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容易给人这样的印象:富人是邪恶阴险的,穷人是朴素善良的。而我年长后终于认识到,真正驱动世界向前的是一群正信正念的人,或者说是一些正直单纯的人。他们中,有的人是先正直而后有影响力、有的人是先富有而后突破了自己变得正直。总之,过不了正直这一关,是很难登顶的。 《中庸》的一个核心论述,就是正直与成功(“正”与“化”)之间的关系。我们从这一篇开始讨论这个问题。 《中庸》第15章原文: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这段话用了两个比喻: 第一个比喻是“处理好夫妻父子兄弟关系”与“做到孝道”的关系。在古代被称为“孝”是很高的品德,不是容易做到的。那要想做到孝,该从哪里着手呢?答案是把夫妻关系处理好、把跟自己的儿女关系处理好、把兄弟关系处理好。 第二个比喻是登高行远。想走的远就必须从近处开始,想登高就必须知道自己身在低处。 这两个比喻想引出的道理是: 想做大事,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德才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把手边的小事做好来学习提高。 我们借此论述两个关系: 第一个关系是才能和责任的关系(这里的责任和理想是一个意思,因为理想是责任的重要来源); 周星驰在《功夫》里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句话影响了很多人。我的经验却告诉我,这话应该反过来说——“责任越大,能力越大”。 马云在创业初期曾跟他的创始团队说,你们几年后只能做主管级别的干部,更高级别的干部要外聘高级人才。但是到后期,为阿里抗大梁的并不是外聘的高管,而是那些起点并不高的创始团队成员。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因为胸怀了理想、承担了责任而取得了巨大的提升。 第二个关系是谦虚和才能的关系。 乔布斯说:“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孔子说:“好学近乎智”。我所见到的学问越好的人越是谦虚。面对问题,能迅速变成小白,是最大的学问。自以为是反而是学习的大敌。 《中庸》第16章原文: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 ,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这段话把“德”比作鬼神,把用人们受鬼神的影响比作比喻“德之显”。 鬼神虽不可见,但是可以作用于万事万物,人们在祭祀鬼神时严肃认真就如同鬼神就在其头顶上。人们不知道鬼神何时降临,所以时刻虔诚。 德亦是如此。虽不可见,但必彰显。所以要事事谨慎,善小必为、恶小必不为。 《中庸》第17章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本段以舜举例,说明大德必受命的道理。舜在内在品德上做到了“大孝”。于其外,被世人尊为天子、拥有天下所有的财富;身后在庙堂里享用子孙后人的祭祀。 真正有品德的人,不仅能做到大名大利,还可以长寿。现代科学也证明了心态和长寿的关系,能够以利他为价值观,并在执行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必定身心愉快,健康长寿。 所以君子因为有好的品德,就能有益于人民,进而能得到财富名望和长寿。 为什么大德必受命? 因为天道,会根据人的品德而区别对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若品德好,行的正,天道就会给予养分,助其生长;若品德差,走邪路,天道就会使其亡。想成功,不是要变得更奸更恶更狡猾,而是变得更正直。 这里一对照,不难发现天道就是人道。天道“培栽者”的具象化表示就是“宜民宜人”。社会给一个人正向反馈的原因就是这个人做了“宜民宜人”的事情。放在企业家身上,就是因为这个企业家给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所以企业家就可以得到财富。 正直的人为何更容易成功,是《中庸》的一个核心论点,以后的篇幅,我们会陆续展开。 帮助这一代的企业家读完《四书》,欢迎加入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