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士诚为什么总抓不住机会搞定朱元璋?| 彰考局

 龙叔文馆 2017-08-07

张士诚是元末角逐天下的群雄之一,他是泰州的私盐贩子,至正十三年(1353年)起兵,带领创业团队十八人,招募盐丁组成军队,自称“诚王”,建大周政权。随后与元丞相脱脱“百万”大军对垒,惨胜后挥师平江路(今苏州)、湖州等地,于至正十六年建都平江。


在元末纷争的环境中,张士诚坐拥富庶的江南,却最终为朱元璋所覆灭。《明史》评价其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①


历史以结果论,英雄以成败论,赢家事事皆导引成功,输家则事事皆显露败因。清人谷应泰认为张士诚坐失三次事机②:


失机一:没有“长驱姑孰,略定金陵”。

失机二:(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江州兵下”之时,没有“约同入寇”,夹击朱元璋。 

失机三:(至正二十三年)没有声援陈友谅发动的鄱阳大战。


“三失机”之后,坐拥江南的张士诚,已与朱元璋攻守异位,面对明军的强攻,不肯投降,而是逆战,事败身死,妻妾自焚于齐云楼。


张士诚为什么屡次没能抓住打败朱元璋的良机?真的是明史所说的“实无远图”吗?这其实与元末浙江的复杂政局有关,特别是苗军入浙,给他带来很大麻烦。


这是“彰考局”为你推送的第 73 篇文章


接下来你将看到

 苗军”入浙

● 张士诚的败绩

● 浙西的三方政治博弈

● 棘手的苗军

● 反思“三失机”


原标题苗军与元末浙西政局

撰文 朱颜改(彰考局专栏作者)


“苗军”入浙

元末群雄混战的时局里,宝庆路(今湖南邵阳一带)苗军对于东南政局举足轻重,然而往往被史家遗漏。

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苗军由湖广陶梦祯起兵勤王时所招,带兵首领为杨完者(武冈路人),其后陶梦祯死,湖广行省右丞、枢密院判官阿鲁灰总制此军进入淮西,杨完者从扬州兵败后,转屯于广德、湖州之间,与朱元璋和张士诚均有接仗,互有胜负。

阿鲁灰听从谋士建议,“抚定浙东”,一方面遏制群雄东向,另一方面挟制朝廷。至正十六年二月,阿鲁灰把杨完者部带进杭州路,屯军嘉兴,杨完者随即升为浙江行省参知政事。③

杨完者所统苗军与元朝正规军不同:

“所统苗獠、瑶、答剌罕等,无尺籍,无统属,相谓曰阿哥,曰麻线,至称主将亦然。喜著斑斓衣制,衣袖广狭修短与臂同,衣幅长不过膝,袴如袖裙,总名曰草袴,固脰以兽皮曰护项,䇿要以帛兩端悬尻后……”

该军有非常独特的指挥形式:

“军中无金鼓,杂鸣小锣以节进止,其锣若卖货担人所敲者”。

时人眼中该军军纪非常差,奸淫妇女、随便杀人之事让江南人非常痛恨:

“所过无不残灭,掳得男女老羸者、甚幼者、色陋者杀之,壮者曰土乖,幼者曰赖子,皆驱以为奴,入其党者曰入火,妇人艳而皙者畜为妇,曰夫娘,人有三四妇,多至十数。”

然其脾性充满异域特征:

“一语不合,即刺之以刃”。④

这支一言不合动刀子,敲着小锣鼓打仗的军队,成为张士诚的心腹大患。


张士诚的败绩

至正十六年五月,张士诚挥师南下,分兵二路,一路由张士德(张士诚最得力的弟弟)部直扑杭州,一路由史文炳(张士诚集团的重要成员)部硬撼嘉兴。

元廷方面,杭州由浙江行省左丞达识帖睦迩主守,嘉兴由杨完者守御。

张士德抵达杭州后,击溃了达识帖睦迩的军队,不料杨完者兵分三路,击溃不可一世的史文炳部,使其全军覆没,沿海逃窜,再与杭州残兵夹击张士德,后者兵“大溃”,“十丧八九”,不得不放弃杭州。⑤

张士诚像。

自从孤城对抗脱脱号称百万雄狮以来,此役是张士诚最大败绩。

至正十七年八月,张士诚厉兵秣马,水陆并进,由其弟张士信带领主力水军进击嘉兴,不料杨完者先用小船诱敌深入,再放火烧船,张士信只能弃船登陆,仓促之间战于东瓜堰,近乎全军覆没,张士信狼狈“伏水遁还”。

两次与苗军对垒,张士诚均惨败,军事上征服杭州和嘉兴已难如愿,故只能改为政治联合。


浙西的三方政治博弈

至元十七年,北有朱元璋部将耿炳文、徐达的压力,南败于杨完者,张士诚处境非常艰难,便去僭号,向元廷请降。

受降的一方为浙西主政的达识帖睦迩。达识是元三朝权相康里脱脱的儿子,至正七年,任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其间处理过苗獠之乱,与宝庆路苗军颇有渊源。

至正十一年,达识奉旨劝谕方国珍,始触及浙江事务。至正十五年“出为江浙行省左丞相,寻兼知行枢密院事,许以便宜行事”。

由于南北阻隔,浙江大部分州县落于朱元璋、张士诚、方国珍之手,“便宜行事”更应理解为,尽量承认固有的局面,多为朝廷争取利益。

达识帖睦迩乐意接受张士诚之降,但不愿意接受他求王爵、三公,便尽力把价码压到最低。

杨完者认为,自己在浙西根基未稳,不愿意多次与张士诚兵戈相向。他力图保住势力范围,并对达识帖睦迩行政施压,意图控制浙江行省的政治。

事实上,此前与张士诚的战斗中,杨完者颇留有余地,至正十六年之役,达识帖睦迩以为杨完者“必扼其锋”,没想到杨氏放任张士德攻破杭州城、达识军队溃散后才出兵相救。后来大破张士诚,又不接受部属建议,没有以兵断其归路,每次都让主要将领逃脱。⑥

这说明,杨完者意在浙江行省政治,内心已承认张士诚盘踞苏湖的现实。

张士诚“投降”,达识帖睦迩起初不同意,“完者固劝乃许之”。张士诚索要三公,达识不同意,杨完者“力为之请”,达识“又恐忤完者意”,最后给了个太尉。

达识清楚,纳降仅是权宜之计,张士诚“城池府库甲兵钱谷皆自据如故”,便顺势把收降责任推给杨完者,以备他日之虞。⑦

此时的浙西政权,可视为达识、张、杨的联合政权,达成的协议是一致军事南向。 


棘手的苗军

杨完者自认群雄之一,并非元朝顺臣,他的一些行为招致达识帖睦迩的不满。

达识部属就有不少小动作针对苗军,例如镇守绍兴的迈里古思,对于南来购买军马的苗兵,不问真假全部囚禁,对于跋扈劫掠的苗兵,则率民乘夜杀之。又如杨完者强娶驻兵海宁的小军头庆童之女,庆童非常不乐意,达识帖睦迩十分厌倦,但不得不为之主婚。

积怨已久,至正十八年,达识帖睦迩转向张士诚,密谋除去杨完者。

达识帖睦迩让张、杨联军攻打建德,杨完者部先进发,张士诚列兵杭州城外,突袭杨完者,后者见大势已去,自缢身亡。

杨完者死后,张士诚便占有杭州和嘉兴,三方平衡被打破。随后张士信逐步代替达识帖睦迩的地位,达识幽居嘉兴,自杀身亡。

然而苗军的影响却没有消除。

至正十九至二十年,元帅泰不花及杨完者部将李福、刘震等先后归降朱元璋,隶属胡大海部和李文忠部,屯驻在金华等张士诚、朱元璋地盘接壤处。⑧

苗军归降朱元璋,使张士诚南下计划全盘受阻,昔日友军变成敌人,其扩张步伐止于杭州、嘉兴、绍兴三路,且没有完全消除本地势力及元军残余势力。

朱元璋。

然而至正二十二年,苗军将军李福、刘震等又杀害其上司胡大海,发动叛乱,连同其他路苗军引起浙江的骚动。朱元璋迅速反应,在苗军立足未稳之时遣李文忠痛击之,方才保住金华等地。随后,苗军几支主力投靠张士诚。此时浙江的格局是朱、张、方三方对峙。⑨

即便如此,张士诚也没能完全控制苗军武装,与朱元璋一样,仍是御将而不御兵,其军事部署没有完全脱离达识帖睦迩、杨完者布下的格局。


反思“三失机”

自至正十六年苗军入浙,到至正二十二年苗军叛归,这七年间,张士诚面对浙江复杂的政治局势,推进非常有限。

再来回顾谷英泰的三失机,可知,张士诚没有一鼓作气打下金陵,实则他取得平江路之后,杭、嘉苗军掣肘,无暇西顾金陵;张士诚没有配合率军攻打金陵的陈友谅夹击明师,实则是他正忙于消除杨完者死、达识帖睦迩交出政权的影响,并受到南部李文忠、胡大海两部的牵制(苗军在其中),北部的兴化重地已经被朱元璋抢到;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决战时,苗军恰好刚刚叛归张士诚,而此时浙江金华、婺州此时金华、婺州、杭州西部、湖州北部、常州等重要的军事要地全部被朱元璋占领,张士诚要突破此防线已经非常不易。

朱元璋的防守战多是扼守关隘,而张士诚则多坚守城池,攻守势异,张士诚并没有多大的扩张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杨完者本是浙江政局乃至南方军事大局的重要人物,可惜《元史》、《明史》均未能为之立传。他在江南民间的形象远逊于张士诚,有谚语曰:“死不怨泰州张,生不谢宝庆杨。” 

R

EFERENCES

注释

①张廷玉等纂:《明史》卷一二三《张士诚传》,中华书局,2015。

②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太祖平吴》,中华书局,1974。

③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四部丛刊三编景元本。按关于杨完者和苗军的研究,可以参见王颋先生《杨完者与苗、僚武装》一文,载于《复旦学报》2001年第1期,该文对于入浙苗军的考据精详,本文并未超出王先生研究的范围,读者可以查阅该文,将获得更加详尽的信息。本文与王文不同者,一在于对于张士诚降元的定位不同,降元实是当时浙江政局下张氏的一种选择;二在于把迈里古思、庆童等与杨完者的矛盾,视为浙江政局的反映;三在于勾勒了杨死后苗军对浙江政局持续的影响。

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四部丛刊三编景元本。

⑤姚桐寿:《乐郊私语》,明樊惟诚《盐邑志林》本。

⑥姚桐寿:《乐郊私语》,明樊惟诚《盐邑志林》本。

⑦宋濂等:《元史》卷一百四《达识帖睦迩传》,中华书局,1976。

⑧苗军在杨完者死后一年内的动向史籍言之未详,多相互龃龉,王颋先生采用《苏平仲集》《谭济传》和《宋文宪集》《王恺墓志》补之,是目前考据最为精详者。

⑨《明太祖实录》卷十“壬寅二月金华苗军元帅蒋英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