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最大的快感是倾听思想的花开,呈现生命的丰富,品尝语言鲜果。 ——王雪瑛 不是虚构,而是真实 ——杜拉斯和雅恩 王雪瑛 相信许多女人,美丽的或不美丽的,不太年轻的或太不年轻的都幻想过这样一个场景——当紧张而忙碌的生活将疲惫和无奈涂抹到她们的脸上,渗透到她们的内心的时候,一个陌生的抑或是熟悉的声音穿过现实生活的喧哗,真切地停留在她们的耳畔:“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对我来说,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与你那时的容貌相比,我更爱你备受摧残的面容。”
也许经历过岁月磨砺的女性不会幼稚到回头去寻觅那个岁月深处的身影,但也无法抑制如云雾般在内心飘浮的激情和渴望。 是谁如此恰如其分地揭示出女人内心深处的梦幻和情愫?这段出自《情人》的开场白令人过目难忘,成了小说文本中的经典段落。可见杜拉斯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力量,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充满了想象和疑问 初遇杜拉斯的文本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期,当时《情人》在高校中文系所向披靡地风行。相对琼瑶那些甜津津的带着柠檬般忧伤的爱情故事,杜拉斯的《情人》是一株奇异的野生植物。 《情人》对我的性别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回首往事,我已经无法回到当年的心境和状态,何况人并不是对所有的影响都意识清楚,现在只能勾勒大致的轮廓而已。 我从《情人》中看到了什么?一个不足16岁的法国少女,她的心离开了充满贫困与不安的家庭生活,开始了隐密的旅程。她在一条渡船上邂逅了一个中国男人,她上了他的黑色汽车。此后由渡口到寄宿学校,她都是车去车回。 一个沉浸在城市的喧嚣嘈杂之中的屋子里,她完成了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变。杜拉斯对这间屋子的描述很特别:“房间四周被城市那种持续不断的噪音包围着,城市如同一列火车,这个房间就像是火车上的……” 这暗示着什么?是对环境的敏感中摆脱自我内心的紧张和孤独?更奇怪的是一个少女并不以自己的羞涩在对方的眼里塑造出个纯情的公主形象,以最温柔、最美好的方式告别她的处女时光,而是胸有成竹地对一个比她大12岁的男人说:“她不希望他只是和他说话,她说她要的是他带女人到他公寓来习惯上怎么办,就怎么办。” 这是一个多么奇怪的女孩呵!她天生敏感,就如同她天生反叛?她只是需要即兴的、及时的欲望,而不是期待情感长久的慰籍?她如此年少,就能穿越没有情爱没有未来的茫然与无助,并坦然地回答道:“我说我想要他,他的钱我也想要。”然而她又几次重复:“对我所做的一切,我就要终身抱憾,惋惜不已了!” 她到底惋惜什么呢?是惋惜与他的相爱,还是抱憾与他分离? 读杜拉斯的《情人》,又如同看黑夜里大海上的一艘游轮,船上的灯火,船外的黑暗让我充满了想象和疑问…… 1926-1927年间的玛格丽特·杜拉斯。 杜拉斯的一张罕见的以东南亚风景为背景的照片 中国情人时期杜拉斯的典型照片 杜拉斯在圣伯努瓦路寓所。 (摄于1955年) 写作和镜子 写作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作家的内心?作品也是一面镜子,可以看见作家的影子? 写作对于杜拉斯来说,意味着什么?想象着以上帝的目光,审视自己隐密的内心?我重新翻到《情人》封面的勒口处,一张仅有的小照片多次翻印变得日渐模糊,年轻的杜拉斯斜戴着一顶宽沿的便帽,半张脸隐没在帽沿的阴影里,半张脸散发着年轻而美妙的光芒。再看下面的作家简介:18岁回到法国,在巴黎时读过数学、哲学、法学、政治学……怎么唯独没有文学,接着是那些使她声明赫赫的作品名单,她可真是一株狂野的植物,在旷野里,在黑暗中都能不断地生长。 文字的确有一种制造虚幻镜像的能力,何况是杜拉斯的文字,它们把茂盛的生命力凝固成一种永恒,就像凡高的向日葵,黄色的花瓣中蕴含着生命的精魂,永远不会凋零。所以,我明明知道杜拉斯完成《情人》时,已年近70岁,可我还是在她文字的魔力前忽略了这个简单的事实。 最近,我买到了一本《我的情人杜拉斯》,书中有不少杜拉斯晚年生活的照片,隔着十几年的光阴,那个简单的事实鲜明得让我震惊:杜拉斯和情人雅恩坐在汽车里,雅恩的脸朝前方虚在暗影里,杜拉斯面向窗外正对着镜头:她脸上纵横交错的皱纹清晰至极:我这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备受摧残的面容,她对自己的描述是多么准确呵! 一个敢于正视自己的人,她的内心必定有一种岁月无法损毁的光芒。 爱情起源于阅读 “1982年8月5日,我们在特鲁维尔的那座海边公寓里,……我们很孤独,我们周围是浪涛声,孩子们的喧哗声,还有炎热……”我的视线从这儿开始,不断地向着《我的情人杜拉斯》的纵深滑去。 这是一本装帧特别的书,出版者真是匠心独具,只有封面,没有封底。一个封面是《杜拉斯的情人》,另一个封面是《我的情人杜拉斯》。杜拉斯和她的最后一个情人雅恩互相把对方作为写作的对象,这样两个文本合在一起出版,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效果:两个文本的终止处,正是两个文本的交汇处,读者可以从书的任何一边开始阅读。 年近七十的杜拉斯,与一个比她年轻50岁的大学生雅恩相爱,听起来太像一个虚构的传奇故事,而发生在杜拉斯的身上却是无比的真实。 自从一个夏日的正午,他以轻柔的“我是雅恩”敲开了黑岩楼的门,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她的生活,二十多年的光阴过去了,他们共同站在人生的岸边,一天天,一年年,看着日出日落,潮来潮去,任痛苦、虚无、孤独、欢笑在心中盘旋,他们相信,两人一起看海的时候,大海才变得更美。 简单地说,雅恩对杜拉斯的爱情起源泉于他的大学时代,起源于他的阅读。杜拉斯的每一段文字,每一部小说都成了点燃爱火的燃料,他整夜整夜地读,有时激动地读不下去,就一边默诵一边在大街上游荡。他下决心一定在死亡之前认识杜拉斯。 机会终于来了,杜拉斯要来学校参加她的作品讨论会,会上将放映她的影片《印度之歌》。他当然是坐在第一排,当然是要请她签名,并勇敢地对她预告,打算给她写信,出乎意料的是她竟然给了他寄信的地址。 此后,他的信如同浪潮般不断地涌入杜拉斯的信箱。他的信很短,有点像便条,还越写越勤,几乎每天一封,虽然没有等到杜拉斯的回信,他的热情依旧,七年过去了,他只能想象着她在读他的信。 奇迹终于发生了,他收到了杜拉斯的一封长长的回信,她的写作,她的身体,她的孤独,她的日常生活终于浮出水面,在他的眼前清晰起来:“我独自住在诺伊利的那栋屋子里,那里可以住十个人。我一个人住着14个房间。我已经熟悉了自己的回音。”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多年的呼喊之后他终于等到了爱的回应,杜拉斯在信中告诉他:“也许我说我喜欢你,就像我几乎喜欢我所有的电影一样。” 这封信结束了他长期单恋的痛苦,爱的旅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他查到了她的电话号码,来到了她居住的城市,叩开了她的家门,加入了她的生活。 生命中的咏叹 杜拉斯的生活平面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连缀:爱情、写作、出版,出版之后还有什么呢?“出版之后产生的孤独。它既是我生命中最巨大的也是最幸福的孤独。” 孤独之外还有什么呢?衰老,它真实地伫立在杜拉斯晚年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像大海深处的冰川,身处人生之海的我们早晚都得面对,谁也无法逃避。 “如果没有大海,没有爱情,那么谁都不会去写书。” 这是杜拉斯的观点,也是杜拉斯的选择。很长一段日子她和雅恩住在黑岩楼,特鲁维尔的海边公寓里,也就是他曾在信中描绘过的,“她一个人住着14个房间”的居所。 他们远离喧嚣的城市,宁静而孤独地生活在大海的边缘。这样的场景在他们的日子里,重复率是最高的:他们分开坐在椭圆形的桌子前,雅恩用心倾听着她的声音,然后把它们打在纸上,除了她说出的和将要说出的句子,似乎什么都不存在了。当然他们也会争吵:诸如此类的对白被重复了无数遍,“我受够了杜拉斯”,“不,雅恩,永远不会受够杜拉斯”…… 他相信,这些语词,一旦在纸上存在,便再也不会消失了。所以,他最乐意做的事情之一,或者说已被他当成使命的事情就是:记录她说出的句子。《绝症》、《情人》、《痛苦》……这些不会被时光淹没的作品,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完成的。 二十多年的光阴他们相随着走过。命运如不断地改变方向的雨水击打着他们的生活:对衰老的恐惧,对酒精的依赖,疾病,戒洒,入院,出院,痛苦,虚无,欣喜,他们一起承受和体验,彼此的情感和生命,更真实地融入到对方的生命结构中了。 杜拉斯完成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说《雅恩·安德烈亚》。雅恩完成了此生唯一的作品《我的情人杜拉斯》。 许多人难以理解和接受他们的情感。虽然他们没有相称的年龄和俊美的外表,老年的杜拉斯不乏病态,雅恩也有同性恋的倾向,日日相伴,总有龃龉,不可能天天上演爱情童话,也缺乏唯美的细节和情调,然而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他们的生命彼此需要,他们都善于忘却外在的世界,生活在爱情中,或者是对爱情的诗意的想象中。他们心意相通,都把彼此的依恋当成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由于雅恩的加入,杜拉斯丰富的一生变得更加纯粹,更加完整:爱情与写作。 生命如歌,杜拉斯的一生中反复咏叹的是爱情和写作。 爱情是她写作的源起,而写作则是她爱情诗意的延伸,爱情和写作使杜拉斯一生闪烁着传奇的光芒。 王雪瑛,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第九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上海报业集团高级编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钱谷融先生研习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 2008年参加第九届鲁迅文学院评论家高研班。2015年出席全国首届文艺评论骨干会议。2014年获全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2017年获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东坡故里在场写作奖。著有《访问迷宫》《淑女的光芒》《倾听思想的花开》等作品集。 收获微店 扫描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2017《收获》长篇专号(夏卷) · 2017《收获》长篇专号(夏卷)目录 ■速求共眠(阎连科) 被“黑色幽默”的阎连科(孙颙)
■无名指(李陀) 知识流浪儿的奇幻旅程(项静)
■怪鸟(傅星) 因为亲历,所以可信(蔡骏)
访问韩少功(王雪瑛) 2017年,《收获》长篇专号全新改版,60克轻质纸,厚达400页。由2卷改为4卷:春卷,夏卷,秋卷,冬卷。 定价:32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