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嫂嫂哥哥先后离世,仁义弟弟打工18年帮哥养大四个伢

 清沁自在 2017-08-07

王桂明一家三口

四姐弟已长大成人(手势表示排行)

45岁的崇阳县沙坪镇枫树村村民王桂明,现在一有空暇,就爱拉着刚满岁的儿子,在家门口蹒跚学步,满脸挂笑。“现在的日子也过得苦,但我心里是甜的!”

18年前,嫂子病逝后,尚未成家的他帮着哥哥养活4个孩子。哥哥去世后,他给几个侄子侄女“当爹又当妈”,供几个孩子读书。几个孩子也争气,先后都考上了大学。前年,王桂明也和一个懂他、理解他的云南姑娘喜结良缘。

1

贫寒之家

欢笑声不断

“日子虽然过得苦,已经是很知足了”

上周,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崇阳沙坪镇枫树村,一路打听,找到了王桂明的家。房门敞开,王桂明坐在堂屋抱着孩子乘凉。

实际上,那是他哥哥王达明的旧宅。侄子侄女有的在外打工,有的在外求学,平时他就住在这里。

房屋很简陋,只是一栋能遮住风雨的平房,屋里屋外也没有粉刷,堂屋里摆了一张八仙桌。唯一像样的家具电器,就算是卧室里的床和电视机了。

乡亲们都说,王桂明对几个侄子侄女犹如生父,自家日子过得倒是很困难。但是见到记者,王桂明的脸上却是一直挂着笑。

他说,现在的日子虽然也过得辛苦,但跟原来比是大有改观了。几个侄子侄女都很争气,也有出息了,令他很欣慰。而且他也有自己的家了,有了妻子和儿子。对于眼前的生活,已经是很知足了。

儿子刚1岁,走路还不稳,王桂明把他抱在怀里,时不时引着走几步。妻子杨兰燕今年34岁,是云南人,两人在苏州打工时相识。她佩服他的为人,他感谢她能理解他,于是,两人走到了一起。虽然家徒四壁,依然时常传出夫妻俩爽朗的笑声。

2

他抢回被

送走的侄女

“咱自己的孩子自己养,以后我来帮你养”

王桂明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家境也不好,父母去世得较早。

18年前,嫂子突然因病去世,留下4个孩子。最大的女儿王青8岁,最小的侄儿才1岁多。此后,哥哥王达明只有在家照顾四个分别只有8岁、6岁、4岁和1岁多的孩子,不能外出挣钱,如何让全家人吃饱饭成了问题。

由于家境实在困难,哥哥王达明听从邻里建议,将大女儿送给了广东一老板抚养。王桂明回家一看不见了大侄女,顿时火冒三丈,当即跑到广东将侄女接了回来:“不管富与穷,咱自己的孩子自己养,以后我来帮你养!”自此,王桂明四处打工,挣了钱就寄给哥哥,哥哥在家种田照顾孩子。

王桂明只是初中毕业,没有一技之长,大多做些力气活,如挑拉、搬砖等,只要有活干,钱少也行,“毕竟多赚一分,哥在家里就好过一点!”

“那时每天能挣25块,我每月一般往家里寄600块左右。”王桂明说,他担心侄女在学校被人笑话,每次回来总是买点好吃的送去,有时也请孩子们到餐馆“搓”一顿打牙祭。

2007年,大侄女王青考上了湖北科技学院,成了他们家第一个大学生,王桂明专门从广东回来庆贺。

3

卖掉婚房

为哥哥治病

“哥嫂待我不薄,砸锅卖铁救他值得”

一晃自己也30多岁了,在当地也属于“老光棍”了,不过王桂明并不着急。

他说,缘分到了自然就成了,四个孩子都还未成人,自己的事就随缘吧。曾经有人给他介绍过对象,但是对方要求他不要再管这四个孩子,他没多想就放弃了。

屋漏又遭连阴雨。大侄女刚考上大学没多久,2009年哥哥突然病了,到医院一检查:白血病晚期。

医生明确说治愈希望渺茫,王桂明仍不愿放弃。他借了些钱加上打工攒的都交给医院,但还是不够。最后,他将自己建好的200多平方米、准备用作婚房的房子,连地基一块卖了2.4万元,为哥哥治病。

不到一个月,哥哥还是走了。有人说他这样做不值,王桂明有自己的看法:“父亲死得早,姐弟几个都是互相照顾着长大的,哥哥嫂子待我不薄,我砸锅卖铁救他是应该的,也是很值得的。”

4

守信18年

感动4个孩子

“叔叔在哪儿,我们的家就在哪”

哥哥弥留之际,最放心不下的是几个孩子。王桂明承诺,一定会将几个孩子抚养成人。哥哥听后用力地握了握他的手,是在表达谢意。

那时,大侄女已读大二,老二也考上了黄冈师范学院,老三即将高考,老幺在读初中,个个开支都不小。王桂明随后外出打工,孩子们放假了就住姐姐家。

这次王桂明到了苏州,每个月能赚2000多元,他基本都寄给了姐姐,作为几个侄子侄女的开支。孩子们也都能体贴叔叔的不易,二侄女考上大学后,主动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叔叔缓解压力。目前,大侄女和二侄女已大学毕业,都在上海工作。老三正读大二,老幺去年考上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孩子们有出息懂事了,王桂明的姻缘也来了。2014年,他在苏州打工时,跟在一餐馆送餐的云南姑娘杨兰燕相识并走到了一起。

大侄女王青得到这个喜讯后,给未过门的婶娘一个1000元的红包,现在还经常买衣服和奶粉,给小弟弟寄回来。无论在外多忙,过年时四姐弟都会赶回来,在这个破旧的房子里,陪着叔叔全家一起过年。这一切,让王桂明很欣慰。

对于这位叔叔,四姐弟都是当自己亲生父亲看待。他们在电话里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父亲生病时叔叔一直陪在身边,还卖掉婚房帮父亲治病,后来又打工供四姐弟读书,这厚厚的恩情永远铭记在心里,“叔叔在哪儿,我们的家就在哪儿。”

62岁的邻居祁玉娥婆婆说,这些年她都看在眼里,王桂明的善行没得话说。

村支书邓继明也说,这事如果是一年半载还可以,但是坚持这么久很难做到,王桂明是条重情义的汉子。为了帮助王桂明家生活好起来,村里已将他列入精准扶贫对象。

目前,王桂明的新居,已在哥哥老宅的隔壁下了基脚。

□楚天都市报记者周鹏 通讯员程二春 李玉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