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某,男,15岁。 2011年10月4日初诊:受凉后发热,体温37.4-37.6度,稍头痛,恶心,余无明显不适,查血常规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均偏高,舌尖红,苔薄白腻,脉浮数。 辨治:邪郁太少,当和解疏表,柴胡桂枝汤: 柴胡20g、黄芩10g、半夏15g、党参10g 桂枝10g、白芍10g、苍术10g、青蒿15g 白薇10g、炙甘草6g 2011年11月22号二诊,其母代诉,服上方后发热基本退,一周后又起。一月来多午后及夜晚为主,体温37.3左右,他医曾予蒲地兰口服液、莲花清瘟胶囊等无效,复查血常规正常。 刻下:偶有鼻塞,发热时有困重感,面黄,纳差,大便稍干,舌瘦,尖红,苔根白腻,脉右浮滑。 辨治:气虚邪恋,扶正透邪为主:补中益气汤合小柴胡汤: 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5g、陈皮10g 当归10g、升麻10g、柴胡12g、 半夏10g、青蒿15g、炒麦芽10g、炙甘草6g 建议六院查PPD排除结核。 2011年11月26日三诊,服药当天至昨天起无发热,昨晚八点测37.2度,半小时后热退,检查结果暂排除结核,纳较前好,仍偶有鼻塞,舌脉同前。 守二诊法,进升阳益胃汤: 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5g、陈皮10g 茯苓15g、半夏10g、泽泻10g、 柴胡10g、升麻10g、防风6g、 黄连3g、 2011年11月30日家人代诊诉发热未起,纳食佳,嘱咐补中益气丸、保和丸、小柴胡颗粒善后。 2011年12月14日来电告近半月来体温正常,精神、饮食均强于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