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整脊学:为人类脊柱研究发现另一个后天自然系统

 姜太公人生如梦 2017-08-07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新增的专业——中医整脊科,所运用的正是以调曲复位为主要技术的非药物疗法。该学科对人类脊柱运动力学的研究,揭示的脊柱后天自然系统,将在防治脊柱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中起到独特作用。


作者:韦以宗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


脊柱与健康

 

目前,颈腰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颈椎病列为十大危害人类健康之首。据有关资料表明,颈腰病的年发病率高达30%。在老年人疾病中,颈腰病占43%。据调查,有18.8%的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活动功能障碍。

 

脊柱可以说是人体生命中枢之一,它包括了人体两大系统:即骨骼系统的中轴支架和脊髓神经系统。人体的器官除大脑之外,几乎都受脊髓神经系统支配。所以,脊柱除了自身的疾病,还与其他多种疾病有关。美国脊骨神经医学会研究证明,人体有108种疾病是脊椎错位继发。

 

危及人类生命的肿瘤癌症疾病,一般都认为是免疫功能障碍所致。中医学将人类的免疫功能称为“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而位于脊柱的督脉总督阳经,是“阳脉之海”(《十四经发挥》)。可见,脊柱损伤,不仅自身病变,而且骨关节错位导致的脊神经紊乱会诱发诸多疾病。脊椎移位,督脉受阻,阳气不彰(免疫功能下降)可导致危及生命的病症。因此说,脊柱的健康也是人体的健康。

 

中医整脊学对人类脊柱的研究

 

中医对人体生命健康的认知,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对脊柱的认识是整体的、系统的、动态的。钱学森说过:“系统论是现代科学理论里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医理论又恰恰与系统论完全融合在一起。”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钱学森所指出的中医系统论,不仅仅局限在人体的系统论,更重要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整体观。

 

系统在空间、时间、功能、结构中,没有外界特定干预,这个系统是“自然组织系统”,又称“自组织系统”。人体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是“稳定的联系构成系统的结构保障关系的有序性”。美国生理学家坎农称之为生命的稳态系统,即人体是处在不断变化的外环境中。机体为了保证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必须要求机体内部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人类脊柱稳态整体观,表现在遗传基因决定的脊柱骨关节系统、脊髓脊神经系统和附着在脊柱的肌肉韧带系统的有序性。我们将遗传基因决定形成的系统,称为“脊柱先天自然系统”即“先天之气”。

 

如果说,脊柱先天自然系统是四足哺乳动物共同特征的话,中医整脊学对人类脊柱的研究,则揭示了人类特有的“脊柱后天自然系统”,即“后天之气”。中医整脊学研究表明,人类新生儿脊柱与四足哺乳动物脊柱是一个样的,即没有颈椎和腰椎向前的弯曲。当儿童6个多月坐立后,出现腰椎向前的弯曲(以下简称“腰曲”);当1周岁左右站立行走后,颈椎向前的弯曲(以下简称“颈曲”)形成。颈曲和腰曲形成至发育成熟,使人类的脊柱矢状面具备4个弯曲: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这四个弯曲决定了附着脊柱的肌肉韧带的序列、椎管的宽度、脊神经的走向、脊柱的运动功能乃至脏腑的位置,是解剖生理的基础。特别是腰曲和颈曲,是人类站立行走后功能决定形态的后天脊柱自然系统组成部分。中医整脊学称之为“椎曲论”,即颈腰椎曲是解剖生理基础、病因病理的表现、诊断的依据、治疗的目标和疗效评定的标准,是中医整脊科的核心理论之一。

 

中医整脊学为人类脊柱研究发现另一个后天自然系统,即脊柱四维弯曲体圆运动规律。人类站立在地球上,脊柱无论从冠状面或矢状面都有一中轴线——圆心线。颈椎前有左右各一的斜角肌,后有左右各一的肩胛提肌和斜方肌;腰椎前有左右各一的腰大肌,后有左右各一的竖脊肌。这四维肌肉力量维持脊柱圆运动,维持系统的整体稳态。

 

由于系统是关联性、有序性和整体性的,对脊柱整体而言,腰椎是结构力学、运动力学的基础。腰椎一旦侧弯,下段胸椎反向侧弯,上段胸椎又转向侧弯,颈椎也反侧弯。同样,腰曲消失,颈曲也变小,如此维持中轴平衡。

 

中医整脊学研究人类脊柱发现的脊柱后天自然系统,还表现在脊柱圆筒枢纽的运动力学,以及脊柱轮廓平行四边形平衡理论上。脊柱的运动是肌肉带动头颅、胸廓和骨盆三大圆筒,通过四个枢纽关节带动椎体小圆筒产生运动。脊柱轮廓矢状面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几何图像,从而维持其系统结构的关联性、有序性和整体性。

 

防治疾病的独特作用

 

脊柱疾病的发生,就是脊柱系统整体稳态性紊乱。整体稳态性来源于生命系统的协同性,包括各层次稳态性之间的协同作用。脊柱先天性自然系统的稳态失衡,来源于后天自然系统各层次稳态性协同作用的紊乱。根据系统整体稳态的规律,我们发掘整理了中医传统的非药物疗法的正脊骨牵引调曲技术,并通过科学研究,使之规范化,成为中医整脊的独特技术。据调查,一年内全国24家医院,运用中医整脊技术治疗6万患者,共101万人次,无一例医源性损伤。既往最易发生医疗意外的颈椎旋转法,治疗1万5千多人,共4万人次,无一例发生医疗事故及并发症。大量的临床实践,使这一传统技术提高了安全性和实用性。以此非药物疗法为主要技术的中医整脊学,遵循所创立的“理筋、调曲、练功”三大治疗原则,“正脊调曲、针灸推拿、内外用药、功能锻炼”四大疗法和“医患合作、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腰痛治腹、腹病治脊”八项措施,并逐渐形成了非药物疗法为主的中医整脊治疗学。调曲复位就是改善或恢复脊柱的解剖生理关系,达到对位、对线、对轴的目的。

 

根据脊柱后天自然系统(脊柱运动力学理论)指导形成的中医整脊治疗学,成为脊柱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共25种疾病的常规疗法,编进《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该《指南》自2012年发布,受到学术界欢迎,出版社5年内重印6次,发行量达2万余册。同时,各医院为了推广新理论、新技术,纷纷派出医师参加“中医整脊科医师培训班”。15年来,全国已有7千多名医师接受了培训。自《指南》发布后5年内,从31家医院诊疗数据可以看出,按照《指南》推介的中医整脊疗法,治疗脊柱伤病近12万例,且取得满意疗效,降低了复发率。特别是一些过去中医治疗困难、往往需要手术治疗的疑难病,也取得了满意效果。

 

例如,运用调曲复位技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病、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滑脱症疗效显著。在脊柱圆运动规律指导下,运用“上病下治法”,通过调腰椎,进而调胸椎、颈椎,取得了治疗颈曲变小类颈椎病、颈椎管狭窄症、青少年脊柱侧弯症的成功。用“下病上治法”调腰椎、以调整骨盆移位所致的腰胯痛及长短脚和用“腹病治脊”治疗胃肠病及妇科病等取得良好疗效。上述脊柱疑难病在近12万病例中,约占2万余例。整脊史和整脊理论与临床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三项科技成果奖,其代表著作《中国整脊学》获一等奖。

 

更重要的是,以中医整脊非药物疗法为主的治疗技术,遵循系统工程的基本定律,即“系统性能功效不守恒定律”,是指系统发生变化时,物质能量守恒,但性能和功效不守恒,且不守恒是普遍的、无限的。依据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可知:系统内物质、能量和信息在流动的过程中物质是不灭的,能量是守恒的;而反映系统性能和功效的信息,因可受干扰而失真、放大或缩小,以至湮灭,故是不守恒的。

 

脊柱疾病的发生,是后天自然系统整体稳态(性能和功效)失衡,影响到先天自然系统的物质和能量(骨关节结构、神经、血液循环和运动功能)紊乱,发生病变。以中医整脊非药物疗法为主的治疗方法,就是调整后天自然系统的性能和功效,维护先天自然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不损伤和破坏脊柱骨关节结构等组织),是真正的“道法自然”的独特疗法,也必将在脊柱病诊疗中起到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中医整脊在研究人类脊柱圆运动规律中,发现青年人端坐1小时后,腰曲消失,颈曲也变小,证明脊柱伤病主要病因是“久坐”导致颈腰曲紊乱而发生病变。因此,提出避免“久坐”,并制订“强身健脊十八法”体操,能够有效防治脊柱伤病。脊柱健,则身体康。中医整脊学对人类脊柱的研究,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必将得到充分发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