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出处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常常,每每)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虚妄,荒唐), 因(因此,就)点其一。 须臾, 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 不点睛者皆在。 故事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yáo),他的绘画技术很 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 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 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不得不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 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点过第二条龙眼睛,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徐悲鸿的素描《画龙点睛》
金陵安乐寺内的壁画中,一条猛龙突然冲出墙壁,正欲飞向天穹,这一情景让旁边观画的人吓得半死。画面右侧绘有一人侧身拔腿而逃,另有一人连忙曲腿瑟缩在桌肚底下,心怀忐忑,惊魂不安。此刻的张僧繇穿着长衫、手持画笔,立身张臂略向后倾,注目仰望腾空而起的飞龙。细观他那有些惊诧的神情中,似乎也隐含着几分镇静的情态。画面左下侧绘有安乐寺中的圆形立柱及其柱础,由此交代“画龙点睛”的事发地点。而周遭弥漫的翻滚云烟,旨在烘托突如其来的白龙腾飞态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