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岭南马氏祖先生卒年份及生平推考

 GOGOOTOO 2017-08-06
    关于岭南马氏,我们特指以马直北公为始祖的马氏,又称岭南金紫马氏。岭南各地金紫马氏族谱对始祖直北公,一般都大致有如下记载:公讳端,字至正,号直北,原籍河南省开封祥符县人,宋进士,奉政大夫,随高宗建炎年间南渡入岭,止居新会城南金紫街,诰赠朝奉大夫,享寿八十有一,配妣邓氏、高氏、林氏,俱诰赠四品恭人。生五子长曰琼字持国,次曰珩字持都,三曰璋字持世,四子五子曰璞曰珪(中山沙涌旧族谱记直北公第三四子名略有不同)俱随母高氏归宗河南,其后未详。然而,对直北公之生卒年份却从未提及,直北公究竟何时中进士,何时何因到新会,几百年来一直是个谜;还有,二世祖持国公、三世祖晞骥公等祖先们的生卒时间也无法知道,二世祖持国公究竟中河南抑或广东解元,各地族谱及地方志各有不同说法。造成这种困惑,主要由于经过元季之乱(元末农民起义)、黄贼之乱(1548-1556年黄肖养起义)、土改和文革几个时期,族谱资料严重散失,特别是黄贼之乱,广东新会、中山一带地区深受其害,那时族谱几近散失,以致后来新会和中山的族谱,基本上是靠老辈甚至过后几代人才追忆补回的,其余各地族谱亦是陆续照抄过来。因此,出现不同版本或含糊不清,也就不难理解。当然,几百年来,岭南马氏子孙亦不乏研究者,当中比较出名者,明时有香山的马碧溪公、马駧公,清时有新会春坡草堂的马承晖公,当代有马伯涵、马定邦、马作霖诸公,他们对直北公的生卒年份都作过较深入之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留下一些遗憾。笔者亦是个马氏研究爱好者,所以也想解决岭南金紫马氏祖先的生卒年份及生平等“历史遗留问题”,尽量给岭南马氏子孙们解开一些历史迷团。

笔者认为,探索岭南金紫马氏祖先的生卒生平等问题,应以宋史、地方志、碑记、族谱、民间传说等资料互相结合,互相印证,取长补短,去伪存真;同时,对各位祖先之研究不要孤立进行,必须综合性研究,例如对几代祖先的生卒年份的研究结果,需要同时满足一些特定的时间条件,方能成立。由于年代久远及历史资料不全,各地族谱描述又有所不同,故对祖先们之生卒生平行状等问题,目前我们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在符合历史事实和符合逻辑的前提下,在尊重前人表述的基础上,对祖先们的事情作出一些推测,故名曰推考。

本次推考将重点参考《愚忠录小序》。《愚忠录小序》是二世祖持国公为《愚忠录》而题之序言,写作时间应在淳熙十四年(1187)七月某日,孝宗皇帝召见进呈《愚忠录》和《万全策》之前一晚。《愚忠录小序》比较清楚地道出了直北公及持国公本人的一些人生经历,并提到三世祖晞骥公。由于为持国公本人所作,故我认为其具有很高之参考价值。

《愚忠录小序》(摘自香港《马姓族谱》)

臣读书太学七月夕,鸡鸣而起,方玩周易虞典,忽闻佩玉铿铿。仰视之,见帝临学宫焉。帝曰:“卿所读何书?”俯而对曰:“书为易也,欲以二经佐敷治。”帝敕曰:“洵良臣也用储卿位。”爰是帝回。明夜,予父子又彼读书终霄,予豚儿适以体倦,俯台而寝,予时亦深入书中,不知帝又临焉。帝甫临遂视豚儿位次,抚其背曰:“卿何勤也?”予俯伏以谢帝恩。帝敕曰:“明晨视朝许父子尔以忠策进。”爰是帝回。伊时鸡初鸣,庭燎有光矣,予乃举笔,竭而襟思,仅将兴邦建业七篇颜曰《愚忠录》,措安宇宙七款颜曰《万全策》以进,蒙帝敕付之剞劂焉,敢从始终录其首云:

乡进士贤书郎马某某进呈《愚忠录》、《万全策》表。

臣某臣父某登陛下六年进士,越十七年敕令广东新会事,二十有一年(注:《七十五周年纪念特刊》印成了三十一年,《古岗一》抄成十有一年,俱错。按理应二十一年召回,父某欲拜太学监,正因陛下喜得佳士秦桧,父某与谏台大夫刘节、将军岳飞力争,为金人奸宄,不知退避,冒渎天颜,贬广西柳州州牧。父某与庸才劣识遂隐丘园,下居以浙江杭州荒塘一,山田半倾,自耕自食。臣昔以随任广东,得入陛下二十三年乡试棘围,登榜首,蒙陛下召入太学,迟数月臣子某蒙陛下悯其困穷,敕许入太学。臣以蚁蝼之躯、鲲鹏之质恭逢圣世,其沐恩非一日矣。兹岁秋月灿朗,陛下两幸太学,臣父子冒俯迎跪送之罪,承陛下圣神仁慈宥,臣罪且荣。臣子某以衰衣,臣父子不胜感激,思欲吐气扬眉,以报陛下於万一也,然又蒙陛下敕以忠策进。臣是以思天高地厚之德,敢竭为至仁至义之言,颜曰愚忠录,分为七篇,又曰万全策备载治乱安危七款。临祠战傈,伏为龙御电鉴。

其次还参考以下5份材件(因篇幅太长,作附件列后):⑴《古冈马氏分邑族谱》;⑵香港《马姓族谱》;⑶万历版《新会县志》;⑷马撰写的顺德水滕房《扶风堂世谱小序》(简称扶风堂小序);⑸《古冈一》资料。《古冈马氏分邑族谱》和香港《马姓族谱》可在《加拿大马氏宗亲总会七十五周年纪念特刊》中可找到。

前三份材料在广东岭南地区很具代表性,比较之可发现除万历版《新会县志》无直北公传外,其余均有马氏三代祖先之传记,其中对三世祖之描述基本一致,而对始祖和二世祖描述则有差异。《古冈马氏分邑族谱》认为直北公是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9)成进士,二世祖持国公宋钦宗靖康间丙午(1126)领河南解元;而香港《马姓族谱》认为直北公登绍兴六年丙辰(1136)进士,越十七年敕令广东新会事令,又二十一年召回欲拜大学监;二世祖持国公高宗绍兴癸酉(1153)请广州文解凡三到省不售(大意为1153年领广东解元,共参加三次进士考试,不中)。万历版《新会县志》对二世祖描写与香港《马姓族谱》相同,可认为他们均出自《愚忠录小序》。

另有《扶风堂世谱小序》,是中山古镇明代进士马駧于明朝中叶撰写的(注:马駧,明成化二年即1466年三甲192名进士),与晞骥公生活年代最为接近,且所述内容新颖,在目前很多房族谱中找不到,虽然写作时间于黄贼之乱以后可能凭回忆的成分多些,且在以后多次转抄中出现不少错漏,但仍不失为一份有用的参考材料。所以本次推考以《愚忠录小序》为主,配合族谱和县志及《扶风堂小序》展开。

本次推考中,运用了一些基本史实和基本常识,目的使某些特定时间固定下来,从而作推考之突破口或佐证之用。主要有:

直北公享寿81岁,持国公享寿84岁,晞骥公享寿54岁;⑵持国公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领广东乡试解元⑶晞骥公辛丑年淳熙八年(1181年)中进士;持国公淳熙二年(1175)补上州文学摄武锋军都统司;⑸持国公绍熙年间(约1190-1194)任钦州通判;⑹晞骥公开禧二年(1206年)捐修新兴县六祖报恩塔(见新兴县志);⑺古代官员制度基本常识:a、官员任职一般七十岁离职,特殊情况除外;b、丁忧和服阕:官员父母丧叫丁忧,丁忧须主动申请停职守孝,三年后守丧期满除服称服阕(服指孝服,阕即终了),服阕再申请复职叫还职;c、诰赠:朝庭对五品以上官员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室之殁者,以皇帝的诰命追赠封号,叫诰赠d、散馆:古时翰林院(南宋设在太学府)设庶常馆,新进士朝考得庶吉士资格者入馆学习,三年期满举行考试后,成绩优良者留馆,授以编修、检讨之职,其余分发各部任职,或出为州县官

直北公祖孙三世生卒年份推考,一定要注意总体结构不矛盾,不能忽视三世祖骥公的作用。特别一提,新兴县志有载:“南宋开禧二年朝奉大夫马骥阳江进士彭吴郡守黄朝清重修报恩塔”(注:上网搜索《六祖故居——国恩寺》一文也可获此信息)这是一个有力证据,也是目前之最新发现所以,我想用逆推法,先从三世祖入手,再推二世祖,最后推出始祖直北公。推断如下:

1)三世祖晞骥公,生卒年份为1153-1207年。理由:愚忠录小序中说到,持国公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领广东乡试解元,召入太学府深造,迟数月后皇上敕许入太学府(应是随父母生活),此时应约是1154年初的事情。由此推其应在1153年或之前出生;又据新兴县志记载开禧二年即1206年曾捐修新兴县六祖报恩塔,说明晞骥公1153年至1206年这段时间肯定在世,再据族谱所云公享寿五十四,故定其生卒年份为1153-1207年。

根据族谱和县志记载,晞骥公是在淳熙八年(1181)中进士,可知时年二十八岁,三年后散馆分派至安丰、六安任职(勾稽职官)各3年、任湖南衡山知县一任3年,又再升任肇庆通判3年,前后共15年,时已至1196年左右,升任广东雷州知州。

2)二世祖持国公,生卒年份为1127-1211年。理由:根据族谱记载,持国公曾有一个时间与骥公同为州官,一时传为佳话。这个时间就是1196年。稍后一年半载,持国公应已达70岁退休年龄,即约1197年。即推其出生时间为1127年,这个时间与族谱所述“建炎初随父南渡”是吻合的。由于持国公享寿84岁,故其生卒年份落在1127-1211年。由此可见,二世祖随父南渡时其实仍在襁褓之中,《古冈马氏分邑族谱》中所云持国公“宋钦宗靖康丙午年间(1126)领河南乡试第一”是弄错了的,它把出生时间当成了中解元的时间

3)直北公,生卒年份为1091-1172年。理由:根据族谱所云,二世祖持国公“淳熙二年(1175)补上州文学,摄武锋军都统司,任职六年(1177-1183)事事办集,有旨令再任四年”,四年后即1187年,再奉召上朝向孝宗皇帝陈述时务,兼进呈愚忠录万全策,即时升宣教郎,但持国公请调广东盐幕,及视事新会,获准,绍熙中(指1192年前后)又升任钦州通判。从淳熙二年(1175)至绍熙中(约1192年左右)此段时间来看,持国公一直都在工作,保持着一定的连贯性,说明家中并未出现丧事,因而其父直北公之忌年应不在此段时间内,应在此之前或之后。

留意扶风堂小序中“将一载遭父服阕”,说的是三世祖骥公任肇庆通判一年后即1194年,其父亲持国公服阕,也说明前三年即1191年持国公父丧或母丧。若是父丧,则推得直北公为1110年出生。但由于原推持国公是1127年出生,即直北公十六七岁结婚,似乎不大合理。故我认为1191年是持国公丧母(邓氏)之年,似更合理。而直北公逝世时间应推至1172年,淳熙二年(1175)为持国公服阕之年。根据谱云直北公享寿八十有一,推得其生卒年份为1091-1172年。这个时间与广西桂东南马容公族谱所述直北公生卒年份是完全一致的,且与《开封、新会马氏世系表》(见《广宁马氏族谱》)中北宋马氏祖先所述生卒时间对接得上。而若以1110-1191年作为直北公的生卒年份,将使直北公南渡时年龄太小,与旧谱所述偏离较远。

以上推考还涉及对《愚忠录小序》中的“陛下六年”、 “越十七年”和“二十一年”三个时间的理解:理解为政和六年即1116年,“越十七年”指1116年中进士后第十七年即1133年,“二十一年”指中进士后第二十一年即1137年。

推出马氏三代生卒年份后,再结合南宋史、地方志、族谱等资料,还可以对其生平进行推考。以下是直北公、持国公、晞骥公生卒年份与生平推考表。

 

 

直北公、持国公、晞骥公生卒年份与生平推考表

时间

初世祖  直北公

1091-1172

二世祖  持国公

1127-1211

三世祖  晞骥公

1153-1207

1091

出生于河南开封汴梁。

 

 

1107

父禧公逝于杭州。

 

 

1116年(愚忠录小序中之“六年”可理解为政和六年)

中进士(约25岁)。(见愚忠录小序“臣某臣父某登陛下六年进士”)

 

 

1119-1127

因世乱(金人骚扰,农民起义等因素)未出仕。

1127年出生于河南开封汴梁

 

1127-1130

(建炎年间)

因世变(北宋亡)未出仕。随高宗南渡,初居南京后迁杭州(杭州有房产)。

随父母南渡,后迁至杭州。

 

1133年(理解为中进士后之第十七年

调派到新会当县令(见愚忠录小序“越十七年敕令广东新会事”)。

随父母全家迁居新会。

 

1137年(二十一年,理解为中进士后之第二十一年)

召回,任吏部郎中授奉政大夫,曾出使金国有功,后欲拜太学监。(见愚忠录小序及小资料《问仍加差遣》)

随父居新会,在新会读书。

 

1140

第三子持世公生于杭州(中山沙涌族谱有记第三子1140年在杭州由林氏生)。

 

 

1141-1153

时正因陛下喜得佳士秦桧,1141公因参与反对议和被贬广西柳州当州牧。遂不仕,隐居浙江杭州,过着“荒塘一坵,山田半倾,自耕自食”的生活。(见愚忠录小序)

随母在新会读书,中秀才。

 

1153年(绍兴二十三年)

居杭州

1153年领广东乡试解元,召入太学府深造。(见愚忠录小序)

1153年出生。数月后敕许入太学府随父母生活。

1154-1163

1160年后从杭州迁回广东新会居住。(多地族谱有“迨子成宦,从杭而至”之说。

115411571160年三次殿试均不第,可能与父被贬之政治因素有关。在太学府时曾向高宗进呈《愚忠录》《万全策》但不被采用。公知高宗无用己之心乃离去另谋发展。

1160年随父母回归新会。

1163-1172

1163年后,宋孝宗上台,为岳飞等所有冤案评反,公亦得以评反,拟复官,公以年迈为由不仕。)

先后在张浚、胡铨门下当谋士,后在四川庐州负责安置流民。(参考马持国传)

 

1172-1175

1172年在新会逝世。葬于新会归德都井根村。

父丧,守孝三年。

 

1175-1177年(淳熙二年)

林氏与持世公迁香山沙涌,高氏与四子五子曰璞曰珪返归河南。

1175年服阕,在四川任职(补上州文学,摄武锋军都统司)。(见马持国传)

1178年中举。

1177-1183

 

改嘉州文学晋迪功郎,1177-1183任职六年事事办集,受上级称赞并推荐(见马持国传)

1178-1181以贡生在太学府攻读。淳熙八年(1181成辛丑科进士,同状元王猷榜。

1183-1187

 

有旨令再任四年,四年后即1187年,再被荐上朝,进呈愚忠录万全策(见万历版新会志马持国传)

1181-1184在翰林院修习,散馆后于1184-87年于安丰任勾稽职(见马晞骥传)。

11877月(淳熙十年之后又四年)孝宗召见之前一晚

 

孝宗召见,第二次进呈《愚忠录》和《万全策》。(参考马持国传)

在太学府,帝抚其背曰:“卿何勤也?” 。(见愚忠录小序和马晞骥传)

1187年(淳熙十四年)7

 

奉召上朝向孝宗皇帝陈述时务,即时改宣教郎。(见马持国传)

 

1187-1189

 

请调广东盐幕及视事新会。(见马持国传,新会志也有载呈请撤销白皮盐场一事)

1187-1190任职于安徽省六安任勾稽职官。(见马晞骥传)

1190-1194年(绍熙年间)

 

绍熙中1189-1191年)任钦州通判。(见马持国传)

1190-1193年任湖南衡山知县。(见马晞骥传)

1191-1194年(绍熙年间)

1191年邓氏逝世。与直北公合葬于新会归德都井根村。

1191母丧,守孝三年

1193年升任肇庆府通判摄绥州,(留意扶风堂小序“将一载遭父服阕”

1194-1196

因子孙荣耀诰赠朝奉大夫(正五品),妣邓氏高氏林氏,俱诰赠恭人(见马姓族谱)

1194年服阕1194-1197年升任容州知州。(朝庭一赐金紫)。

1196年升雷州知州官至朝奉大夫,赐金紫郡邑。(朝庭二赐金紫,父子同为州官)

1196-1199

 

1197奉祠而归(退休)。约1199年妣黄氏逝世

1199年母丧,守孝三年。(扶风堂小序将还朝,值以母忧去”)。

1200-1206

 

 

开禧二年即1206年捐修新兴县六祖报恩塔。(见新兴县志)

1207

 

 

急病逝于任上终年54岁葬于新会归德都井根村。

1211

 

逝于新会西郊道姑井村土名白莲池享年84岁。

 

   

 

附件一、古冈马氏分邑族谱》(摘自《加拿大马氏宗亲总会七十五周年纪念特刊》)

直北公传

初世祖讳端字至正号直北,原河南开封府祥符县汴梁人也,自宋徽宗政和间北上,值会试成进士,因世变未曾出仕,随高宗建炎间南渡入岭,止居新会县治南金紫街,为马氏之鼻祖也。后召折南京吏部郎中授奉政大夫,未仕旬日而卒,享寿八十一岁,诰赠朝奉大夫,妣邓氏、高氏、林氏,俱诰赠恭人。林氏随子往香山,高氏亦返河南,邓氏与祖合葬于归德都井根村土名大马洒睡犬形皂帽山形如桌上贵人乙卯向之原。生五子,长讳琼,字持国;次讳珩,出福建;三讳璋,字持世,与母林氏迁居香山沙涌堂墈张家边;四讳璞,五讳珪,返河南。

持国公传

二世祖讳琼字持国号鲠臣直北翁长子也宋钦宗靖康间丙午领河南解元乡试第一邑志随高宗南渡入岭因家于新会城金紫街博通经史有智识略见宋室削弱慨然有用世志绍兴二十三(1153)年逾岭挟策不以文解为意为布衣上策督府张巍公浚置之幕下不合而去兵部侍郎胡铨措置淮南道檄公禀议一见喜曰马鲠臣议论操履表裡浑如不易得也庐州安抚使张师颜闻公为铨所知檄委召集流民淮师吴总王希吕录其功于朝淳熙二年(1175)补上州文学摄武锋军都统司准备差遗向寨屋覆以芦苇公请易于瓦后谋者言敌用火攻闻易乃止皆服其先见召赴都台执政王淮李彦颖龚茂良称论有补于时力荐之改嘉州文学晋迪功郎淳熙十年(1183)果州团练殿前副都指挥使郭棣奏公在职六年事事办集今任已满若改常调恐未足以究其用阜陵孝宗有旨再任四年棣复荐公宣力精敏持论公正乞赐旌擢特授宣教郎仍以近属官差遣公以国家之耻未雪和议之谋为非荣进非其志也居常愤悒乃著论标曰中兴自治万全策略抒薀又裹集平生江湖淮汉间裨赞成书禀议朝堂前后事宜帙成曰愚忠录缴进孝宗上颇嘉纳执政周必大杨万里曰鲠臣之文渊宏伟杰深中时病有用才也重之后知和议不可破乞调广东盐幕及视事新会旧有白皮盐场为民户扰力请罢之蛋户丁钱为州县迫促亦请蠲之绍熙中通判钦州不贸交货远近为之退詟钦人立祠奉之改知容州府政务宽厚远民怀之又相率祀于五贤堂公力学有大志每语及恢复辄泣下志不克展奉祠而归享寿八十四岁官至朝议大夫赐金紫郡邑乡贤又从祀广州名宦祠其行状略附南宋全史并列广东广州新会三志明嘉靖十三年建忠贤坊于羊城扁为公名于首表为宋朝忠贤之卓越也谕葬县城惠民门外北溪山土名白莲池道姑井山形五马归槽丙午向之原妣黄氏封恭人葬于井根村大马洒初世祖墓前左穴卯乙向之原

骥公传

三世祖讳晞骥字千里鲠臣翁之子也宋进士仕至朝议大夫弱冠读书太学斋中帝临学公读书自若帝异之曰卿何勤也出谢恩与平握奏孝宗淳熙八年辛丑成进士同状元王猷榜初调安丰六安勾稽彤称神明台府每有疑事必咨之办士民咸以清官目之改知衡山县乃翁问汝作县何以对曰催科政拙抚字心劳此第一义也乃翁曰如此可以无忝家声矣至县行所以宽催科之期定差役之例惩豫(预)借之弊一以不扰民为务境内有山多茶民得采摘为利无何势力家所夺公力争归之民官满城市老稚掳持穷出追饯又判肇庆府留心佐政有潜以奇砚献者公谢之曰此非暮夜金乎但吾职二郡当饮冰自励何敢受长者物以玷家声耶由是名节益著知雷州府乃翁亦握州麾乡人以为荣官至朝议大夫赐金紫于县治南宅前建一牌坊匾曰金紫坊蓋马氏父子赐金紫而立其行状附于广东广州新会三志从祀府县二学乡贤祠奉祀肇庆名宦祠又入德业志明嘉靖十三年甲午扁公名于省城忠贤坊之上隆庆年又列名于邑学前坊表为宋朝科甲之豪杰也公享寿五十四岁赐葬于井根土名小马洒飞鹅形卯乙向之原妣钟氏颜氏颜氏俱封恭人一云颜氏葬于北方任所(注:后来知葬于四会县马田大鹜岗)一云钟氏葬于潮阳都土名陈涌飞鹅山历年久远不知真坟在何处姑立妣墓在怀仁都汾水江小市凤山四世祖基上作穴以母子相依之名义庶少慰子孙雨露之感耳目

 

附件二、香港《马姓族谱》(摘自《加拿大马氏宗亲总会七十五周年纪念特刊》)

直北公传

祖讳端,字至正,追号直北,是宋礼部尚书兼内阁少保皎夫之子也,乃河南开封府祥符县汴梁人。自河南南渡入岭,登绍兴六年丙辰进士,越十七年敕令广东新会事令,又二十一年召回欲拜大学监。正因上喜得佳士秦桧,祖与谏台大夫刘郎、将军岳飞为和议之故力争,为金人奸宄,被贬广西柳州,祖遂隐而不仕,家于会治之南金紫街,为我古冈马氏之鼻祖。祖诰赠朝奉大夫,享寿八十一岁。妣邓氏林氏高氏生五子,长讳琼,次讳珩,三讳璋,四讳璞,五讳珪。祖与邓氏夫人合葬于归德都井根村睡犬形辛山乙向兼卯酉之原。其祠联;“北望家山由汴水,南来俎豆自冈州”。

持国公传

马持国,字鲠臣,从宋高宗南渡入广,遂家新会金紫街,高宗绍兴癸酉(注:1153),请广州文解,凡三到省,不售,乃踰岭,以策千督府张浚,浚置之幕下,不合求去,兵部侍郎胡铨,措置浙淮海道,檄持国禀议,铨见之喜曰,马鲠臣议论操履,表裡浑如也,庐州安抚使张师颜,檄委召集流民,淮师吴总、王希吕录其功,闻于朝。淳熙二年,备补上州文学,摄武锋军都统司准备差遣。旧时寨屋,覆以芦苇,持国力赞主师,请易以瓦,既而得请,凡科降钱粮,措办木石,皆亲任之,召赴都台,执政王淮、李彦颖、龚茂良,称其论事有补,列荐,得旨,补嘉州文学,依旧前事差遣,免铨,改迪功郎。淳熙十年,果州团练殿前副都指挥使郭棣,奏于孝宗,谓持国在职六年,事事办集,今任满,若改常调,恐未足以究其用也。有旨令再任,又四年,棣复荐持国宣力精敏,持论公正,乞赐旌擢,得旨召对,持国奏三剳,皆时务之可行者,上嘉赏之,特改授宣教郎,仍与近属官差遣。持国以国之耻未雪,讲解之谋为非,荣进非其志也,乃著十论标曰《中兴自治万全策》,略摅所薀,又裒集平生江湖淮汉间裨賛成书,禀议朝堂前后事宜,帙成,曰《愚忠录》,檄进之,上颇嘉纳。执政周必大、杨万里,见之,相谓曰,持国之文,渊宏伟杰,深中时弊,有用才也。深器重之。持国以和议既不可破,乞调广东盐幕,许之,及视事新会。旧有白皮盐场,为民户扰,力请罢之。蛋户丁钱,为州县迫促,以请捐之。光宗绍熙中,通判钦州,不贸交货,远近为之退謷,钦人为之立祠。知容州政务宽厚,远民怀之,又相与祠持国于五贤堂。持国力学有大志,每语及恢复,辄泣下,后竟奉祠归,寿八十余卒,子晞骥,最知名。

骥公传

晞骥,持国长子也,字千里,弱冠入太学,赏读书斋中,帝临学,晞骥读书自若,上异之曰,卿何勤也,淳熙七年进士第,初调安丰六安,善决狱,人称神明,台府每有疑狱,必咨焉,士民咸以清强官目之,改知衡山县,将行时,持国问曰,汝作县当有何法,晞骥曰,催科政拙,抚字心劳,此第一义也,持国喜曰,如此可矣,至县,行所言,宽催科,定差役,惩预借,政务不扰。境内有山产茶,民采以为利,无何为势家所占,民闻之上司,委县定夺。晞骥务还之民,巧赂莫能夺,其公廉皆类此。官满,耆稚穷日追饯,有垂泪者。及判肇庆,或以奇砚献,晞骥谢之曰,此非暮夜金,但吾职贰郡,当饮水自励,何敢以长物污家声耶?其人惭而退。由是名节益著。寻知雷州,时持国亦握麾知容州,人以为荣,五十四卒,官至朝议大夫,子宜祖,官到朝奉大夫,知英德官府,三世太守,亦一门之盛事也。

 

附件三、万历版《新会县志》卷四——四五

直北公传(无记)

持国公传

马持国字鲠臣南渡入岭遂居新会绍兴癸酉请广州文解凡三到省不售乃踰岭以策千督府张浚置之幕下不合求去兵部侍郎胡铨措置浙淮海道檄持国禀议铨见之喜曰马鲠臣议论操履表裡浑如也庐州安抚使张师颜闻持国为铨所知檄委召集流民淮师吴总王希吕录其功于朝淳熙二年备补上州文学摄武锋军都统司准备差遗旧寨屋覆以芦苇持国力赞主帅请易以瓦凡科条钱粮措办木石皆身任之召赴都台执政王淮李彦颖龚茂良称其论事有补列荐得旨补嘉州文学依旧前件差遗免铨改迪功郎淳熙十年果州团练殿前副都指挥使郭棣奏于孝宗谓持国在职六年事事办集今任将满若改常调恐未足以究其用有旨令再任又四年棣复荐持国宣力精敏持论公正乞赐旌擢得旨召对持国奏三剳皆时务上嘉赏之特改授宣教郎仍与近属官差遣持国以国家之耻未雪讲解之谋为非荣进非其志也乃著十论标曰中兴自治万全策略又裒集平生江湖淮汉间裨賛成书禀议朝堂前后事宜曰愚忠录檄进上颇嘉纳执政周必大杨万里见之曰持国之文渊宏伟杰深中时病有用才也持国以和议既不可破乞调广东盐幕许之及视事新会旧有白皮盐场为民户扰力请罢之蛋户丁钱为州县迫促以请蠲之绍熙中通判钦州不贸交货远近退謷钦人为之立祠知容州政务宽厚远民怀之又相率祠于五贤堂持国力学大有志每语及恢复辄泣下志不及竟奉祠而归寿八十余子晞骥

骥公传

晞骥持国长子也弱冠入太学读书斋中帝临学诵书自若上异之曰卿何勤也出谢恩与平奏折淳熙七年第进士初调安丰六安勾稽决牛讼人称神明台府有事必送之办士民咸以清官目之改秩知衡山县持国问曰汝作县当有何法晞骥曰催科政拙抚字心劳此第一义也持国喜曰可矣至县行所言宽催科定差役惩预借一以不扰为务境内有山多茶民得采摘为利无专之者无何为势家所夺民闻之上下县晞骥力争归之民官满老稚携持穷日追饯及判肇庆府有潜以奇砚献者晞骥谢之曰此非暮夜金但吾职贰郡当饮水自励何敢受长物污家声耶由是名节益著寻知雷州时持国亦握州麾乡人以为荣寿五十四官至朝议大夫子宜祖官至朝奉大夫知英德府三世太守亦一门之盛也

 

附件四、顺德水腾房《扶风堂世谱小序》——马駧手修

粤稽我扶风世系,始自中天帝臣伯益公之子赵奢,掌握马政有功,封为 马伏君,因以为氏。厥后贻谋大历夏商周,以迄秦汉代,有名贤文德武功光标史册一源万派分居中华不一。其族阅至东汉大将军援公,勲猷宏厰化及南蛮,敕封伏波,凡我家之光前裕后丕承所称千古不磨者,惟公为最著诚,足为万本源递及嫡妓苗裔,始自直北公初居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汴水乡,延至大宋南渡建炎之初方入岭南广州,迨子成宦,从杭而至新会冈城,三世为大夫,二公入乡贤,后卜潮连居住,及五世祖良佐与晞骥公……左穴卯乙之原坟穴俱是石修平天柱石

三世祖讳晞骥,字千里,号崇厚(注:有误,应字文驹,号千里),鲠臣翁之长子也。妣颜氏诰封夫人,生四子,长天龙,次地龙,三人龙,四绍龙讳宜祖。宋淳熙七年进士,第赐御掌朝议服,朝议大夫,知雷州府太守,历祀乡贤世荫陪祀生员,幼明孝廉以父立朝有节,出守有功,因历太学肄业。上徵行入城均斋中,见其读书自若,上抚其背曰:“卿何勤也”。出谢。恩赐御掌朝服宠之。新会科甲之始知端州。临行父命之曰:“汝历时难,当识催科拯字之意尽为我言之”。对曰:“君民一体吾急其君用缓其民力无忧矣使不足之百姓以忧我待足之君皇也。”翁乃喜,曰:“吾无忧矣。”莅任剔獘釐奸,强霸寒心,乃有以奇砚献者。公正色曰:“此非暮夜金乎五取以长物污家声耶?”却之。其人惭而退。将一载遭父服阕,明年补上州,折盗牛讼人称神。陛雷州府太守,三年除苛,九事政利生民,六美馨流史册,而辨冤理枉士民欣戴,而国不匮不赋民不痹于力庙谟所庇于此府之轮称最焉。将还朝,值以母忧去,而雷州士民恨不得焉,三千石六年见厥化雨,乃祀之,回归新会,原有白皮盐场,久为生民大害,力请除之,阖邑永赖,每念国事,日棘辄奋不顾身忧病殁,享寿七十八(注:可能有误,新会县志及多地族谱记五十四)。士民祀之五贤堂,省城祀之乡贤府庠内,明兴国初崇祀于邑文庙之右,前世荫陪祀生员入志陈白沙志诗赞曰:

“我邑登贤载,君家父子俱。清风端一砚,五马达乡。”

邑训道乐平秀祈曰:“吾观鲠臣马公万全策,有深长之思焉。不附和议可谓忠,请罢丁钱可谓惠,其血食于士民也,宜哉。千里马公沉沉断而不刻柳兼并却奇砚,不愧家声矣!”

公谕葬于新会井根乡小马洒飞鹅形乙卯之原。妣锺氏葬于新会潮连阳都土名天湖节飞鹅山;妣颜氏随任而卒,葬于四会城东土名马田大鹜岗,此山坐壬向丙兼亥巳。三子人龙改名从龙,乃颜氏亲生子也,迁居四会井屈里,以守颜氏墓。从龙公初守雷州,后守端州,改守浽州即今四会也。坟穴俱是石修,双平天柱石。

马駧手修

[注:马为新会古镇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三甲192名进士;原稿很多字迹模糊,错漏之处难免]

 

附件五、春坡草堂马承晖手抄古冈一资料

我旧谱所载何以独云在孝宗时进忠录策

仙祖曰尔旧谱予亦看见亦知子疑了但谱中载孝宗时详悉载高宗事简阙尔令祖鲠臣翁於绍兴二十三年请广东文解二十四年赴京省会试不第遂就太学遂读书进忠录策正此时也后二十八二十九年令祖知高宗无用已之心遂去太学返归又以策千张魏公及不合又去其事如谱谁不召至阙时孝宗加令祖之才调宣教郎时令祖竊思忠策不行於高宗又进於孝忠及孝宗不果用乃求广东盐司但高宗时无典史之官是以所有功臣忠论俱阙间或好学之士深载之又为秦桧焚明伦堂尽废孝宗时事故颇称有宣教捡书学士是以忠言必载而令祖进於高宗时又去卷首叙表是以人人知孝忠时的事没却高忠时事其书后令祖秘藏之恐伤时事祸及子孙盖自孝宗以后皆奸臣执事令祖恐其书不便於他故藏之

问仍加差遣

仙祖叔曰尔令祖出使北京西关对金人凡三时金人以檄至京欲取浙江杭州七里之地爰是令祖出使对曰某乃宋朝差遣官也闻君出关西掠捕斩贤士王训不以表进我本朝而以檄至欲取七里之地竊思君有两误焉欲喬海内为一统之主则当修仁义为天下爱戴何以专处北方称雄一隅率其甲兵抢掠士民且兴师或得五里七里之地遂心足意愿某以奉天而行者不如是也君之误者一也况我天子圣神体天立极君入北阙我天子意以为天欲分列候封爰是割北都于君迁杭而都焉则君之国实我天子启疆分釖之者我天子尊而君实备候封矣胡为檄七里之地大无礼也得无藐我中土乎我中土不可藐也天地假疆之初我中土实加爱欲得正气焉藐之者亵天得母轻天子乎吾天子更不可轻也吾天子承祖宗之烈圣神仁慈  直勇断曾知将军蒋昌欲开南关斩之不踰时刻闻贼李英乱湖汉勦之无愦类今日者於君优优乎有礼者体天子者即天也轻之者悖天也抑欺将相乎我将相亦不可欺也我将有张魏公破之也师之也吹鹤  相有胡澹菴王源经纶蕴蓄曾退东西之兵不费一甲况如某者和某事对日月死则结草报恩其如某者固多高於某亦不少如是其可欺乎君之误者又一也为计计不如此北列侯封爱育黎庶奖旌斯文惟礼是守惟义是遵其有书信以至我朝者亦不曰表第曰书我天子仁慈悔纳定不以为怪也若曰檄曰取地在君已自蹈不臣之罪我天子刚勇肯为下心乎且我将我相亦何任其无礼乎如某之背者虽孱弱戆狂亦肯为君制服乎语曰忠臣不畏死畏死不是忠臣臣某言定如此矣君若曰渎慢加之刀锯某即或缢或药断不死於君之刑下君其圗之

此是高宗时第一次出使对金人后金人不曾取七里之地

凡差遣有功即拜相但为秦桧所灭於孝宗时亦差遣(注:孝宗时直北公年事已高,应不可能再出使)有功又为同事者所夺也

道光十六年岁次丙申夏六月二十二传裔孙马承晖再书於春坡草堂

【注:此资料摘自《古冈一》。据番禺马祖泽宗长说以前广州伏波书院有此谱买。我理解此份材料,可能初期修谱时,族人对诸多问题有疑惑,因而族谱中解答了很多问题。由于元季之乱和黄贼之乱,族谱散失或毁损严重,只剩下三几页纸记载如此两个问题,其余问答内容则不可考矣。资料中所述之叔祖,实为直北公之从兄,而很可能是来顺德之德如公。北宋灭亡,建炎年间,人口大迁徙,大批北方人随高宗南渡,直北公家族中还有一批族人也在南渡之列,后分居在南方各地。据香港《马姓族谱》记载:直北公“有从兄弟五人:

祖讳宪宋,字君仪,号槐庵。公后有五六人住福建大城南门庞家集居。

祖讳德如,字君  ,今之顺德房是也。

祖讳述宋,字君象,号辰庵。公后居江西大城外村名直井里有七百余人。

祖讳朝笏,字子敬,号浪浪者。公后亦居江西蒲县城内养贤街约有二百余人。

祖讳朗贤,字侣樵,号沧海。公后居浙江大城致政街右边约有七十余人。”】

 

 
 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