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溯源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立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累积和智慧的结晶。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周朝发展到八个,秦汉年间完全确立二十四个节气,前104年,邓平制定《太初历》,正式把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24节气图 二十四节气的体系形成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黄河流域为本,是阴阳合历,根据太阳和月亮运行制定。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8个,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有5个: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的节气有7个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4个: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价值和意义对于当今来说,农业作物的种植生长养护收割,已经有科学的气象资料进行辅助指导,甚至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小范围人工制造农业生产急需的“小气候”,是否遵循二十四节气貌似不太重要了。 我们说,传统文化的存在,作为经验对后世的指导,仅仅是文化魅力的一部分,个中最关键的,还是精神上对今世人们大脑中一种积极的激励作用,以及一些科技至今仍无法解释、解决的个别方面,借助历史长时间的经验数据积累,给予今世人们的参考作用,因此,弘扬正统传统文化源流,意义非凡。 故宫传统题材文传品 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的文化创造,是古人在长期自然生活中的经验总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遗产认知与继承的文化价值。中国的文化就因为地理气侯的原因发展成独特的农耕文化。今天说起农耕文化好像很落后,但是考虑到五千年的历史,那可是非常先进的了。 其次,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的文化时间,它是我们把握作物生长时间、观测动物活动规律、认识人的生命节律的一种文化技术,例如中医的季节用药习惯与治疗方式、日常饮食生活的季节调节与身体保健等。并由此延伸到立春尝春、迎春、清明品茶踏青、立秋吃瓜秋游、大寒咏雪赏梅等精神层面,也是一种传统的时间生活情趣。 再次,人类无论有多大的主动性与创造力,最终逃脱不了自然世界的时空限制。只有顺应自然,依循自然时序,人类才能生活得更加愉快幸福。在萧放看来,现代人应自觉传承二十四节气这一文明财富,尊重自然时间,尊重生命节律,享受色彩斑斓的自然时间生活。 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等等,后续另篇道来。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对了,顺便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