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秋节气之养生文化概论

 悅來閲好吧 2017-08-07

立秋节气养生文化总结


一、立秋的时与度 

立秋的黄经度数

立秋度数信:以七月节为周期律中的空间之度和时间之数,以义德能量之气依时而至为信

阳历时间:20178715:39:58;每年87日至9日期间

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135

天地能量主运:金炁义德能量输布开始期

人体脊椎对应:第2胸椎体(T2

节气序列: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实为第16

前后节气:大暑,立秋,处暑

二、立秋的寻根探源

(一)“立”的字源与字义(见立夏字词探源)

(二)“秋”的字源与字义 


秋:名词,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蟋蟀又名秋虫,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籀文的“”在蟋蟀形左边又添加“禾”旁,本义是收成,成熟的庄稼。籀文的另一种写法“”,右边是蟋蟀形,左边为禾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

《说文解字·卷七·禾字部》:“秋,禾谷熟也。”《尔雅·卷第六·释天第八》:“秋为白藏。又,秋为收成。”《礼记·乡饮酒义》:“秋之为言愁也。”意思是愁字可以用来解释秋字的本义,这个解释是很有道理的。古以五色、五行配四时,秋为金,其色白,故指白色。秋在五行中属金,方位属西方,在乐为商,在色为白,对应内藏为肺。例如秋方、秋陆指西方。(略)

《遵生八笺·秋三月调摄总类》:“《礼记》:西方曰秋,秋者,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也。”由这句话可以看出,愁的真实意思与现代人的理解不大相同。“心”上之“秋”,表明若身内礼火、信土不足,必然会忧义金不生而修身成果难生。所以,在这里“秋”与“愁”字是异曲同工的。春华秋实,怎样才能达到金秋的实现,实现真正的收获之秋、丰硕之秋?要想无忧愁,就需要反观自己体内信土、智水、礼火的状况,通过它们单项状态和相互的平衡状态以及形成的动态趋势,来判断自己可能实现的到底是秋熟,还是秋收,或是秋天的忧。(编者注:人体内五臟分别藏有仁、义、礼、智、信五德能量,其中肝藏仁,心藏礼,肺藏义,肾藏智,脾藏信。体内五德能量的运行,具有生克制化的关系。如果五德品格缺失,五德能量缺乏,都会使身体产生很多疾病。)

《太元经》曰:“秋者,物皆成象而聚也。”秋季,是能量从量变到质变,质象成物相发生变化的时节,是以质象能量的凝聚融合为物相特点的季节,果实成熟之后,果实内所凝聚的就是生命的能量。 (编者注:质象,即人类慧识所能感知的宇宙天地自然万物能量属性,是相对于智识所感知的肉眼可见、仪器可感的物相世界的客观存在,包括了炁音光等能量以及炁音光能量所构成的物质形态等。物相和质象,是世界的根本,也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具体方式。东西方对物质世界的不同的研究方向,根本本质是东方“内求法”和西方“外求法”的不同应用。)  

《淮南子·时则训》曰:“秋为矩,矩者,所以方万物也。”秋季在年度周期律中,在五运六炁(气)的演化中,是义德金的法则为主导的阶段,所以万物都依照义德金炁的法则而进入成熟期。《管子·形势解》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秋时,天地之间阴阳二炁能量的升降交换,是阴炁能量开始下降,而阳炁能量开始收敛,因此被天德能量滋养的万物全都开始进入收敛期。(编者注: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在慧识悊学文化时期古人天地人合一修之身,对人文、天文、地理对应关系的长期观察,治人事天,顺四时之度,对大道法则秩序全面把握而揭示的运用公式与方法。它是以阴阳转换,五行应象,五行生克,数理运算模式为核心,以太阳系五颗行星(包括太阳、月亮合称七曜)的运转和地球本身所含的六种气候的变更为总动力根源,在天人全息相应的整体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气化规律带动物化规律的地球物理运动规律。“运”是运转,指天上星体的运转对于地球有能量的幅射和对流的交互作用。用天干表示;“气”是指地球本身吸收和辐射能源的作用,反映六种气候的推移。用地支表示。五运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运;秋天是义德金炁能量主导期。)

土载水润礼火照,春播夏长秋义收。

义金破否硕果结,守矩成象方正揫。 


三、立秋的正善治养生

道德能量养生,是“圣人之治”的修身明德实践,是对身中内部无为而治系统(内臟)进行“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实践,是在外王修身基础上的提升。

《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方面,《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修身者应当将这句话作为必须恪守的一个法则,做到在春夏养阳,到了秋冬则开始养阴,“以从其根”,进入护根的阶段。什么是命根,什么是身根,在秋冬阶段如何养我们的体内之阴,要带着这些问题展开思悟。所以,从立秋开始,修身实践的方向要发生一个变化,比如肺臟在身内所处的位置相当高,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却要把握住“下”和“贱”而“从其根”。(编者注:人体内是一个小的宇宙天地,人体内的天、地、水之间的关系与外天地具有同频共率性。人体内天根是骶骨,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地根是阴跷区域,是人体的后天之本。)

古人对四时调摄的总结,就是告诫人们要顺应四时之度、数、信而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天时,遵循天时和地利。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气候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既是万物成熟收获的时季,也是体内气机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顺应天地规律而扶体内真阴之长,防邪阴之生,真阴长而不损正阳,则符合这一时期的自然法则。

秋季养生,精神灵魂,心意情志,身血骨肉,精气神质,饮食起居以及运动锻炼,都需要以养收为原则。秋对应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生成邪阴能量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耐受性下降,因此,在进行自我调养时,不可背离自然规律。要遵循《黄帝内经》中的秋季养生告诫:“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身识养生

“秋七月,审天地之气,以急正气,早起早卧,与鸡俱起,缓逸其形,收敛神气,使志安宁。卦否,否者,塞也,天地塞,阴阳不交之时也。故君子勿妄动。生气在午,坐卧宜向正南。

孙真人《养生》曰:肝心少气,肺臟独旺,宜安静性情,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毋冒极热,勿恣凉冷,毋发大汗,保全元气。”

——《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秋卷》

这里所引用的孙真人《养生》中的这段话是说,这个月肝气和心气都微少,只有肺臟独自旺盛,适宜安心静养性情,饮食增加咸味减少辛味,来助气补筋,养脾和胃。不要让自己太热,不要贪凉纵冷,不要出大汗,这样才能保全元气。

肺臟养生法

“当以秋三月朔望旭旦,向西平坐,鸣天鼓七,饮玉泉三(注云:饮玉泉者,以舌抵上腭,待其津生满口,嗽而咽之,凡三次也),然后瞑目正心,思吸兑宫白气入口,七吞之,闭气七十息。此为调补神气,安息灵魄之要诀也,当勤行之。”

——《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秋卷》

肺臟导引法【七八九月行之】

“可正坐,以两手据地,缩身曲脊,向上三举,去肺家风邪积劳。又当反拳捶背上,左右各三度,去胸臆闭气风毒。为之良久,闭目叩齿而起。”

——《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秋卷》

《灵剑子》导引法

以两手抱头项,宛转回旋俯仰,去胁、肋、胸、背间风气。肺臟诸疾,宜通项脉,左右同正月法。又法:以两手相叉,头上过去,左右伸曳之,十遍。去关节中风气,治肺臟诸疾。

陈希夷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图势一一立秋 

立秋坐功图势

运:主太阴四气。

时:配足少阳胆相火。

坐功:每日丑、寅时,正坐,两手托地,缩体闭息,耸身上踊,凡七八度,叩齿、吐纳、咽液。(即:每天15时之间,盘坐,上体前俯,两臂伸直以撑地,两臂分开与肩同宽。然后含胸缩体,闭住呼吸,耸身向上,重心前移,稍停,还原。如此反复做56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主治:补虚益损,祛腰肾积气,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面尘,体无泽,足外热,头痛,颔(hàn)痛,目锐眥(zì)痛,缺盆肿痛,腋下肿,汗出振寒等。

(二)口识养生

1.立秋宜食


古人认为“秋天宜收不宜散”,饮食方面“秋不食辛辣”,少吃辛辣食物,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同时,立秋湿热交蒸,饮食宜以健脾祛湿、益胃生津为法。可多食酸、甘味食物,佐以苦味食物,如胡萝卜、蕃茄、冬瓜、沙葛、莲藕、豆角、玉米、葡萄、黄花梨、龙眼、水蜜桃、菠萝、哈密瓜等。


刚入秋时不宜大补,应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主,为秋冬寒冷季节进补打下良好基础。所以立秋宜清补,日常饮食应食用一些润燥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莲子、银耳、大枣、莲藕、赤小豆、蜂蜜等。立秋的清补应注意“菜、酵、薯、拌”。



绿菜为主,补维生素。夏季饮食,人们大多以瓜果类为主,其中类胡萝卜素和B族维生素含量不高。所以立秋后可选择应季绿叶菜,如菠菜、芥蓝、莴笋等,来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B族及叶酸的缺乏,以防止视力下降、眼睛干涩、皮肤粗糙、呼吸道易感染等。


发酵食物,帮助消化。夏天人们食欲不振,又多吃寒凉,胃肠消化功能较弱。秋天不妨多吃些发酵食物,如馒头、醪糟、酸奶、豆豉等。食物在发酵过程中,既消除了食物本身的抗营养物质,又利于消化吸收,还会产生维生素B12,这种物质在体内以辅酶的形式存在,能促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防止毒素产生。


薯类为先,预防肥胖。秋季是薯类出产旺季,吃些山药、甘薯、芋头、马铃薯等,很有益处。薯类食物属于粗粮,富含B族维生素,钾、镁等矿物质含量也比较高,另外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及由此引发的多种慢性病,如肥胖、糖尿病等。



蒸拌菜做主打,降低热量。秋天人们胃口大开,一不留神就容易吃多。可以试试把菜蒸熟了以后热拌,像茄子、西兰花、蘑菇、柿子椒等放在一起去蒸,好看好吃,热量不高,营养还不流失。蒸拌菜不能蒸老了,三分钟立即停火,放凉后就可以拌了。拌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口味,加芝麻酱、亚麻籽油、香油、番茄酱等都可以。


花生是中国人喜欢的传统食品,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古人称之为“人参果”,而且花生属平肝润肺的食物,所以立秋后可以多吃些花生。肠道传染病是儿童在夏秋之际的常见传染病,立秋后儿童多吃点花生,能够提高机体抵抗肠道传染病的能力。  



尽管立秋后昼夜温差变大,但是白天有时仍然很热,有时暑气更加逼人,所以防暑降温要继续,清热解暑类食品不能一下子从餐桌上全部撤除。西瓜、黄瓜等果蔬适度食用也是可以的。


立秋后适合多吃的蔬菜是扁豆(豆角)。立秋节气里喝扁豆粥,有祛湿、健脾、助消化、增食欲的作用。吃扁豆一定要煮熟煮透,直到颜色不再翠绿为止。如果喜欢吃凉拌扁豆,则要注意放醋、加蒜等,以增强解毒作用。


2.养生粥品


生地粥:


原料:生地黄20克、粳米75克、冰糖少许。


做法:生地黄鲜品洗净细切后,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约30分钟后,滗出药汁,再复煎煮一次,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100毫升,备用。将粳米洗净煮成白粥,趁热加入生地汁,搅匀食用时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益胃,凉血生津。



百合银耳粥:


原料:百合30克、银耳25克、粳米50克。


做法:银耳泡发好,摘成小朵备用。干百合泡好(鲜百合洗净),洗净备用。三者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至粥熟,加少量蜂蜜或冰糖,即可食用。


功效:养阴润肺,健脾益气。



枣米药糖粥:


原料:红枣10枚、薏米25克、山药30克、干姜3片、红糖15克、糯米30克。


做法:提前将薏米、糯米泡好,薏米、糯米、山药、红枣、干姜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至粥熟,加入适量红糖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功效:治疗慢性腹泻。



西瓜皮扁豆粥:


原料:西瓜皮丁100克、洗净的粳米100克、山药30克、扁豆30克。


做法:将西瓜皮削去硬皮及残留瓜瓤,冲洗干净,切成细丁,用盐稍腌。取锅放入清水、西瓜皮丁、洗净的粳米、山药、扁豆,先用旺火煮沸,再改小火煮约15分钟,最后用盐、香油调味,也可用红、白糖调味。


功效:益气健脾,祛湿清暑。



茯苓莲子粥:


原料:莲子30克、茯苓(磨粉)30克、洗净的粳米100克、山药20克、银耳10克。


做法:先将莲子用文火煮软,然后加入茯苓粉、洗净的粳米、山药、银耳,用大火煮沸后,再改用小火煮约15分钟即可。


功效:提升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胃肠蠕动。



以上粥品,可根据个人体质添加原料:

如脾湿热重,可加薏米;

如脾寒,可加红枣、姜;

如血虚,可加红枣、红糖;

如病后气血两虚,可加当归、党参;

如阴虚,可加百合、太子参;

如腹泻严重,可加山药、胡萝卜。


3.养生饮品


麦冬菊花茶:


沙参、麦冬、菊花各15克,适量水煲煮后加冰糖即可。


功效:润燥生津。



丝瓜汁:


做法:取生丝瓜适量洗净榨汁,按10∶1的比例调入蜂蜜搅匀而成生丝瓜汁。


功效:清热止咳化痰。 



玉米须饮:


做法:玉米须35克洗净,加水500克,小火煮30分钟,静置片刻,滤取汁液,加白糖适量饮用。


功效:可利尿消肿、退黄、降压。水肿、高血压、慢性肾炎患者可作为食疗饮料。



4.养生菜品


玉米和丝瓜也是立秋时节的时令佳品。下面介绍两款玉米与丝瓜的立秋养生菜品。


松仁玉米:


原料:玉米、松仁、红菜椒、盐。


做法:红菜椒去籽洗净,切成1厘米大小的菱形片;玉米棒去皮和须,剥下玉米粒。大火将平底煎锅烧热,撒入生松仁,调小火焙干。需用锅铲经常翻炒,使松仁滚动,颜色均匀。当焙至松仁全部为金黄色时,盛出摊在大盘中晾凉。煮锅中放水,大火烧沸,将玉米粒放入,调中火煮5分钟,然后取出沥干水分。大火烧热炒锅,倒入油,待油温升至六成热时,放入沥干水的玉米粒和红菜椒片,翻炒片刻。沿锅边加入约1汤匙(15毫升)清水,再盖上锅盖焖3分钟。打开锅盖,加入松仁,大火翻炒均匀即可。



凉拌丝瓜:


原料:丝瓜、香油、酱油、醋。


做法:将丝瓜洗净切片经开水焯后,拌以香油、酱油、醋等,即可做成凉拌丝瓜。


功效:去暑清心,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利尿消肿。



百合莲子莲藕汤:


配料:莲藕200克、鲜莲子50克、鲜百合30克。


做法:将莲藕洗净,切小粒,鲜莲子洗净(不去莲子心),鲜百合洗净,三者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至莲藕、莲子酥软即成。


功效:健脾益肺,清心安神。



冬瓜扁豆汤:


原料:冬瓜500克、山药30克、扁豆25克。


做法:将冬瓜、山药洗净切碎,与扁豆同煮,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熬煮成汤食用。


功效:益气健脾,祛湿清暑。



四、立秋民俗文化

立秋节,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处于农历七月,故也称七月节,为历史悠久的传统时节。民间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东汉崔宴在《四民月令》中写道:“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从唐宋时期开始,则有从立秋日开始用秋水服食赤小豆的风俗,面朝西,取7粒至14粒赤小豆,以井水吞服。如此可使整个秋天都不犯痢疾。

(一)感恩祭祀

《礼记·月令》中记载:“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在立秋当日,天子会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京城的西郊去迎接秋天的到来。

在唐朝时期,每逢立秋日,都要在京城的四郊去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

(二)秋社(略,详见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秋)

(三)贴秋膘

清代时一些地方有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的习俗,以与立夏日所称重量相比,检验前后的肥瘦变化。在有些地方,民间至今还有流行。因为在夏天天气炎热,人们都没有什么好胃口,平时的饮食比较清淡,几个月下来,大多数人体重都会减少一点。待立秋以后,秋风起,胃口一开,就想吃得好一些,以增加营养,补偿在夏天期间的损失,这就是“贴秋膘”。但是“贴秋膘”的同时要注意防止病从口入,而且要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适合的饮食,否则一旦吃出病来就得不偿失了。因此,立秋后的饮食也不能毫无节制地乱吃乱喝。应继续以清淡为主,多吃些当季蔬果,然后逐渐增加饭量。

(四)啃秋

“啃秋”,在一些地方也被称为“咬秋”。我国民间有些地方讲究在立秋之日吃西瓜、香瓜,称之为“咬秋”,寓意用西瓜“咬”去暑气,“咬”掉“秋老虎”,迎接凉爽秋天的到来。另外,江苏一些地方还有在立秋日吃西瓜而不生秋痱子的习俗。

清朝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在浙江等地,民间习惯在立秋日当天取西瓜与烧酒同食,认为能够防治疟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处暑以后,就应该尽量避免过多食用西瓜等瓜果。因为秋后的西瓜等已经不是时令的瓜果状态了,如果过度地食用瓜果,反而对身休有害。

在东北某些地方,立秋日这天要吃饺子,称之为“抢秋膘”。要奋力抢到别人饭碗里的一个饺子,吃了以后,整个秋天就能够体格健壮。“抢秋膘”这个习俗的流行,主要是因为东北地区气候较冷,需要及时进补御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