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看期货对现货的引导关系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期货价格的变化领先于现货。之所以说这个事实毋庸置疑,是因为有大量的学术文献都证明了这一点,而我自己之前所做的一些期货与现货价格价格关系的研究,也无一例外地支持这个事实。
而这个事实通常被引申解释为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通俗言之,即期货给出定价,引导现货价格向期货价格靠拢。得承认,这样的引申解释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有太多的理由支持去做这种引申,譬如:期货市场是集中交易市场、交易便利、费用低廉、流动性好,而现货市场通常是分散市场、交易费用较高等等,所以期货价格中能比现货更快地对最新的基本面信息做出响应,等等。
但是国内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出现让我重新审视这种解释。
股票市场已经是集中交易的电子市场,因此在市场组织形式上,股指期货并不占优势。并且,由于种种的市场禁入和门槛限制,沪深300指数期货至今仍然为一个小众市场,相比股票市场的参与群体,无论从参与者的数量、规模还是从参与机构的专业程度,沪深300指数期货都远远不能跟股票市场相比。所以没有任何理由去相信,在迄今为止的沪深300指数期货的价格中所包含的信息含量要超过股票现货指数中的信息含量。
但是检验沪深300指数期货与现货之间的价格领先-滞后关系,发现指数期货的价格变化整体上仍然领先现货指数,一如中金所自身所宣扬的。这样一来,事情就变得奇怪起来:一方面,摆明了股指期货价格所包含的信息量明显应该小于现货指数所含的信息量,显然不应该能引导现货指数的变化,另一方面股指期货价格的变化整体上仍然领先现货指数。
后来一想,对于沪深300指数期货价格变化的领先现货指数,与其解释为是期货价格在引导现货价格,不如解释为风与羽毛之间的关系:股票现货市场体量庞大,可比为风,即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而沪深300指数期货参与者寡、资金量小、盘子很轻,可比为风中的羽毛。羽毛太轻了,风只稍稍一动,羽毛就要上下乱飘。羽毛会飘在风的前面,但是,并不是羽毛在引导着风变,而是风在推动羽毛飘。这时候,羽毛对风的领先,显然不能解释为是羽毛在拉动着风,而应该解释为羽毛是风向的指标。
由此推之,也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商品期货市场上的这样一种定价关系,即:由于期货价格变化领先现货几乎一律被解释为期货价格引导现货,是期货的定价功能,期货价格是比现货价格更合理的价格,所以在商品市场上常见的一种定价模式是:现货交易价格=期货价格+/-升贴水,也即期货价格成了商品现货交易价格的定价基准。例如铜的贸易,例如原油的贸易,等等。
需要顺带提及的是,在标准的金融教课书里,外国的教课书同样不例外,通常给出的期货定价公式是:期货价格=现货价格+资金/储存成本,意即教课书还在认为现货价格是期货价格的定价基准。这些写教课书的国内外的教授们都是既不做期货、也不做现货的,应该罚他们将卖出的书收回重写。
当现货市场规模比期货市场规模庞大的时候,用期货来给现货定价,会出畸形。比如想像一下,如果一个几万人交易出来的股指期货价格,最后按照期货价格+/-生贴水的模式给上亿人参与交易的股票定价,会出现神马状况?我想,应该不会缺少一种恶意的野蛮掠夺。
比如最近几年ICE市场上的Brent原油期货市场。倘以NYMEX的WTI原油期货为参照系,明显进入异常状态(意即,如果WTI原油期货价格是正常的,则Brent原油期货价格就不正常;当然,同样,如果是Brent原油期货价格正常,则WTI期货价格就不正常。但是从两个原油期货各自跨月价差的表现来看,我更愿意相信现在的WTI原油期货价格比Brent原油期货价格更正常一些)。
考虑到中国国内的油价的定价体系中有Brent原油期货价格,而没有WTI原油期货价格,所以,我在想,也许Brent原油期货价格最近几年的异常状态与中国有关。而这种异常也许属于当用羽毛来给风定价时对风的掠夺。
|