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饱眼福赏国宝——上海博物馆(玺印)

 gddx02302 2017-08-06

——上海博物馆(玺印)

酒中仙

 

大饱眼福赏国宝——上海博物馆(玺印)


    清代印章雕刻大师丁敬曾有一首《论印绝句》: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民间有不少书画界人士嗜好印章收藏,没想到上博竟专题辟有一个印章馆,这在国内甚至国外博物馆中倒是很少见的吧。平时对印章这一类的文物很少关注的洒家,这次真是大开眼界。

    由于文化传承和习惯的不同,外人多重签字,国人则喜好用印。上博馆藏印章洋洋洒洒,蔚成大观,其中有一枚清代浮雕八仙上寿图田黄印给酒仙足够的震撼,这枚田黄石章印体四周采用了浮雕手法精工细琢了一幅“八仙上寿图”: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山石古松细腻精致,构图繁而不乱,展现了高超的印钮雕刻艺术手法。名贵的印材和精湛的雕刻工艺相结合,使这枚印章成为罕见的印钮装饰艺术珍品。紧邻其侧的还有一枚雕满诗文的微雕田黄印章,亦是精美无比,大有并肩争辉之势。

    中国印,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在“2008.北京奥运会”出尽风头,使世人知悉,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和学习中国的篆刻艺术。今发部分玺印图片,与各位同好共赏。当然,看图片不如身临其境,感兴趣的印友到上海时不妨小停一日去博物馆一观,数千玺印近在眼前,那可是不一样的感受耶。拈笔古心生篆刻,引觞侠气上云空。现抄录一网友《咏印》诗与同道共勉:

    圆方赢寸有乾坤,铜铁金银玉乃尊。
    平正为能无束妙,屈伸挪让见精神。
    工沉刀古冲切并,边款文成意韵存。
    千载传承书画伴,中华国粹总绝伦。

                                                  ——2013.11.11日补记于商丘.酒仙居


【附录】:

上海博物馆之“中国历代玺印馆”是目前国内外第一个专题陈列玺印篆刻的艺术馆,在380平方米展馆内,展出玺印篆刻500 余件。展馆内借助高低错落的展柜,应用多种技术手段,使实物与辅助陈列相互配合,仿佛让人进入一个雅致、朴素的玺印宝库之中。整个陈列以印章艺术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上自西周,下迄清末,展品是从馆藏一万余枚印章文物中遴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艺术性的精品。这些形式丰富、类别多样的实物展品,为观众展示了中国印史的悠久历程和各个时期印章的不同风貌及其深厚的艺术内涵。

①早期的古玺印
中国古代玺印发现于商周之际,早期玺印的功用,与工官器物制作及其铭记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官署和私人的玺印大大发展,印文书法结构丰富多样,并出现了印钮和印文具有差异的地域特点,所谓"六国文字",在印文中表现颇为明显。

②秦汉规范的确立与延续
秦代推行"书同文"政令,玺印文字、钮式趋向统一。至西汉趋于完备。各级官爵印的质料,形制确定了严格的规范,缪篆成为印章的专用书体,由此形成延续八百年的秦汉印系。这一时期出现了玺印制作的高潮。官私印文讲究布局平稳和谐,具有端庄淳厚的特点。

③唐、宋、金元官私印的新样式
隋代完成了用印方式由封泥向钤色印的转换。唐承隋制,中国古代官印从此形成新的体系。唐宋时出现隶楷书的官私印,书法清新质朴。宋代开始流行签字式的画押,丰富了印文表现形式。辽、西夏、金、元曾以自创的民族文字入印,但多仿照汉文篆体模式。

④明清文人篆刻的兴起和繁盛
文人篆刻流派起自明代。当时文人书画的空前发展,也推动了和书画创作有密切关系的文人篆刻的兴起,由此引导出明清五百年间篆刻艺术波澜壮阔的历史。
明中叶以后,文人自镌石章托古寄兴的风气流行,治印的技法和审美观念相应出现新的变革。明后期更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文彭的吴门派、何震的徽派、汪关的娄东派是明清之际享有盛名的篆刻派系。文人篆刻清中叶进入盛期,各种流派孳乳、风格鲜明多样,乾隆嘉庆金石学勃兴,进一步开拓了印人取资传统的视野,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浙派和邓石如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