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蘑菇心理 第209天 】
很多人心中都有过这样的念头, 就是要在这个美好又充满遗憾的世界里, 做一个无害的人。 并且很多人也把这条原则当成自己的一个底线,不触及这条线,则人生无憾,但一旦触及了,就会觉得自己不再纯真,人生色调也变的灰暗起来。 做一个无害的人,就是不伤害别人。这样的初心看起来很好,很善良,也是我们的社会一直倡导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做一个无害的人也同样如此。那么,这样做的代价是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为什么我们希望做一个无害的人,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不伤害别人,是因为无法承受内疚的痛苦。内疚是指个体做了错事(违反了道德准则),或自己确实伤害或意图伤害他人,或与伤害事件有关联(即使什么也没做或被认可不必对伤害事件负责任)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一个人内疚的时候会感到悔恨、自责、焦虑、痛苦等等。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所有的情绪体验中,对一个人伤害最深的,不是悲伤和愤怒,甚至也不是恐惧,而是内疚。别人不原谅自己,或许我们还可以找到为自己开脱的理由,但是如果自己不原谅自己,那就真的很难解脱了。 什么样的人最害怕内疚呢? 过于看重对错的人。
电影《后悔无期》中有一句话:“小朋友爱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爱分对错之所以像小朋友一样“幼稚”,并非是说分对错不对,而是说在真实的生活中,仅仅搞清楚对错是远远不够的。太追求纯粹的人,常常无法面对现实生活的复杂。 在关系中过于追求和谐的人。
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想努力获取别人的认可,满足自己对关系的需求。就像《欢乐颂2》里的邱莹莹,在被男友应勤以很特别的理由分手后,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只是难过。甚至在应勤和新女友有矛盾找她聊天时,她不但不拒绝还很热心的去开导对方,其实在心理层面,就是对关系需求,对别人对自己的认可过度追求的结果。 那么,做一个无害的人,远离内疚的代价是什么呢? 会成为一个善良但无用的人。
一个成熟的人,不仅是办事能力上的成熟,更是心态上的成熟。他们知道犯错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经历和承受了足够多的错误,在未来的时候才会少犯错误。因此,作为犯错的附属物,内疚也是他们必须要承受的一个代价。 内疚,其实是正常心智发展过程里必须会经历的一个过程。经由这个过程,我们更有能力去爱别人。 无法真正建立一种稳定的亲密关系。
对感情来说,对一个人无私甚至忘我的付出,有时候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对于被付出的一方来说,在享受这份感动和美好的同时,也在承担着一些看不见的压力,比如内疚感。 过于付出的一方,也许动机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实际上他们是把内疚感的包袱完全丢给了对方,接收方一旦犯了什么错误,就会承受巨大的内疚感,感觉对不起另一半的这么无私的爱。于是,时间久了这份爱就会变的格外沉重,充满压力。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会顶着“骂名”从一个看似很好的人身边离开,因为他们承受不了那种只接受无法付出的内疚感,承受不了那种甜蜜的窒息。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要再去想做一个纯粹的理想的好人。当我们是小孩的时候,我们之所以可以纯粹,可以保持天真,是因为我们面对的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是因为父母替我们负担了很多真实生活中的残酷。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不犯错,也没有人可以不内疚。我们能够做的,只是通过自己的成长,让这些代价变的值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