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峄阳贺氏族谱序》之我观(原创)

 贺承德 2020-10-18


公元壬申年六月下浣。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峄阳贺氏宗亲现在手中的族谱,极有可能是1992年6月下旬修订而成的族谱。其实越是古老的族谱,“含金量”越高,但是“失传度”也会越高。

1992年版的《峄阳贺氏族谱》,作为一套丛书,它必然要由名人来作序。这个名人会是谁呢?是贺敬之部长吗?不是。是贺茂之将军吗?也不是。他到底会是谁呢?顾鼎臣是也。顾鼎臣何许人也?他是明朝大臣、内阁首辅。

受贺泰的委托,他欣然为《贺氏世谱》作序。《峄阳贺氏族谱》和《贺氏世谱》一脉相承,同属一“序”,只不过在时空的界限上,竟然是一段浩瀚了500余年的历史长河罢了。

“夫家,犹国也。”家如同国一样。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国之有史,家当有谱。”一个国家必定会有它的历史,一个宗族确实应当有它的家谱。“国史所以昭治乱兴亡之事,家谱所以明世系尊卑之分。岂可宗族而无谱焉?”一个国家的历史,可以用来显示治乱兴亡的事情。家谱可以用来表明世系尊卑的区别。宗族怎么可以没有家谱呢?“予观洞庭东山贺氏之谱,系己未进士道御史少参公泰所辑也。”我看了洞庭湖东山贺氏的族谱。它是由己未科进士、朝廷监察御史贺泰编辑的书卷。

“本贺氏之先出于庆父,后改为贺氏,居于会嵇。至唐贺知章已五十余世矣。知章之后分居吴,吴之后徙居卫州。卫州之族繁伙。”这个贺氏最先出于庆父这个人物。后来因避讳而改“庆”为“贺”。他们在越地会嵇(今浙江绍兴)居住。到了唐代的贺知章,已经是五十余世了。贺知章的后人分居在吴地(今江苏苏州)。 吴地的贺氏又迁徙到了卫州(今豫北境内)。在卫州,贺氏人口众多。“中原贺氏”,由此天下闻名。

“宋元佑间名铸字方回者,系知章十世孙也。方回仕归复居于吴,之族又繁。今东山之始祖伯一公兄弟,系方回四世孙也,于建炎间又迁居洞庭之槎湾。故少参公断为东山之始祖也。”宋朝的元佑年间,有一个叫贺铸的诗人。他的字是方回,是贺知章的十世孙。贺铸晚年辞官归隐田园,又来到了吴地居住。因此这个地方的贺氏又繁多了起来。现在的东山贺氏的始祖伯一公兄弟,是贺铸的四世孙。在建炎年间,他们迁居到了洞庭湖的槎湾村,并且以此为“世外桃源”,延续着生命的烟火。贺铸由此断定,伯一公兄弟是东山贺氏的始祖。

“今东山之族枝叶畅茂,甲第联绵,实世守耕读,他姓非所及也。”现在的东山,贺氏再起,宛如枝叶旺盛繁茂。进士接二连三地金榜题名。他们确实都是世间坚守耕读文化的饱学之士。这是其他的姓氏所不能达到的理想的高度。

“少参公重修谱牒参稽考定,使后世子孙明先世之根本,辨后来之亲疏,而使族中亲亲之谊无失也。”贺泰担任少参的职务。他重新修订家谱,可以让后世子孙明确先世的根本,能够辨别后来的远近,从而使宗族中的很亲密的友谊没有丢掉。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通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还要识别后来的去向。

“要非公之重伦敦睦而能若是乎,予不才,亦叙弁首,而后之贤哲当遵守尔贺氏之先贤也哉。”要不是贺泰重视伦理、亲善和睦,我也不会有什么才华。今天斗胆写篇“序”,希望那些后来的德才兼备的贺氏子孙,你们一定要遵守先辈的遗志,勤耕苦读,光宗耀祖。

“明正德元年丙寅岁春三月朔日。”这篇“序”,写于1506年的春天。那一天正好是三月初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月之计在于“朔”,一书之计在于“序”。此三位一体,莫非天意不成?莫非美差不成?

“赐状元及第、翰林院修撰年,眷弟顾鼎臣撰。”正好这一年,顾鼎臣以状元及第的身份入驻翰林院,并且担任“修撰”的职务。“眷弟”一词,表明了读书出身的两位明朝官员的情感交集——原来,他们是儿女亲家。这可谓是《峄阳贺氏族谱》中的一大秘密。

其实,我认为,贺泰的传奇人生,主要的还不在于编撰《贺氏世谱》,而在于他和父亲贺元忠、祖父贺廉同在卯年考中进士。“三卯堂”的威名由此而来。时至今日,这仍令贺氏宗亲叹为观止,也让他姓文友望尘莫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