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们一旦了解了我,就不会真的喜欢我丨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蘑菇心理学 2020-10-17

【 蘑菇心理  第201天 】

“每当有人说喜欢我,我就会下意识的和那个人保持距离。

因为我觉得,他们一旦了解了我,就不会真的喜欢我。”

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个执念:总觉得自己不够好。那怕在别人眼中,自己已经很优秀了,但内心依然感到不安和忐忑,认为那不是真正的自己。

为什么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呢?

 对自己过高的预期。

每一个人在心中对自己都会有一个期待,无论工作也好,家庭也好,人际关系也好,都会不自觉的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一个抽象的标准,也可能是自己脑海中的一个画面和意象。我们会不断这样告诉自己:只有达到了这个目标,你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否则就会感到没有安全感。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把自我分为两种: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是指我认为自己实际上现在所具有的特征和品质。

理想自我包括人们渴望拥有的那些品质,是个体对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看法。

对自己有过高预期的人,往往只能接受理想的理想自我,认为这样的自己才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而现实的自我,总是有各种不足和缺点,因而觉得是不可取的。

 关注错觉。

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这样一种感觉,总是能轻易的发现别人的好:觉得别人更快乐,别人过的更轻松,别人更自信更有气场,别人在人际关系上更会来事,等等等等。

但实际上,我们并不是很关注别人。在每天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把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自己身上,而对于他人,我们只是在偶尔交往的时候,才会有一点点碎片化的理解。并且,人的心理特性也决定了,我们更容易被别人身上的闪光点所吸引,于是会下意识的误以为,这就是对方全部的样子。这样的认知偏差,就是关注错觉。

其实,就像杨绛先生所说的:人生不会有单纯的快乐,生活总是夹杂着烦恼和忧愁。人和人表面上看起来千差万别,但是在感受的层面上,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你的烦恼和忧愁别人一样也不会少。

无论是对自己过高的预期也好,还是关注上的错觉也好,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容易掉进去的陷阱。但是如果再深入的去思考的话,就会发现,从根本上说,这一切还是源于我们在自我认同上价值感不高,没有安全感。

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往往和ta的成长经历有关。在一个经常被比较、被否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人,ta对待自己的看法,更多是复制了幼年时期父母对自己的看法,会不自觉的认为只有做到最好,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才能被别人喜欢。于是,在感受上就会形成这样一种认识:所有的爱都是有条件的,自己只有达到这个条件才值得被别人爱。

这样的心理模式一旦建立,即使长大成人后也会继续遵循这种认知: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有的人之所以对待感情既渴望又恐惧,甚至当自己喜欢的人向自己示好时会忍不住逃离,就是因为他们认为真实的自己是不好的,害怕对方了解“真相”后对自己失望。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调节这种心态呢?

 重新认识自己 

这里的认识自己,是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心理模式。心理模式是一个人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是通过无意识的方式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不能觉察它,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它就会一直影响我们。

但是,一旦我们了解了它的存在,知道当我们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时候,不是自己真的不好,而是我们固有的心理模式扭曲了我们的感知,是一种心理上的错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改变这种情况。

当然,这种改变同样是缓慢的,但是只要你觉察到了,让改变开始发生,那么内心的冰山融化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别总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与别人比较的好处是,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同时认识到自己还有哪些更大的提升空间。但是过度的比较只会让你陷入困境,因为它会打乱你自己的生活节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最重要的是要专注于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

有自己目标的人,才能够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所谓价值观,就是在你看来,那些是好的,适合自己的;那些是不好的,不适合自己的。拥有自己价值观的人,更容易明白自己的需求,而不容易被别人表面上的优点所影响。

不要逼自己事事完美

完美只是一种评价标准,是人们内心渴望极致体验的一种投射,我们可以去追求,但是要提醒自己,完美不是生活的常态,真正的完美只存在于我们头脑的想象中。

生活本身就是问题叠着问题,内心坦然的人,并不是因为多好多完美,而是因为他们懂得接纳自己不完美的一部分。缺憾是生活的一部分,你并不需要解决所有的问题,你只需要解决那些少数你在意的问题就可以了。

在留言区 , 写下你当下的心声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