸主为取信于民,特意将钱铸制得厚重。这是历朝历代早期钱普遍作法,辽钱也不应例外。当然,如果钱制作特殊精整,也有可能是特铸样钱、母钱、试铸钱或头炉钱等。折三以上大型钱的铸造反映了唐末五代币制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辽早期钱的特点。民俗钱币有大钱,行用钱必定有大钱。

 

二、辽代年号钱的形制信息

1.天赞通宝,径九分(27毫米)、重三铢六絫(6.3克)(《泉志》南宋·洪遵)。

篆书天赞二字钱,径一寸一分(33毫米)、重十铢(17.5克)(《历代钱谱》北宋·李孝美)。

天赞通宝,径六分(18毫米)、重?(《钱币考》清·佚名·钱熙辅辑)。

天赞通宝,径一寸三分弱(39毫米)、重?(《泉山古物编》清·施景深)。

2.应历通宝,径八分(24毫米)、重五分(2.1克)(《辽代泉谱》日·平尾聚泉)。

3.太平元宝,径八分有奇(24毫米左右)、重二铢四絫(4.2克)(《泉币图说》清·吴文炳)。

4.重熙通宝,径九分(27毫米)、重三铢(5.25克)(《泉志》)

重熙通宝,径寸(30毫米)、重?(《古今钱略》清·倪模)。

5.清宁通宝,径九分(27毫米)、重三铢(5.25克)(《泉志》)。

清宁通宝,径八分(24毫米)、重六分(2.52克)(《睛韵舘收藏古钱述记》清·金锡鬯)。

清宁通宝,径七分(21毫米)、重一钱一分(4.6克)(《古泉汇考》清·翁树培)。

清宁通宝,径寸(30毫米)、重?(《古今钱略》)。

6.清宁元宝,径寸有半分(31.5毫米)、重?(《古今钱略》)。

7.咸雍通宝,径七分(21毫米)、重四分(1.68克)(《古泉汇考》)。

咸雍通宝,径八分(24毫米)、重七分(2.94克)(《晴韵舘收藏古钱述记》)。

咸雍通宝,径寸(30毫米)、重? (《古今钱略》)。

8.大康通宝,径九分(27毫米)、重二铢四絫(4.2克)(《泉志》)。

大康通宝,径七分(21毫米)、重八分(3.36克)(《古泉汇考》)。

大康通宝,径七分(21毫米)、重一钱一分弱(4.6克)(《晴韵舘收藏古钱述记》)。

大康通宝,径寸(30毫米)、重?(《古今钱略》)。

9.大康元宝,径九分(27毫米)、重二铢四絫(4.2克)(《泉志》)。

大康元宝,径七分(21毫米)、重八分(3.36克)(《古泉汇考》)。

大康元宝,径寸(30毫米)、重? (《古今钱略》)。

10.大安元宝长安、短安,径八分(24毫米)、重二铢八絫(4.9克)(《泉志》)。

大安元宝,径八分(24毫米)、重二铢三絫(4.02克)(《古泉汇考》)。

大安元宝,径六分强(18.5毫米)、重七分(2.94克)(《古泉汇考》)。

大安元宝,径七分(21毫米)、重九分弱(3.78克)(《晴韵舘收藏古钱述记》)。

大安元宝,径寸(30毫米)、重? (《古今钱略》)。

11.大安通宝,径寸(30毫米)、重? (《古今钱略》)。

12.寿昌元宝,径九分(27毫米)、重二铢四絫(4.2克)(《泉志》)。

寿昌元宝,径七分(21毫米)、重六分弱(2.52克)(《晴韵舘收藏古钱述记》)。

寿昌元宝,径寸(30毫米)、重? (《古今钱略》)。

13.乾统元宝,径寸(30毫米)、重三铢二絫(5.6克)(《泉志》)。

乾统元宝,径九分半(28.5毫米)、重? (《古今钱略》)。

14.天庆元宝,径九分(27毫米)、重二铢四絫(4.2克)(《泉志》)。

天庆元宝,径七分(21毫米)、重? (《古泉汇考》)。

天庆元宝,径七分(21毫米)、重六分弱(2.52克)(《晴韵舘收藏古钱述记》)。

天庆元宝,径寸(30毫米)、重? (《古今钱略》)。

15.天庆通宝,径七分(21毫米)、重? (《古泉汇考》)。

天庆通宝,径寸有半分(31.5毫米)、重? (《古今钱略》)。

 

从以上15种41个类别的辽代年号钱形制数据看,如果这些谱录收录的钱币确系真钱,采用的度衡两制准确无误的话,此前关于辽钱的一些观点就值得怀疑了。如“统和以前无大钱”论点,是泉界始终奉为圭皋的观点。可历代泉谱辽钱形制数据却展示了相反的情况。早在近千年之前,北宋的李孝美就收藏了一枚直径33毫米,重17.5克,约为折三或折五型的篆书天赞钱。而南宋洪遵收藏的天赞通宝直径也达27毫米,重量达6.3克,应为折二钱。更为令人震撼的是,清代施景深在《泉布图说》中竟收藏到一枚直径39毫米,约为折五或折十型的天赞通宝大型钱。历代泉谱中展现折二钱(径27-29毫米)还有重熙通宝、清宁通宝、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寿昌元宝、乾统元宝、天庆元宝等七种。折三钱(径30-36毫米)有重熙通宝、清宁通宝、清宁元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大安通宝、寿昌元宝、乾统元宝、天庆元宝、天庆通宝等十二种。历代泉谱中还列有平钱(21-26毫米)应历通宝、太平元宝、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寿昌元宝、天庆元宝、天庆通宝等十种。半文钱(16-19毫米)天赞通宝、大安元宝两种。

这个结果假如数据准确无误(经与传世实物验对没有大的出入)、所有泉品均为真品(历代泉谱的作者多数是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都有较高的鉴别真伪的能力,而且当时辽钱基本没有伪品,因为稀少不为人知,史书又失载,造假者无从下手等原因,民国以前辽钱无伪品)的话,它对中国古钱界的震动将是爆炸性的。因为它以事实残酷地推翻了1900年以来所谓的“新一代辽钱专家”对辽钱研究的结论。并从另一侧面揭示了这些辽钱专家漠视祖宗典籍、管中窥豹式的所谓辽钱研究的苍白、荒谬与可笑。

这些形制数据信息真实无误地告诉我们,辽代不仅在开始铸造年号钱时就铸造了折二以上大钱,而且“通辽之世,每个年号都铸造了大钱”。信息还证实天赞通宝确是辽钱而不是安南钱。因为在两宋、元、明时期的安南政权从未铸过折二以上大钱。泉谱中所列折三型大安通宝、天庆通宝对读钱也证明钱币界至今争论不休的大安通宝、天庆通宝小平型对读钱不是西夏和安南钱,而是辽钱。因为西夏和安南都从未铸过大安、天庆大钱。从大钱风格特征亦可进而推断争论不休的对读大安通宝、天庆通宝平钱是确定无疑的辽铸钱,因为风格特征与大钱一致。

千年钱币典籍所载辽代钱币形制数据所传达的信息,应是可信的。因为北宋李孝美、南宋洪遵亲自收藏和亲眼所见的辽钱形制数据,可能就是他们亲手实测并记录的,所以千百年来无人怀疑这些数据的真实性。而清代记载有辽钱形制数据泉谱的作者,大多是泉币界学术领域的巨擘。他们不因袭前人,书中数据都是亲手检测,当时人们尚不了解辽钱状况,造假也没有现时这么登峰造极。辨伪断代对这些泉谱作者应不成问题。所以,他们检测的辽钱实物应为真品,其测量为数据亦应是真实可靠的。老祖宗典籍中历千年验证准确无误的年号钱形制数据明明摆在那里,可我们的钱币权威竟瞪着眼睛说“通辽之世,年号钱都是小平钱”。这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这些权威数典忘祖,缺乏札实的辽代钱币研究功底。由钱的形制推而及之,对辽钱的读法、文字特征、材质性质、辨真断代、确定铸主、真至辽钱铸造年代上限、辽钱的行用特点、辽代经济状况等一系列和辽钱有关的问题,都令人不能不对已有的所谓的定论产生怀疑。因为这些论点都是受上世纪三四十年所谓上海钱币学派的影响做出的。上海钱币学派对中国古钱币研究功不可没,是有目共睹的。可在对辽代钱币的研究上,却囿于地域、出身、资料占有等局限,经得起考验的建树寥寥无几,可错谬却遗祸至今难以消弥。“统和以前无大钱”,就是海派四十年代最位一位钱币大师的观点。这位币商出身的钱币大师,可能囿于文化的局限,对历史上度量衡制度和钱谱中的辽钱形制数据疏于涉猎,得出错误的论点应情有可愿。可身为国家最高钱币研究机构的学术带头人,面对祖宗典籍的形制事实而不顾,讲出“通辽之世,年号钱都是小平钱”的话,就不能不使人对国家钱币研究机构的权威性产生动摇,进而对这样的钱币研究机构所认定的辽钱研究成果产生怀疑。

本文因不是论辩文章,所以不好再在辽钱研究问题上多嘴多舌。事情是不是如笔者所说,请大家验证本文所收集的历代谱录中辽钱的形制数据,让事实回答一切。本文展示这些辽钱的形制数据,目的在于请辽钱研究专家在研究辽钱时既重视史料又要重视实物,既要看重今人的研究,更要重视千百年来历代钱币学家的研究成果。历代的辽钱谱录虽然简陋,而且灵芝与荒草并存,但其反馈的原始信息却是极其珍贵,无论任何史料都不可以替代。让我们共同努力挖掘这一宝藏,借助它们的神奇力量把我国辽代钱币研究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使辽钱研究凝结出更多的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成果。

2007-11-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